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5期

网络媒体侵权的成因、危害及对策建议【2】

尚遥

2014年05月06日15:1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网络媒体侵权的主要表现

有些媒体尤其是个别网络媒体,极尽夸大渲染之能事,唯恐天下不乱、报道没人看,把追求资本主义的新闻价值观作为报道方向,刻意制作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别有用心地从文中“挖掘”、“提炼”甚至“故意制作”与文章本意不符甚至大相径庭的标题,卖弄噱头,以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

制作“猎艳”标题,吸引受众眼球。网上曾发出一则“某地一女工裸死洗澡间” 的新闻。为什么编辑要在标题里强调一个“裸死”字?难道还有穿衣服洗澡的吗?仔细查看原文,第一段小标题为:“丈夫发现妻子猝死洗澡间”,“猝死”这个词不是很准确吗?为何在标题中却改为“裸死”?其低俗心态可见一斑。

恶意篡改标题,颠覆文章本义。俗话说:没有三分利,不起早五更。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一些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背弃职业道德,不在新闻真实性和提高新闻质量上下功夫,反而以恶意篡改新闻标题为能事,通过夸张、刺激、煽情的题目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这样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的整体形象,自毁长城。最典型的要数《三大全国性交易市场布局渝中》,原文是:“‘最近,市里已明确把即将落户重庆的OTC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土地交易中心等3家全国性金融市场放在渝中区。’渝中区区委办负责人透露”。而编辑却故意制作了上述的标题以吸引眼球,故意恶搞,最终误导读者。还有业内人士皆知的《主教大人下车伊始急忙打探红灯区》就是一个新闻恶搞的典型案例。乱改标题、断章取义,是网络媒体职业道德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幕后策划闹剧,引来网上围观。有一段时间,网上曾出现了某村部分村民火烧村委会的帖子。其实,这是一则精心策划的“旧闻”,没想到一家网站却把这则“旧闻”大肆炒作,竟在事件发生十天之后上传网上,惹来网上围观,引起当地政府领导的恐慌,投入大量精力处理此事,给政府添了乱,而幕后策划人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有网上爆红的“玉凤征婚”事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等,其实都是专业网络推手公司的精心策划。

三、网络侵权的危害

降低自身公信力。众所周知,网络媒体的新闻资源主要依赖于粘贴转发传统媒体的稿件,为了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他们往往放松了对新闻稿件的把关,“真实”、“准确”、“社会责任”等等都成了陪衬。这种不讲政治,不讲责任,不顾影响的习气,不仅违背了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也给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

侵犯他人正当权益。常见的网络媒介伤害包括网络诽谤、欺诈、恐吓、骚扰、语言暴力、传播恶意谣言,利用恶搞、人肉搜索等手段,披露他人隐私等扰乱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3]。在这方面,13岁的美国少女梅根?梅尔(Megan Meier)因受到网络攻击而于2006年自杀,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史上最狠毒后妈”传言等事件,也无不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

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一般情况下,网上刊发负面新闻后,当事人往往惶恐不安,精神压力沉重,总想竭力删除或屏蔽负面信息,于是以负面信息删帖为营生的“删帖公司”便应运而生,这些公司按照当事人的要求,在一些门户网站上收买网管(或其内部工作人员)将其负面帖子删掉或屏蔽,从而阻止不良声誉的蔓延,以此与当事人进行“权钱交易”,正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目前,这种“网络危机公关”正呈产业化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扰乱公共秩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当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又不能通过现实社会的诉求得以解决时,往往借助网络平台予以表达、寻求关注与支持、商量对策等,以促进事件的解决,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颠倒黑白、造谣生事,利用网络集群诽谤他人,干扰政府的正常工作,制造舆论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