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8期

浅析自媒体时代舆论生态文明的建构

孙建礼

2014年08月01日15:4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舆论生态文明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表征,是整个舆论生态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在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平衡发展的结果。在不同的媒介格局下,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新媒体兴起后改变了传统的媒介格局的新形势下,舆论生态文明的建构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舆论;生态文明;媒介格局;建构

“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1]”在不同的媒介格局下,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媒介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通过主动的引导,舆论具有明显的可控性,而在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却呈现出不同的舆论场共存、对立的状态。在主流与非主流、民间与官方的多元化的舆论交锋中却也遵循着类似自然界一样的生态学规律。

一、舆论生态危机的凸显

当前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时候,舆论生态危机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也日益凸显出来。

1.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手机这些新兴媒介的普及和对大众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改变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媒介格局。在大数据时代来临后,“4G”已不再是遥不可及、刷微博、摇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行为。媒介格局的这种变化扩大了舆论形成的范围和层次,使得传统媒介对舆论的引导作用被分化和削弱。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公众的意见的形成、表达和传播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2.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领域的矛盾不断凸显,客观上为多元化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体。随着改革事业的逐步推进,肯定会触及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社会群体的利益,而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则直接催生了舆论的多元化、碎片化。

3.形成舆论的主体与以往相比,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新媒介的兴起和普及,关注社会公共问题的人群数量呈几何数增长。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中国网民总数将超过6亿,微信用户将呈爆发式增长。公众借助这些传播媒介自发地关注公共事件,表达意见进而形成舆论干预社会。当前舆论生成环境出现的种种变化,从而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的舆论生态。

二、舆论生态的特点

舆论生态环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在新媒介迅速崛起的今天,既延续了传统特征,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纵观近几年的舆论热点事件,可以将当前的舆论生态的特点概括为:广泛性、迅捷性、开放性和多元化。

1.广泛性。当下舆论生态的这种广泛性是空前的,它超越了以往任何的历史时期。

(1)舆论的主体具有空前的广泛性。网络和手机的兴起彻底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大众传媒格局中的垄断地位。以往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职业化传播行为在今天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舆论领袖也有日益“泛众化”的趋势。大众传媒这个舆论平台随着传播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从而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能够参与到对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来了。

(2)舆论客体的广泛性。舆论一般指向的都是关乎公众自身利益的公共事件,涉及到的领域本就十分广泛。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信息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成为他们关注和评论的对象。

(3)舆论影响力的广泛性。新兴媒体的繁荣为舆论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与以往相比,今天的舆论影响力的覆盖面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南美洲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后引起的龙卷风”将具有更大破坏力。

2.迅捷性。借助于各种媒介的力量,当下的舆论从生成到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其中间的发酵过程大大缩短了。互联网和手机的无线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普通大众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意见的表达,特别是通过这种路径的信息传播速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网络上关于一条吸引大众眼球的微博在短时间内引发海量博友关注和转发的案例实在是不胜枚举。

3.开放性。舆论的开放性是与整个媒介环境的开放性相伴而生的。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构筑的媒介环境当中,舆论监督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从而使得更多的舆论现象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4.多元化。舆论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其生成渠道和表现形态上。在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格局下,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组织化传播活动,舆论的生成渠道相对单一,管控起来也相对容易,所以容易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而现如今,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渠道也变得日益具有开放性,其表现形态也日趋丰富和多元化。

三、舆论生态文明的构建

舆论生态环境是由不同范围、不同层面上的舆论共同组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各种不同的舆论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冲突、融合的变化。一般来说,只有当舆论的这种相对的稳定达到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进步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才是文明的舆论生态环境。

但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内在的某个环节出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危及到整个舆论生态环境,比如对负面新闻的群体围观和集体沉默都会破坏舆论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在面对这种失衡状态的时候,单纯依靠其自身的自愈功能是十分有限和被动的,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前瞻性的人为干预才能积极有效地营造出一个理想的舆论生态环境。

1.确立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主导作用。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存的媒介格局下,信息和舆论的传播渠道变得更为丰富和多元,从而使得“谣言传播”具有了更大的空间。从“蛆橘事件”、“食盐抢购风潮”、“金庸被逝世”到“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疯传……各种内容层出不穷,当谣言不能因智者而止的时候,谁来扮演“谣言粉碎机”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复杂的舆论生态环境,就格外需要官方媒体、主流媒体出来辟谣以正视听,必须进一步强化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对于涉及国计民生和群众利益的新闻,无论其正面或负面,都应该如实及时报。不报就会给‘谣言传播’和‘坏事猜想’留下巨大空间;不报也是对老百姓知情权的漠视。更重要的是,你不报,境外媒体就会报。因为在自己的媒体上没有,所以即使是歪曲的事实,老百姓也信,就会造成极大被动。[2]”

2.加强对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的监管和引导。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谣言、“微博问政”、“随手拍”对舆论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等数字媒体的勃兴为人类信息的传播拓展了一条新渠道,其积极意义自是不言而喻。但是网络以远超我们预期的发展速度,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我国的网络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3]。比如2010年关于山西将要发生地震的传言经网络发酵后引发的社会恐慌,导致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避难”; “蛆橘事件”导致当年橘子严重滞销,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当下舆论生态失衡的现状,亟需完善相应的针对新媒介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3.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的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二者在不断地扮演着角色的互换与转移,趋同与重合在某个节点已成常态。常规意义上的新闻媒介把关人、意见领袖的缺席极易导致舆论生态的乱象。因此,只有舆论主体——公众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有效地改善整个舆论环境,使之朝着一种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文明的舆论生态才会有迹可循。

4.当舆论生态出现骤变时还需政府及时有效地介入。所谓的这种骤变是指舆论进入严重的误区,单纯靠其自我平衡能力、自愈功能已不足以在有效的时间内纠正其失衡现象的时候,就需要政府及时地介入进行必要的干预。比如在“蛆橘事件”中:四川省农业厅就及时地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向公众公布了柑橘大实蝇疫情和处理情况,有效地保证了真实信息的畅通,大大压缩了谣言传播的空间。

总之,舆论生态文明作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表征,是整个舆论生态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在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平衡发展的结果。

(作者系:聊城大学 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米博华.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变革时代的主流媒体自我超越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8).

[3] 白龙,张洋.整治网络谣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专家学者谈网络谣言的危害及其治理[N].人民日报,2012-04-18.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