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策略
真正的民生新闻并不是指新闻的来源,而是从新闻中体现的一种民生立场。各类新闻只要与人民的生计有关,都可以从民生的立场出发予以解读、贴上民生新闻的标签[3]。在当下这种情况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破自己获得长远的发展?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节目选题应树立“大民生”观念
在民生新闻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要想在众多电视民生新闻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做好的就应该是选题工作,做老百姓真正想看的新闻。选题要以民为本,包括就业、教育、社会福利、医疗等等,这些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都是受众需要和愿意关注的事情。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必须进行“有节制”的导向性处理,不能肆无忌惮地报道。有时在一期节目中连着播出多条带有暴力、凶杀等血腥的场面的新闻,以此来刺激观众的感官增加收视率,给观众带来莫名的恐慌。这与作为一个电视人应该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
(二)策划应做深做大、体现多样化
将小题材的新闻能够做深、做大才最体现记者的功力。在选对题材的前提下要对新闻进行深加工。不仅仅是单一的报道好每一条新闻,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可以通过加强民众的互动来将新闻做深、做大。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以及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等这些平台,让民众参与新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民生新闻报道有零打碎敲的弊端,往往给观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应当注重节目内容多样化以及新闻表达形式多样化。将新闻做的有趣味性、有人情味,并整合众多类似个案,组合成主题报道、系列报道,这对扩大节目影响力也很有帮助。例如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专门有一个板块叫《黄河大交通》,在这个版块里将记者收集到的所有有关交通的新闻素材整合到一起,这样多个交通案例的连续报道有助于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节目的效果。
(三)记者、主持人应平易近人有个性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绝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而是一名为观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电视服务人员。要走到基层深入了解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倾听老百姓的话语、体察民情,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个新闻事实的真相和老百姓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才能更好的面对庞杂的新闻内容。一个不经常接触采访对象的主持人,其形象肯定与普通百姓的心理期望值相去甚远,亲和力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时要说得生动、形象、有趣。这些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就要求主持人可以在把握住新闻真实性和大方向的前提下适当的加入一些表演的成分,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述来吸引受众。另外在方言的运用方面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一方面运用方言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却排斥了其他地区听不懂方言的人,这样收视率会受到影响。所以,特别是地方台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恰到好处的运用方言。
(四)传播途径与传播手段多样化
同样一条新闻如果能变换传播方式,那么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在通讯设备如此发达的今天,各大卫视都配有SNG(卫星新闻采集)直播车,那么就应该把SNG直播车很好的运用起来,实现直播常态化。例如绍兴电视台2010年年初的《爱在绍兴,情比春暖》,就是一期精心策划的直播。节目以热心市民真诚救助嵊州一对贫病交困、相濡以沫的夫妻为切入点,通过妻子到病房探望丈夫、市民广场热捐等多个场景设计,展现了人间真爱。短短半个多小时的直播期间,一共为这户人家汇聚善款多达20.5万多元。电视直播使这个原本普通的爱心题材,影响力大大超过预期。节目的贴近性与互动性得到了提高。
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微博、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各个节目可以创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群。通过微博、微信来直播节目、发布信息,观众即使不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也可以时时加入节目互动。只有不断地丰富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才能使民生新闻节目焕发蓬勃的生机。
四、结 语
多年来,地方民生新闻始终关注百姓冷暖、记录时代变迁,在舆论监督方面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在新闻实践当中,地方民生新闻节目努力搭建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平台,秉承着“三贴一创”的方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支持,诞生了一批名牌栏目。但同时也要看清现状、看到自身的不足,做出相应的改变。地方民生新闻只有在内容生产、包装编排、传播手段和主持人符号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才能制作出更多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魏金城,杜志红,张天莉.民生新闻兴起的启示[J].新闻爱好者,2005(2).
[2] 胡智锋,禹成明,袁胜.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 于丹.孟非:不可复制的民生符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0).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