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系列报道。节目中采访了社会各阶层人如企业家、作家、民众等对于“家风”的看法,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新时代家庭伦理的热议。现代家庭由于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新媒体的广泛性、互动性等特征也不断挑战着传统家庭模式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新媒体;家庭;代际隔膜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人出生到死亡,家都伴随着人的成长,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人在家庭的庇佑下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人”,而人成熟独立的标志就是组建自己的新家庭。社会本身也要依靠一个个小家庭的延续而发展。人类社会从蒙昧的原始社会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再到现代文明社会,家庭转换着自己的形态。从血婚制家庭到伙婚制、偶婚制直至现代的核心家庭,家庭成为一个具有经济、生育、教育等功能的多层次的社会组织单位。在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家庭也朝着人类文明的目标稳步前进。
现代社会虽然传统家庭模式仍是社会的主流,但是家庭却展现出不同的风貌。社会人口流动性的增加、社会观念的转变、科技的革新,这些都为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家庭稳定性大幅下降的同时,时空的延展性扩宽却是史无前例的。例如,出现了跨国家庭,异地家庭等。西方社会甚至出现了同居不结婚,结婚不生育的现象,于是有些人认为家庭发展到了尽头,即将瓦解。与此相反的是,有些人认为现在正是家庭的繁荣时期,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多元化新模式。这些也让人看到家庭为适应社会发展做出了努力,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家庭迎来了新的一轮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是指超越了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的网络媒体、数字媒体和移动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互动性、多样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这种高效的互动性使得新媒体成为新时代的主要舆论阵地。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最新的资讯,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新媒体感知方式的多元性也使得其具有更深刻的主体体验。比如现在智能手机都具有的地图导航功能,人们无论是搭乘公共交通还是自驾都可以从电子地图上找出最便捷的出行路线,实时交通信息的更新也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时代,人们面临的是如何更快捷高效的处理时刻变动的信息,因此电子商务便成为人们的首选。人们在任意地点任何时间只要有移动设备以及通达的网络就可以处理工作。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人选择在家里办公,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工作还可以顾及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忙于工作却想要深造的年轻人也可以通过空闲时间网络在线课程的学习提升自我。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家庭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价值观的多元化引发的集体无意识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似乎成为建立平等秩序的前提,网络等媒体的开放性、低门槛性必然会导致人们“自我发声”的泛滥。人们在传播媒介上任意的宣泄自己情感,这是对自我的表达,也是对自我的体证。这时媒体意见的决定权就发放到每一位媒体受众手中,而这些受众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进行错误的选择。新媒体的特殊性就在于此,民众不仅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的人也是制造信息的人。就算仅仅是传递信息,在每一次传递过程中都会包含传递者的意图。在这些媒体平台上,价值观念如同信息一样时刻都在变换。正是这种价值信息的泛化,家庭传统的伦理观念也分崩离析,家长的权威也早已崩塌。实际上问题就在于权威被打破之后并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之下,人们早已看不到仁义礼智、恭德敬信等传统美德。新媒体以一种反传统反主流的价值面貌呈现出来,人们用反讽、夸张近乎癫狂的方式表达自己,传统价值的虚无化和去中心化显露无疑。例如破坏他人家庭的“小三”却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反腐斗士”。“消极的对抗最终导致了虚无主义,即否认一切权威,消解一切价值,颠倒善恶混淆美丑。虚无化的个体完全沉溺于感性世界之中,逃避现实生活。[1]”社会意识总是与一定利益相联系,在网络上人们更易于找到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紧接着人们便可以利用这种舆论压力主导事物发展的形势。当啃老不再是屈辱的代名词,不赡养老人变成一种习惯之后,家庭的伦理观念又如何建立。舆论的自由还未为人们带来生活的革新时,已经变成人云亦云的附和。人们在追赶流行与新奇的过程中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体验过后又立马沉浸在怅然若失的遗憾之中,循环往复。于是这种不确定性引起了人们价值观上的集体无意识,而人们又在其中选择了避免义务与责任的人生道路。
二、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冲突
“网络融合传媒的特点使得传播终端摒弃了单一的传播形态, 利用网络技术将多种文本和图像生动地交汇到一个可以移动的媒体终端,在视觉上打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以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信息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感觉器官,为大众所喜闻乐见。[2]”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交友,建立以及巩固自己的社会交际网络。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意味着人们的生活生产范围早已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家庭也面临抉择,虽然移动通信设备可以帮助人们与亲友联络,但是却代替不了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交互性的媒体形式没有使人们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还创造出新的公共领域不断侵入人的私人生活之中。人们工作、交友、购物、娱乐都离不开新兴媒体,就连家庭私人领域也早已纳入到新媒体的公共领域之中。不仅仅是公众人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和他人口中的“谈资”。有些人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家,在这里公开自己的家庭生活,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些人更把媒体上的虚拟世界看作是现实,沉浸于自我憧憬的意象之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人们更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例如人们总是觉得从未谋面的网友比自己的亲友更了解自己更容易产生共鸣。但是实际上是因为虚拟空间的距离性才给人带来一种美好的假象,这就是为什么网恋认识的男女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长久。这种虚拟媒体的不确定性也为家庭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还有近几年不断出现客户信息泄露等现象,就是电子商务带来的负面影响。私人领域由于媒体的传播走向公共化,个人信息也在网络上公开化、透明化。人们在互动媒体中展现自我就意味着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公共视域之下。新媒体作为公共领域的延伸已经慢慢渗入家庭之中,人们应该看到媒体技术只是生活的工具手段不是生活的全部。
三、新媒体的互动性产生的代际隔膜
新媒体对于家庭稳固性的另一个触动是增加了家庭的代际隔膜。据统计,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网民的低龄化。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对于新兴媒体使用的流畅度远远高于其父母。在信息时代,家庭已经被卷入经济生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之中。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于媒体技术已经渗入家庭生活之中,孩子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也成为其社会化完成的必经阶段。网络媒体的广泛性开拓了孩子的视野,而其互动性的特征补充了学校传统单向教育的不足。于是孩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父母对于孩子过早接触网络世界的态度却是喜忧参半。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孩子心智还未成熟,让父母更加担忧。网络媒体提供的悠闲的氛围与孩子紧张的学习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虚拟世界的诱惑使孩子无法抗拒。然而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会耗费孩子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父母的劝阻也只会增加孩子对其的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网络在拉近孩子与外部世界的距离之时,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无形的屏障。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很稚嫩,很容易在多姿多彩的虚拟世界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如果这种隔膜无法消除,就不能形成稳固的家庭关系。打破这种代际隔膜将是家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固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家庭的代际关系的和谐是家庭稳定的关键。父母应注重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而不只是一味的阻拦,要建立平等互信、相互理解的代际关系。
四、以家庭消费为代表的物化亲情
家庭的产生源于人类的传统农耕文明,人们聚集在一起有目的有分工的劳作。随着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褪去了经济功能中的生产职责,不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也不用承担分配和交换的职能。生产力的进步、私有财产的增加,家庭的社会角色便从生产单位转变为消费单位。家庭消费不同于个体消费,家庭的规模、家庭结构、家庭类型都会对家庭消费产生影响。家庭消费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共同使用,例如购买家具、家电、住宅等,在消费的过程中也伴随代际性社会关系。社会上更出现了以家庭网络为基础,以社交网络平台为手段的经营模式。例如,近几年微商的蓬勃发展,通过亲属朋友的“口口相传”获得比传统媒体广告更高的可信度。现代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人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文化的消费。商家看到家庭消费的前景,利用广告将产品与爱情、亲情联系起来,潜移默化地把人的感情物化为可触摸的产品。例如钻戒广告语: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潜台词就好像在告诉人们买了钻戒送给爱人就代表了自己的爱意。再比如一个老年保健品的宣传词:年轻态健康品。商家把其产品与孝顺、青春、健康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卖给顾客的只是“美好的愿望”与产品本身却不相干。于是人们只要想到某些词语就可能联想到与之联系的产品,广告就是这样引导人们消费。同时这种联系更产生了一种同化趋势,成为消费者意识中的幻觉主体。消费主义的金钱神话诱导人误以为物质可以换回情感的缺失。正如鲍德里亚所说:“这时,物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东西,它是具有一种符号的社会价值,正是这种符号的交换价值才更为根本。[3]”家庭消费由于其复杂性更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物象之中。所以家庭消费应注重物质性消费向精神性消费的转变,坚持理性消费,注重情感交流。
媒体技术对家庭的影响已经深入意识领域,这种意识形态不仅决定人们的生活样态还引导人们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如同哈贝马斯所说:“技术作为工具的宇宙,它既可以增加人的弱点,又可以增加人的力量。在现阶段,人在他自己的机器设备面前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软弱无力。[4]”新媒体带来的问题不能仅从外部干预还必须媒体内部发展方面着手解决。政府还应该规范监督媒体传播内容和组织形式,而主流媒体要坚持积极的舆论导向,减少娱乐化、低俗化。例如,最近网络上受到追捧的央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介绍地方传统美食还融入人们的家庭情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同时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灵。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佩.浅析感性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审美价值[J].今传媒,2014(4).
[2] 陈长松.论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融合及影响[J].学术论坛,2009(11).
[3] (法)鲍德里亚著.夏莹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德)哈贝马斯著.李黎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