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4期

以舆论监督助推社会管理【4】

张长笙

2014年04月16日16:21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注重问题意识,增强建设理念

新闻不同于一般商品,媒体也与一般企业有别。著名记者郭超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媒体及其从业者应当铭记,自身担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应,是绝不可轻视、更不能忽略的。面对种种矛盾和问题,新闻媒体显然不该围观起哄甚或煽风点火,也不能满足于报道员、解说员的角色,理当以舆论监督者应有的建设性姿态介入。

以建设性姿态介入,既要注重问题意识,更需增强建设理念。有了这种意识、理念的支撑和驱动,在对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社会问题等进行监督时,才会胸怀博大、站位高远、思路开阔,透过五光十色的表象向深隐处开掘,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并以建设性的心态、方略和手段,科学、有序、依法、适度地进行监督。唯其如此,才可消除不利因素,促成问题有效解决,祛邪扶正、抑恶扬善,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在服务改革发展、社会稳定中发挥正能量。

2012年11月重庆不雅视频案发生后,一些纸媒和网媒盯住性、偷拍、官员之类的元素,大肆炒作视频中的女主角赵红霞,还编了很多调侃、揶揄、恶搞的“段子”。媒体如此作为,一则转移了公众视线,将反腐败新闻过度娱乐化,变严肃的反腐拷问为庸俗的情色追逐;再者伤害了赵红霞无辜的家人,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窥私欲,赚取注目率和知名度。

这种舍本逐末、误入歧途之举,乃是媒体和记者问题意识淡薄、建设理念虚无的自然外化,实在不足为训,理当引以为戒。就此案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目光聚焦于核心事实,把触角探入更深的层次,曝光钱色交易背后的权钱交易及其操纵者、滥权者,以及雷政富们贪赃枉法、蝇营狗苟的罪恶勾当。这样,便可层层掀开黑幕,让人了解真相,并警世醒人,以儆效尤。

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应该是对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公共政策中的失当之处,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披露或批评、揭示或反思,传递公众的意见与呼声,维护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从态度上讲,既要敢于直面矛盾、揭露问题,反映百姓诉求,维护群众利益,又要立足于帮忙而不找茬,疏解矛盾而不添乱,落脚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和谐。从方法上讲,既要倾听各方意见,公正地处理,平衡地反映,又要明辨是非,找准问题的症结,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些成熟的操作模式,大都会站在全局的角度,结合一个时期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确定具有一定普遍性、典型性的选题,客观报道新闻事实,通达社情民意,疏导社会情绪。[5]尤其在触及社会生活中的难点问题时,力求做到追根溯源、释疑解惑,找到原因和症结,并注意引导社会舆论,合力促使问题向积极方面转化。

2010年10月,南京计划大规模拆除街头书报亭,《扬子晚报》给予持续关注。在多天的报道中,通过与中外城市、国内城市的对比,展示差异、揭示矛盾,找到问题的实质,即采取先进的管理,可以使书报亭文化走向繁荣,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运用新闻评论的手段,并开展读者互动、媒体联动,理性地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厘清认识误区,从而提升全社会包括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内涵的认识,最终促成该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保住了街头书报亭。

这一成功的报道案例,启示我们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必须注重新闻策划,加强主动性、组织性和持续性,以重要的新闻事件为由头,通过改进报道方式,深入挖掘“富矿”,提升整体报道的力度、深度和厚重度,形成舆论监督的气场。这样的报道,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还能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以舆论监督助推社会管理,对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协调关系、规范行为、促进公正,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证明,舆论监督不仅促成许多具体的个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引发人们举一反三式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推动某一行业或领域的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说,舆论监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文明建设,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以舆论监督助推社会管理,可说是任重而道远。新闻媒体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着力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立足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国情、社情,既注重问题意识,又增强建设理念,理性反映群众诉求,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善于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引导社会热点,以使舆论监督对社会有震动而无震荡。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参考文献:

[1]于为民.舆论监督与新闻法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梅.舆论监督要助推社会和谐[N].北京: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1-26.

[3]刘卫明.关于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12上).

[4]李伟征.网络的舆论监督[J].新闻爱好者,2009(9上).

[5]刘志祥.建设性舆论监督与主流媒体的社会引导力[J].新闻爱好者,2012(2上).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