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昨日迎来首轮重头“唇枪舌剑”。
昨天上午,上影节请来中国导演何平、姜文以及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为年轻导演支招。席间,说到这两年大批的演员、摄影师、编剧、美术师、作家等突然转行做导演,何平感叹,数字设备的普及让“人人都可以做导演”,产生了一批高票房作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隐忧。
“首当其冲,好的作品越来越少,观众有意见。”何平说,所以,他很希望年轻导演们可以跟着优秀导演做两年学徒再来拍电影。
但演员出身的姜文则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做导演,最重要的是有话要说且言之有物,技艺反而可以后期慢慢磨练。
事实:去年90%的国产电影导演是年轻人
何平观点:想做导演,先当学徒
第五代导演里,何平一直在做扶植年轻导演的工作。他说,过去大家总在说给年轻导演创造机会,但这两年,就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年轻导演并不缺机会:“我们去年全年700多部电影,第四代导演只有一部,第五代导演不足6%,第六代不足4%,剩下全是年轻导演的,有600多部。年轻导演缺机会吗?美国每年那么多电影,哪里有90%都是年轻导演的作品的?”
在何平看来,数字技术在电影业的迅速普及,是导致年轻导演的拍摄技艺相比老一辈,普遍出现巨大下滑的原因之一。
“胶片时代,拍电影很昂贵,要很多资源。当一个导演要拍电影,必须准备得很好才会开始做,而且,对你使用的资源是有限制的。现在数字化了,都在硬盘里,你愿意拍多少拍多少。”
何平说,这些年他在导演协会看过非常多年轻导演的作品,技艺下降是一个显著的问题。甚至,有人拍了200多个小时的素材,不知道怎么把它整合成一部电影。“年轻导演缺乏整合素材的能力,这需要很好的训练。”
何平还表示,中国的导演界是相当开放的,谁都可以来做导演。但这两年,突然间,我们很好的摄影师已经不掌镜了,很好的编剧已经不给别人写剧本了,“我们产业一些很厉害的中间力量独立了。”
但是,演员、编剧、摄影师等蜂拥来做电影导演,很多投资人看中的,其实是他在其他行业的既有成就,“考虑的是宣传有话题,赞助商会多一些,并不是电影的质量。”
“中国电影不缺导演,缺的是30多岁能拍1-2亿这样大电影的导演,也缺贾樟柯这样坚持自己艺术人文理想的导演。我们缺这两头的导演,盛产中间的部分,结果就是上一些电视台节目,把它变成了电影。”
事实:他成功从演员转行当了导演
姜文观点:从编剧改导演比较靠谱
说到演员转行做导演,姜文自然是圈内的成功典型。昨天,听到何平感慨“人才流失”,姜文调侃自己当年决定做导演的时候,也遭到了电影界的“批斗”。甚至,有人还劝他:“你这样的演员五百年才出一个,去当导演太可惜了。”但他选择坚持到底,才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过,姜文自曝坚持转行的前提是态度。“我一个朋友,比我年纪大,也是个导演,还是个美女,脑子非常聪明。她曾在纽约对我说过,‘姜文,当导演不是那么难的。但有几句话你要注意——有话要说很重要,就是说你有没有想要表达的东西,很重要。有话要说,还说得很顺畅,这就不错了,起码一个不错的作品出来了;如果有话要说,说得结结巴巴,也行,还是言之有物,可能更感人。’”
姜文解释道,因为往往那些让人哭的,都是那些结结巴巴的,“我的电影很难让人那么哭;必须警惕的是没话找话,还说得挺利索,那就麻烦了,这就不能当导演,只能做主持人。”
在姜文看来,拍电影,“手艺”从来不是什么大问题。认真拍一个没有杂念的故事,有自己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手艺可以慢慢练,过分强调手艺、电影语言,这都是不行的。这些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服务’是什么?得有你想说的话,最好是用你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一定是好东西。”
姜文还趁机透露,他的“不亦乐乎”电影公司下一步就打算给5个甚至10个年轻导演的作品担任监制,还可以投资,就是让年轻人先练练手。
“公司的名字我都想好了,这就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过,进公司的第一步,不是做导演,而是专门写剧本。“我觉得从编剧改导演,比较靠谱,没有受太多累。所以,我们‘师傅领进门’先在纸上谈兵。”
在姜文看来,如果剧本都写得很精彩,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市场。“是市场需要你们,不是你们非得需要市场。你说,你们哥们几个把故事说好了,然后突然不干了,你看谁着急——老板着急、监制着急、观众着急,没有电影看了,你得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