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6期

创新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灵魂——

《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思考

胡芃原

2014年06月10日14:3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湖南卫视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制作的《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引发了诸多电视台的跟风模仿。这些对于模仿的模仿让人感到我国电视制作人员创意的贫乏和资源的浪费。怎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开创中国电视制作的新局面呢?本文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引进消化;注重创新;重视本土;向内开掘;坚持导向

自2013年末由湖南卫视开播的《爸爸去哪儿》播出以来,迅速火遍大江南北。首播当天,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收视数据表明,全国网收视率1.1,收视份额7.67,城市网收视率1.46,收视份额6.45,力压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获得第一。同时湖南卫视决定将该期节目重播八次,创下了湖南卫视非戏剧类节目重播次数之最。不仅如此,在第一集开播时,几乎创下了零负面的收视评价,在中国综艺类电视上可谓“开天辟地”在2014年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的《关于表彰2013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的通报》,对2013年度的10个广播栏目和15个电视栏目进行表彰,在获奖的电视栏目中就有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

这档节目何以如此火?各路媒体人众说纷纭:有人说娃很萌、爸很帅、俩人一起很有爱;有人说档期准,一年到头同质化的歌唱相亲节目弄得观众审美疲劳后,亲子节目让人眼前一亮;有人说制作精,搬来MBC的节目模式,40多个机位、100名以上的工作人员、1000多个小时素材剪成一期;还有人说富有教育性,既教出好爸爸和好小孩,又能体味亲情。的确,《爸爸去哪儿》以正确的导向,上乘的质量,追求改进创新,引领社会风尚,在去年年末的荧屏上让人眼前一亮,真的是一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但是随后,荧屏的“真儿秀”大战由此打响,《爸爸去哪儿》之后,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青海卫视《老爸老妈看我的》、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全体发力,尤其是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以及陕西卫视《好爸爸坏爸爸》,相继出台,都是父亲带着孩子去农村或郊外渡过几天几夜的套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成长的经验,而父亲也明白了父子(女)相处之道。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节目时,欣喜之情已荡然无存,千篇一律的模式让人感到味同嚼蜡。这些对于模仿的模仿,形同影子的影子,让人明显感到当下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创意的贫乏和资源的浪费。现象背后是原因,意兴索然之余,不禁让人思索这一现象所暴露出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盲目跟风

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节目模式?《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与本土化》一文认为,电视节目模式是指某个系列电视节目的制作框架,它包含若干核心要素和细节(如演播室布置、布景、灯光、台词脚本、制作安排等),对目标受众特征和期望收视率这样的效果指标也有详细的规划[1]。除了亲子真人秀节目,近年来,一批引进国外模式的综艺栏目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高调登场,相继成为收视热点;随着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巨大成功,人们把2013年称为电视引进国外模式的“井喷年”。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前6个月,就有《中国梦之声》《我为歌狂》《我是歌手》等30多个引进国外模式的综艺节目登陆中国荧屏,其播出时间也由以往的周末黄金档延伸到平常时段。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制片人洪涛说:“之所以引进节目模式,主要是因为成熟的节目模式都是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直接引进这些模式比电视台自己研发一个新节目的风险低得多。[2]”中国电视事业起步晚,与国外相差几十年,因此,很多人认为,模仿不仅是与国际接轨最快的途径,也是可以有效规避风险、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方式。但是,中国电视要想真正成长起来,没有自己的一点儿真东西、真本事是不行的。我们可以去学习、去模仿别人,但总是亦步亦趋,那么我们只能永远做别人的尾巴,同时还会造成资源浪费,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二、无序竞争,心态浮躁

引进模式的“井喷”,也让不了解电视行情的普通观众产生错觉,认为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繁荣发展,好节目层出不穷。但是业内人士想必对我们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清楚的。有钱的电视台买国外成熟的节目形态,没有钱的只好跟在现成模式后面拼拼凑凑,“复制粘贴”。确实,国外节目大多经过市场检验,成本低、风险小、回报高。相比之下,原创节目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风险较大。不过,虽然“拿来主义”暂时可保收视率,但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对模式的照搬模仿正在娇惯和纵容着中国电视人自身的惰性。用业内人士的话说,现在电视台之间彼此激烈竞争,大家心急火燎,都忙着“吃快餐”,都在追求收视率,创新是慢功,前途不可知,弄不好就会被淘汰,所以创新在当前的语境下有点不现实。深圳卫视制片人易骅则表示,由于电视人和观众的心态浮躁,甚至容忍不了让节目有一个成长的空间。争相模仿的结果是,扼杀了电视人的原创动力和创新潜能。因为一味地模仿无异于承认自己无能,无异于自我封杀,“自废武功”。本来就不强的自信心、尊严感被一味地模仿消蚀殆尽。退一步说,即使引进是可行的,但时间长了,海外有影响力的优秀模式被买光之后,我们又该怎么办?!总不能关门停业吧!

三、只重商业,忽视责任

如今不管是亲子秀,还是唱歌选秀,电视节目插播和植入广告太多,过度追求商业利润,严重影响了节目的播出效果,以至于让人疑惑,电视台到底是让观众看节目还是看广告。以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为例,这个节目虽然火了五对萌娃和星爸,但是想必大家对999小儿感冒药,英菲尼迪汽车,伊利QQ星儿童成长牛奶等都印象深刻。这些产品在节目中反复出现,极大破坏了观众的收看情绪,影响了观众倾心体会节目的亮点——孩子的童真童趣。

再例如,《中国好声音》的决赛场,已经完全被喧嚣的商业营销所主导,因广告投放太过密集而造成决赛超时两小时。商业因素的严重侵袭和干扰,想必与节目制作团队当初所有好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在中国电视节目制作历史不长、经验不多的情况下,引进、模仿是可以理解的,但引进、模仿成瘾、成风显然也是不足取的。那么怎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开创中国电视制作的新局面呢?

首先,买“点子”做本土化移植,学习如何把创意改造为适合本土的模式。买模式“逼迫”中国电视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可以刺激收视率,可以丰富荧屏,也可以拉近中国电视和国外的差距。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务必要避免盲目跟风和资源浪费。就目前情况看,国内大多数选秀节目在引进国外版权后,只是对节目的形式流程做简单的修改,或者干脆直接抄袭过来,而没有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观众的需求不同,甚至我们电视台的性质和西方商业电视台的性质都是不同的。这样“原滋原味”引进过来的节目在国内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一些节目的形式、套路可以借鉴和学习,但是还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换句话说,就是买“点子”做本土化移植,学习人家的创意何在,精髓何在,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把人家节目的精华注入我们自己的节目,把引进的模式改造为适合本土的模式。其实,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很多,例如韩国,它的文化传统和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我国比较接近,但是电视产业却比我们先进。他们不是立足于引进和模仿,而是立足于本土的创新。韩国在节目(剧集)制作方式,节目中注重对本国文化的宣传等,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其次,创新是电视节目永葆生机的灵魂,也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浙江卫视前不久推出的原创综艺节目《我不是明星》,在引进浪潮中显得有点“另类”。这档小制作节目,邀请一群“星二代”进行才艺真人秀,数周蝉联同时段收视率第一。该节目制片人吴彤说,由于是原创,不用支付昂贵的版权费,节目成本只是一般大制作的1/10左右。“不是花钱越多,观众越买账。有些节目请来非常大牌的导师,但无论节目评价还是收视率,都与投入不成正比。[3]”只有节目有创意,契合观众收视习惯,才能打动人心。2013年7月和8月,河南卫视、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原创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和《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谜语大会》,这几档节目同样都是原创。前两档节目以听写形式考验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同时通过专家释义、点评等现场交流方式,介绍汉字起源、解读文化内涵,让观众在听写游戏中,了解汉字精髓,领略汉字之美;后一档节目通过谜语竞猜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灌注了新内容,吸引了全国观众的心,节目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许多歌唱类选秀节目相比,这几档节目没有华丽的舞美包装,也没有明星大腕,只有朴实单纯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学生,但节目却凭借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收视率持续走高,并引发人们对提高汉字的认知、书写能力、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成功经验启发我们,要想创新,不能光是两眼向外,更重要的是两眼向内。这个“内”有多重涵义。首先,与国外比,“内”指的是中国。关注中国国情,关注中国民族文化,关注中国观众,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文化上的“中国制造”推向全世界,增强中国软实力。其次,相对于节目形式,“内”指的是内容。《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从形式上看,无非是个人或团队竞赛,说不上创新,但因为竞赛的内容是全新的,所以节目也是全新的,观众关注是节目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再次,相对于一切外在东西,“内”指的是人的内心——观众深层的心灵需求,精神需要。这是一切艺术创新之源,从“心”的角度,才能发现新的角度。“心”的空间博大无限,艺术创新的空间博大无限。

最后,提高节目品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众所周知,娱乐节目不能单纯地为娱乐而娱乐,更不能娱乐过剩,甚至“娱乐至死”,“寓教于乐”仍是娱乐节目的不二真理。不管是亲子真人秀,还是唱歌选秀,这些娱乐秀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为了满足少数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上演各种刻意的所谓表演或编造虚假的“动人故事”。作为公共媒体,电视节目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电视娱乐节目仍缺乏在社会凝聚力、价值归属以及民族认同感方面对观众的正确引导,还没有做到传播意义上的完全成功。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节目品质,反对恶俗和过度包装,在增强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凝聚力以及引导人们正确价值观方面多做下硬功夫[4]。

参考文献:

[1] 陈阳.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与本土化[J].武汉声屏,2010(3).

[2] 《爸爸去哪》首播收视第一 电视综艺节目引进模式再立功[OL].人民网,2013-10-19.

[3] 中国电视——期待自己的“模式”[OL].光明网传媒频道,2013-10-30.

[4] 潘伟.电视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出路[J].中国电视,2014(1).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