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8期

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贾先涛 白 冰

2014年08月05日14:1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催生了大量的新媒体,如博客、空间、论坛、社交工具等,新的信息环境呼唤对应的媒介素养。以学习实操技能为主的职业院校学生,在享受网络为各项活动带来方便的同时,其网络应用存在哪些隐患与不足。结合针对某职业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和促进学习网络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媒介素养;提升策略;高职院校

一、引 言

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网民结构中,学生是第一大群体、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超过了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成为网络应用的主要力量。数字媒体技术开启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体时代,有学者指出新兴媒体是“5A”媒体,即: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信息(any information)、任何媒体(any media)[1]。新兴媒体的涌现和使用既为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新兴媒体影响着高校的各层面,大学生与媒体的关系,正如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被称作“数字原生代”或“数字人”[2]。虽然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早就为学者重视,但国内开设媒介教育课程的高校寥寥无几,尤其是在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如何,怎样提升?结合对某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下文简称“调查”)展开讨论,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51份,其中有效问卷411份,占总发放问卷数的85.63%。

二、媒介应用存在的问题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 、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3]。依上述定义,媒介素养即为媒介的理解能力、利用能力、信息传播能力。高职学生的媒介应用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一)深受媒介影响、存在媒介使用不当

学生通过不同媒介上网的时间如表1所示,从高职学生的上网方式来看,手机上网的频度和时长要高于用电脑上网的频度与时长;近半受访者表示每周用电脑上网10小时以上,近二成的受访者表示每周用电脑上网30小时以上;七成多的受访者表示每周用手机上网10小时以上,二成多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上网30小时以上;既用手机上网又用电脑上网的同学每周上网时间会更长。研究结果表明,近二成的学生每周上网30小时以上。按照相关专家的研究,每周上网超过35个小时即被认为具有网瘾[4]。

表1 学生每周用不同媒体的上网时间

近年来,娱乐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数字化方向靠拢,而数字化娱乐同样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5]。网络丰富的娱乐资源引人入胜,如影视、游戏、社交等,网络游戏是导致青少年网瘾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网络应用的主要动机是什么?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目的为娱乐、学习、新闻、社交、通讯、游戏、购物;大学生比较喜欢的网络内容主要为影视、娱乐、新闻、学习资源、生活资讯;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主要有QQ、微博、飞信、微信。

大学生的信息占有欲和获取信息的盲目性,突出表现就是不可控地浏览大量的信息,并不加选择地收集或者下载毫无价值的信息或软件,其往往明知无必要,但又无法控制自己[6]。在畅游网络空间时,部分学生出现了网络行为失范。在回答“您是否利用技术手段窥探他人信息”时,6%的受访者表示“很经常”、12%的受访者表示“经常”、20%的受访者表示“很少”、54%的受访者表示“从不”;在回答“您是否翻墙浏览信息”时,13%有受访者表示“经常”、22%有受访者表示“很少”、50%的受访者表示“从不”。在回答“下载网络资源时,是否考虑其版权”时,1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23%的受访者表示“有时”、44%的表示“很少”、23%的人表示“从不”。

(二)媒介信息处理应用能力不强

网络传媒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大相径庭,网络呈现出了双向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媒介、信息的情景下,自由获取、发布信息,为用户的信息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网络的传播优势丰富了网络资讯,同时也导致信息良莠不齐、出现了“标题党”等负面现象。只有对网络媒体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利用网络。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83%的受访者表示不熟悉媒体的创作流程;5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留意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策略;53%的受访者不了解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炒作”手法。

信息获取、理解存在一些问题。网络信息检索、获取、应用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相应的设备操作技能,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信息环境。调查显示,36%有受访者表示可以利用媒体精确查找信息、53%的人表示“有时可以”,部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尚有待提高。对只在非官方、非权威媒体传播的信息,75%的受访者持怀疑态度;对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是否有足够的信任,7%有受访者表示“非常信任”,61%的人表示“有些信任”,只有12%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

不能正确处理媒体信息。45%的受访者表示“转载过未经证实的消息”;在浏览网络时可能会遇到色情、暴力或其它负面信息,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看”,28%的受访者表示“有选择的看”,32%的受访者表示“很少看”,33%的人表示“不看”。这表明部分同学的自控能力不强,正确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在网络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合理运用网络,探索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育途径,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7]。

(三)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但移动学习资源不足

网络中有大量的教育教学、学习资源,学生可自主学习、远程学习。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内容几乎涵盖所有学科;表现形式多样,如图形、图像、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数据量大、分类齐全,网络教育资源既有专业教育机构制作、上传,也有用户个人上传,来源广泛,不同的网站中对资源分类比较明确,便于检索。支持多种浏览、学习、交互,网络媒体给予用户很多的应用功能,可满足学习者同步、异步点播、学习,并具有交互与交流平台,网络信息的传播优势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

大学生已经开始利用网络中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们经常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教育网站、精品课程、综合网站、培训网站等。调查发现,学生使用网络主要目的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娱乐、学习;使用手机网络的主要目的,学习排在了第五位,表明移动学习还没有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也有一些其它原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学者指出:“很多学生有时候缺乏必要的时间管理技能和信息能力,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所吸引,常常是纷繁复杂的信息让他们忘记了本来就不明确的学习目标。[8]”

部分同学网络资源应用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从技术层面看,网络资源的复制、存储、转载的操作简单易行;从信息流通层面看,网络存在信息过载的情况,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腐蚀了青少年独立思考的能力。网络为一些走“捷径”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调查显示,3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源以帮助完成作业,23%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有类似行为,仅有3%的受访者表示“从不”。

综上,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媒介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媒介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既利用媒介学习、娱乐,也出现了一些网络失范行为。为使学生合理、恰当的利用媒介,可通过一些措施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学生克服当前媒介利用的困境。

三、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媒介对个体的影响将更全面、更彻底,媒介素养也就更为重要,如学者指出:“网民素养是一种公民素养,其不仅表现为公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还表现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意识与民主参与能力等。认为将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认识网民的素养。[9]”

(一)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实施专业化教育

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西方学者很早就给予了关注,并展开了相关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媒介素养教育,如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师资培训制度,一些大学生为教育提供媒介素养方面的服务。国内对媒介素养研究起步较晚,但日益严峻的媒介环境引起了政府、学界、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已经大量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一些高校纷纷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但多限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学生既不能得到理论指导、也不能指导其媒介行为。

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以逐步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缺乏是阻碍媒介素养教育落实的障碍之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指导学生媒介素养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媒介应用技能、规范学生的媒介使用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媒介内容认识、理解、处理、利用、信息发布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信息处理技能

在今天,新的媒体层出不穷,他们创造出新形态的信息,反过来又要求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10]。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功能日益拓展的信息媒介,营造了繁华绝伦的赛博空间,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为学生的信息获取、辨别、利用带来了挑战。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操作技能,熟悉一些信息获取、处理工具,才能胜任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挑战。当前的信息技能培养主要靠计算机类课程,但只有基本的软件操作不足以让学生应付媒体运用,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扩充知识范围,如媒介伦理、媒介法规等。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传播平台。应建设一批针对大学生需求的网络资源平台,满足大学生学习、娱乐、新闻等多方面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发动学生建设和维护相关网络,如论坛、空间、BBS、等新兴媒体。逐步提升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获取、辨别、处理、利用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媒介信息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媒介)利用能力。

(三)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

整合网络学习资源,打造新媒介环境下的学习平台。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根据来源可分为组织制作资源、个体创作资源,且内容的载体形式、编码方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存在着教育资源分类杂乱、标签不一的情况,严重影响着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应建设专业化的学习平台,既包含泛教育类资源、也包括专业课程,如精品课程、公开课等。同时探索新媒介教育传播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模式等。增强网络学习资源的趣味性与交互性,研发运行于不同平台的教学、学习工具。虽然网络空间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工具,但从学生的网络应用情况来看,移动工具学习的情况依然令人担忧。为改善这种状况,应开发泛教育资源,如教育游戏、教育视频、信息检索工具、自学工具等。研究新媒介信息环境下教育传播的模式、策略,分析学生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探索新的学习模式、研发相应的学习工具,开发针对性、趣味性、互动性、可操作性强的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 结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娱乐、交流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既为学生的各项活动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有一些负面作用,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提高学习的媒介认识、理解、分析、利用能力,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其媒介素养已非常迫切。另外,应该加快研究新媒体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学习资源利用模式和评价机制,把媒介素养变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作者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侯欣洁.大学生手机新媒体素养刍议[J].新闻爱好者,2010(1) .

[2] Alice Hall,College Students’Motives for Using Social Network Si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Personality Trai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9 (20) .

[3] Elizabeth Thoman. 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OntarioMini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 [C].Toronto: Media LiteracyResource Guide,1989.

[4] 焦红强.新媒介时代河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今传媒,2011(6).

[5] 王科.将数字娱乐进行到底——拥抱HAPPY时代[J].中国新通信,2006(2).

[6] 吕晓峰,王英.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0(6).

[7] 夏天静,钱正武.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其提升途径——以常州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8] 肖爱平,蒋成凤.网络学习者网上学习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9] 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10] 罗以澄,黄雅堃.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与对策[J].当代传播,2009(5).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