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4期

论《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特色【5】

张举玺

2014年04月16日16:4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六、尊崇西方自由主义,为激进改革量身定做

自由主义的一个理论核心就是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干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认为企业只有在市场中自由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传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机构,不仅应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获得经济独立,维持财政上的自给自足,使其不受特殊利益的压迫,从而享有真正的舆论自由。

在“舆论多元化”思想和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于1990年8月1日生效,取消了报刊出版审批制,代之以出版登记许可证制度。苏联通过立法进一步赋予大众传媒充分的政治自由。同时,激进的市场经济改革又赋予大众传媒充分的经济自由,从而使大众传媒业从传播理念到经营机制、从传播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去共化”蜕变。一套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和新闻理论为指导,以私有化、市场化为运行机制的“新型大众传媒体制”在苏联社会主义国度内得以建立。

笔者翻阅大量解密后的俄文文献后得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虽然全力以赴推行“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政策,但其根本目的在于借此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巩固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了配合“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政策的实施,他早在1986年就授意议会要尽快起草苏联大众传媒法。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989年9月大众传媒法草案才放到他面前,他怀着欣喜的心情从前到后一行不落地看了一遍,但发现这并不是他要的大众传媒法,而是要彻底解除苏共和他本人对传媒的控制。

资料显示,戈尔巴乔夫对草案的许多条款都很不满意,特别是对完全放弃苏共的审查权不满意。于是,他指示议会重新起草或者全面进行修改,然后交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讨论。1989年12月4日,经过多次修改后的草案,共7章43条在报刊上发表,交由全民讨论。1990年6月初,经全民讨论后的大众传媒法草案(内容调整为7章39条)重新交到戈尔巴乔夫面前。

面对这样一部“去共化”法案,他的心情极为矛盾:一方面为了表示自己锐意改革的决心,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新闻界的好感,他必须坚决支持苏联大众传媒法尽快颁布;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性原则和维护自己的权威,他又不能接受这部法律的实施。[9]

迫于形势需要,他最后还是签署了《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事实上,当时苏联议会已经在叶利钦的控制之下,该法的起草和制定,其实完全是在叶利钦和议会反对党的操纵下进行的,不管如何修改,该法都会成为一部为激进改革派量身定做的法律,将1985年以来传媒的激进行为完全合法化,并彻底解除了苏共对传媒的控制。该法取消新闻查禁,解除传媒垄断,实现传媒自治,从政治上确立了苏联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扩大了党内反对派的影响,使苏共丧失了最后一个斗争的阵地。该法生效不过一年,1991年8月,苏共即宣告解散,12月,苏联完全解体。[10]

综上所述,《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彻底取消了“把关人”制度,禁止审查、解除垄断,完全实现传媒自治,表现出更加自由和开放的主导思想。尽管有太多的疏漏、太浓的自由主义色彩,但至今仍然被俄罗斯学者评价为是一部激进的、革命的法律,它不但取消了新闻审查、确立了言论自由、给予多种主体创办大众传媒的权利,而且第一次把大众传媒的管理直接纳入了法治轨道。

但从根本上说,《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放弃党性原则,用“溃坝方式”瞬间开放舆论阵地,尊崇西方自由主义,推行绝对化新闻自由,完全脱离了苏联国情和苏共党情。大众传媒向来被看作是执政党的主要执政工具,传媒自由可以反映出国家民主化程度。但是,如果把传媒自由当成推动国家民主进程的重要手段,而主动放弃党对它的控制权,那么,传媒自由就会给社会带来混乱,给执政党带来灭顶之灾。

事实证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苏共的解散、苏联的解体,与苏共对传媒控制权的丧失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说,《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的不设防、不作为极大纵容了反对派创办媒体的热情,他们煽风点火、肆意捏造新闻、大肆滥用新闻自由、践踏新闻原则,成为苏共历史的“审判者”,并最终彻底瓦解了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可以说,《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是一部绝对新闻自由化的法律,这股绝对新闻自由化思潮意外地加速了苏共亡党的进程。假如《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能坚守党管媒体的原则,在面对数十年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压力时,用“提闸放水”的方式,逐步开放新闻舆论阵地,循序渐进地减少社会舆情压力,那么,有理由相信苏联的历史将会改写。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自由化与苏共亡党关系研究》(11BXW002)的阶段性成果,2013年中国新闻学年会《新闻传播与区域发展论坛》论文]

(作者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ЗАКОНСССРОПЕЧАТИИДРУГИХСРЕДСТВАХМАССОВО

ЙИНФОРМАЦИИ》,12июня1990г.,Статья.

[2]张举玺.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11.

[3]ЗамятинаТ.Свободапрессы:победыипоражения//Эхопланеты.-2003.-NO.41.-С.14-17.

[4]列宁.列宁全集(3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82、183.

[5]ЛенинВ.И..Полн.Собр.Соч.М.:Изд-воСоветскаяшкола,NO.5,11.

[6]文有仁.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新闻改革及其恶果[J].当代思潮,1994(4).

[7]БоффаДж.ОтСССРк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янеоконч.кризиса,1964-1994:[Пер.ситал.].-М.:Междунар.отношения,1996.ст-218.

[8]李玮.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大众传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6~17.

[9]江流,陈之华.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1.

[10]史天经.普京“可控民主”与俄国新闻媒体[J].青年记者,2006(19).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