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是指一种以音乐为表现内容,以歌唱为表达方式,以电视为传播载体,以比赛为竞争手段,进行选拔优秀音乐人才的节目类型。从1984年的第一届《青歌赛》到2014年的《中国好歌曲》,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程。纵观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历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两个阶段”即重“选”和重“秀”阶段。“四个时期”即雏形期、发展期、瓶颈期、复苏期,其贯穿在“两个阶段”之中。
关键词: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发展;历程
从1984年的第一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到2014年的《中国好歌曲》,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这三十年间,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起起伏伏。本文通过阅读大量节目文本试把握其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每一个发展阶段所呈现的特征。
一、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概念
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是电视综艺节目的一种,从字面上看,是“电视”、“音乐”和“选秀”三个关键词的结合体。“电视”为传播媒介,“音乐”是节目内容,而“选秀”是节目形态。“选”有选择、选拔之意,而“秀”,可作“优秀”之解,也有表演、娱乐之意。“选秀”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能力要求,选拔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因此“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是指一种以音乐为表现内容,以歌唱为表达方式,以电视为传播载体,以比赛为竞争手段,进行选拔优秀音乐人才的节目类型。
二、我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历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两个阶段”即重“选”和重“秀”阶段。所谓重“选”阶段,是指以选拔挖掘歌唱人才为节目主要目的,秉承“秀”服务于“选”的节目理念,为选而秀,这一阶段以《青歌赛》为主要代表;而重“秀”阶段,指继《超级女声》以来的音乐选秀节目,这类节目以赚取收视率为主要目的,采取多样的节目表现形式,集商业性和娱乐性于一身,在衡量“选”和“秀”这架天平中,指针更偏向于“秀”。“四个时期”即雏形期、发展期、瓶颈期、复苏期,其贯穿在“两个阶段”之中。
(一)重“选”阶段(1984~2002)
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这档诞生最早、历时最长、本土原创的声乐电视赛事开创了我国音乐选秀先河。其后地方台也涌现了一些音乐选秀节目,如1985年上海电视台举办的《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1998年东南电视台诞生的《银河之星大擂台》等。因这一时期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总体数量较少,处于起步阶段,可看作此类节目的“雏形期”。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我国的电视音乐节目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电视仅作为传播工具,以非商业性为导向。如《青歌赛》一直在坚守中前行,牢牢抓紧以培养和挖掘声乐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大众为目的,拒绝商业行为。2.以专业性和权威性著称。无论在选手的选拔、赛制的设置上,还是评委的阵容上都体现了专业性和权威性。
(二)重“秀”阶段(2003至今)
自2003年开始,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由重“选”向重“秀”方向倾斜。比赛不再以选拔优秀音乐人,繁荣我国声乐事业为终极目标,而是更加注重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展示效果,以获取更高的收视率和商业利益。这一阶段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可以分为发展期、瓶颈期和复苏期三个时期。
1.发展期(2003~2007)
从2003年《超级男声》开始,一种新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形态在我国兴起和蔓延。这种不设门槛、不限年龄、不分唱法、颠覆传统、紧贴观众的电视节目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2004年的《超级女声》更是掀起高潮,节目成功的运作与核心理念迅速得到认同。无独有偶,一时间国内纷纷推出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如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中央台的《梦想中国》等。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与巨额的广告收入使得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电视文化奇观,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热正式形成。这一时期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呈现以下特征:
(1)平民参与的大众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形态的主角。在此环境下,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由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引起平民的广泛参与。首先,节目的低门槛报名条件,吸引了不少大众参加。其次,受众的互动性加强。大众不仅有资格进行参赛,而且有权通过短信、网络投票的方式决定比赛最终结果。
(2)收视导向的商业化。市场经济要求电视台必须通过广告收入维持自身发展,不少电视台看重音乐选秀节目的巨大商机,纷纷举办这一类型节目。为了争取更多观众,这一时期各大电视台音乐选秀节目使尽浑身解数,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观赏性,吸引观众眼球。如《超级女声》中加入紧张刺激的PK赛、复活赛环节,大大增加了观众收看的兴趣。
(3)模仿成风的同质化。这一时期,中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呈现“模仿成风”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成功音乐选秀节目模式的模仿。如《超级女声》《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等音乐选秀节目里都有《美国偶像》的影子。这些节目一般采取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将各种元素杂糅混搭,再融入部分原创内容。二是对国内取得成功的音乐选秀节目的模仿。自2005年《超级女声》火遍全国以来,其他卫视纷纷跟风效仿,电视荧屏出现音乐选秀节目扎推现象。
2.瓶颈期(2008~2011)
随着竞争的白热化,中国音乐选秀节目呈现低俗、煽情化倾向,进入“炒作时代”。无序的竞争、恶性的复制,短信投票的黑幕,触犯道德底线的低俗,音乐选秀节目开始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2007年9月2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的通知》。广电总局的限制,以及“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的影响,2008年中国音乐选秀节目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陷入集体困顿的一年。自此,《我型我show》《绝对唱响》《加油!好男儿》相继停办,《花儿朵朵》《中国红歌会》《快乐男声》等节目也在不温不火中生存,难以扭转音乐选秀节目发展的整体颓势。
3.复苏期(2012~至今)
在沉寂了数年之后,2012年7月由浙江卫视重磅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再次引爆新一轮的音乐选秀热潮。此时期音乐选秀节目除了像“发展期”一样,具有大众化、数量多、同质化严重、商业化和娱乐性强等特征,还呈现另外两个显著特点:
(1)购买版权,引进机制。以往中国大多只通过观摩国外成功节目样版来总结国外节目的创意经验、制作规律,从而依葫芦画瓢,进行简单模仿,并无法系统了解外国节目创作的立意和操作过程,导致最后节目效果都大打折扣。自《中国好声音》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不少电视台将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作为重要手段。所谓“模式引进”,是指参照域外成功的电视节目模板进行节目创作的方式。“模板”是指一档电视节目的具体构成样式和整体框架结构。它包括节目名称、构思策划、节目形态、操作方法、演绎规则、节目流程、板块组合、节目风格等一系列创意,也是一档电视节目区别与其它同类节目的独特外在形式。据笔者查阅资料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引进情况如表1所示。
(2)节目内容、形式多元化。为了在日益激烈的节目竞争中获胜,这一时期节目内容和形式较其他时期都更加丰富多元。在歌曲的选择上,不少音乐选秀节目不再独打通俗流行歌曲牌,而是选择另辟蹊径,如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立足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以改编的方式演绎新民歌,发展新民歌文化。四川卫视的《天籁之音——中国藏歌会》注重“藏歌”这一独特定位,向广大观众介绍藏族音乐和藏族文化。在节目的形式上,深圳卫视《The Sing-off清唱团》玩转无伴奏合唱创意,仅由人声来制造旋律和节奏,是现今国内从未有的选秀节目模式。北京卫视《最美和声》采用导师和学员和声重唱的方式,试通过声音的和谐,达成一种心灵的和谐。除此之外,不少节目宣布主打“好声音”,不约而同打出盲听、盲选旗号,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等。
表1 我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引进情况统计表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质量普遍较高,不管是选手的歌唱水平还是节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更具有吸引力和观赏性,呈现百花争鸣的生机勃勃景象。然而节目的总量偏多、形态雷同、扎堆播出又再次给我国的音乐选秀敲响了警钟。
三、对我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展望
细数三十年来中国的电视音乐选秀节目,成绩与问题同在。一方面,我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另一方面,我国电视音乐选秀节目也存在过度娱乐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性缺失的种种问题,以至于广电总局在2013年7月24日又下达一纸“限歌令”。政策一出,音乐选秀节目热度瞬间再次凝滞。音乐选秀节目是我国电视荧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艺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中国声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选秀节目要想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必须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理念,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保证音乐内涵;其次,音乐选秀节目应始终保持创新,在节目的进程中,不断加入新思维、新模式,给观众以新鲜感和好奇心,保持其生命力;再者,音乐选秀节目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加强我国的本土原创。只有这样,中国的音乐选秀节目才能焕发活力,绽放光彩。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霭雯.浅论电视节目模板的知识产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2011(8).
[2] 李迪,许志晖.“后中国好声音”时代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理念探析[J].中国电视,2013(1).
[3] 黄璜.电视选秀类节目发展历程和展望——以“青歌赛”、“超女”、“中国达人秀”为例[J].新闻窗,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