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发展遇瓶颈:画地为牢,视阈过于狭窄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纸媒遭遇目前瓶颈,必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既包括内部的自生元素,也有外部市场大环境的逼迫。对此,《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做出了这样的分析:“在中国,纸媒被历史赋予的政治属性太强,虽然许多媒体早已是市场的产儿,依托市场而生,但其意识形态属性至今未能摆脱。无论是否仰赖市场为生,媒体机构本身并不拥有独立的健全的市场主体地位。”
“这意味着,纸媒在决策、机构设置、内容产品开发、投融资、人力管理等诸多方面,受制太多,无法与真正市场化的技术主导型媒体公司相提并论,更不能跟其他国家的媒体公司相比,其利用新技术转型升级的欲望和能力,也因此只能飘浮于表面。”
而这直接导致了东西方媒体在面临困境和冲击时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欧美成熟国家的媒体公司,能够迅速地寻找应对之道,无论是向新媒体转身,还是内容付费,或转手或融资或关张,这种根据技术和市场调整变化的自由裁量权,中国的传统媒体并不真正拥有。这使得中国传统纸媒总是反应迟钝,未来的局面自然更加严峻。”朱学东表示。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辉锋从认识误区和战略角度两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做媒体就是做内容,内容好则生存好,这是典型的认识错误。其实,在市场经济时代,做媒体是做企业,是做市场化自主生存、高度重视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的企业。没有市场意识、没有企业意识、没有经济效益意识,只会做内容,是典型而狭隘的文人思路,不是企业家的生存之道,因此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苟活。”
“转换角色定位,发觉自身认识局限,是当下纸媒转型的第一要务。”张辉锋总结道。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