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国内报纸雅安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

——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

周红玉

2014年08月06日15:5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到5月20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的雅安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报纸对雅安地震的报道。研究表明,国内报纸高度重视雅安地震,将其纳入媒介重要议程。议程设置的重点在雅安地震的灾情报道和救援行动,报道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但是忽视了对地震中的负面消息和灾后重建消息的报道。

关键词:《人民日报》; 《华西都市报》; 《中国青年报》; 雅安地震报道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灾难性报道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领域,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的角色和表现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重视。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样本,对三份报纸的雅安地震报道进行分析,为今后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提供一些借鉴。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三家报纸作为研究样本。《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它代表着国家主流媒体的声音,在受众群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华西都市报》作为四川本土的一份报纸,是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在四川地区发行量大,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日报,以青年群体为读者对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倾向、图片使用情况和版面情况等方面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对象为2013年4月20日—5月20日在上述报纸中出现的与雅安地震相关的所有文章。

二、研究结果

(一)报道量大

雅安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是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地震发生第二天即2013年4月21日,三份报纸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雅安地震。在选取的31天样本中,三份报纸涉及雅安地震的报道共有1415篇,平均每天46篇。从报道量上看,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报道量最大的是四川本地的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有1034篇,占了总数的73.1%;其次是《人民日报》,有216篇,占了总数的15.2%;处于第三等级的是非雅安地震发生城市的《中国青年报》,它有165篇,占总数的11.7%。此外,《华西都市报》的报道数量是《人民日报》的4.8倍,是《中国青年报》的6.3倍。由此可以看出,处在雅安地震发生地的都市报比党报和非雅安地震发生城市的报纸更关注雅安地震新闻。

表1:报道数量

(二)报道议题丰富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①。因此,大众传媒对现实环境事件的选择和反映构成了公众认知现实世界的拟态环境,这个拟态环境主要是由媒介报道的议题及意见倾向形成。通过统计,这三份报纸报道的议题主要集中在灾区情况、国家声音、国际慰问、救援行动、爱心捐款、先进典型、灾后重建和地震相关知识等八个方面。

表2:报道议题

注:灾区情况主要是指对受灾地区一些具体情况的报道;

国家声音是指与政府或国家领导人相关的报道;

国际慰问是指国际上对中国雅安地震的慰问的报道;

救援行动是指来自五湖四海给予灾区的援助力量;

爱心捐款是指企业和个人等等对灾区的爱心捐款;

先进典型是指在灾区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事例与人物;

灾后重建主要包括了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和学校恢复上课的报道;

抗震救灾知识在救灾过程中和灾后的一些常识。

由以上议题内容可知,三份报纸报道议题最多的是灾情情况,共728篇,占了总数的51.45%,排在第二的报道议题是救援行动,有249篇,占了总数的17.6%。而最少的报道议题则是国际慰问,仅13篇,占总数的0.92%。三份报纸对雅安地震的报道较为全面,既有国家声音和国际慰问,如《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的报道《李克强在震中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习近平: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和《国际社会向中方表示慰问》、《中国青年报》2013年4月22日的报道《国际社会关注芦山强震,多国有意提供援助》;也有地震中先进典型的报道,如《华西都市报》2013年4月22日《芦山休假遇地震医生就地救伤员》、《人民日报》2013年4月22日的报道《邂逅五星村感动人物》;更为重要的是出现大量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如救援行动、爱心捐款等议题,并且这些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

(三)报道倾向

在报道倾向的界定方面,主要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主要指报道中透露着积极、乐观的感情色彩,能够从正面引导受众,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中性报道主要指报道中不掺合情绪倾向,实事求是报道事情的本身,多为事实叙述性的报道;负面报道主要指一些消极的或者批判地震发生后出现的不好现象。

表3:报道倾向

从表3可以看出,三份报纸关于雅安地震的中性报道是最多的,有848篇;其次是正面报道,有559篇;负面报道是最少的,只有8篇,仅占总数的0.56%,其中《华西都市报》的负面报道有6篇,有5篇报道都是围绕“救灾干部不合格被免职”这一主题展开的,比如2013年4月25日的《芦山县一副乡长救灾工作不力被免职》和《抗震救灾不作为,宝兴一基层干部被免职》、2013年4月26日的《被免职的副乡长:有失误就要认账》等。

(四)图片被广泛使用

在雅安地震的报道中,图片被广泛使用。图片专栏和专版的开设,不仅使报道的内容更形象生动,同时也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人民日报》共有216篇雅安地震报道,96张图片,平均每2.25篇报道就配有1张图片,并且还出现了专门的图片报道和温情瞬间图片专栏。《华西都市报》共有1034篇报道,690张图片,平均每1.5篇报道就配有1张图片。《中国青年报》共有165篇报道,97张图片,平均每1.7篇报道就配有1张图片,此外《中国青年报》不仅开设了图片新闻专栏,还专门设立了摄影专版,专门刊登雅安地震中的图片。

在新闻同质化现象突出的今天,可视性成为报纸竞争的一道重要防线,图片的大量使用能够增强传播效果和视觉冲击力。由表4可以看出,《华西都市报》的图片数量是最多的,是《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七倍多。可以看出,市场化的报纸比机关报更注重图片的使用。

表4:图片报道

(五) 版面突出

各类媒体对雅安地震的报道非常重视,三份报纸都开辟了雅安地震专版或专刊。三份报纸共有36篇报道是整版报道,而《华西都市报》有34篇报道采用了整版报道,其次是《中国青年报》。在各版面中居于上版的报道是最多的,共有610篇,占了总数的43.11%。除了整版报道外,下半版的报道是最少的,有323篇,占总数的22.83%。

三份报纸均有封面导读这种形式,有关雅安地震的新闻在封面导读中也都有出现。设置封面导读这种形式,不仅能达到了报纸有效“推销”的目的,而且能方便读者的阅读。

表5:版面位置

三、结论

从这三份报纸对雅安地震报道的情况来看,国内媒体对雅安地震高度重视,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地震消息,多样的报道手法和海量的信息为今后媒体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提供了借鉴。

(一)高度重视雅安地震,将其纳入媒介重要议程

在选取的31天样本分析中看,三份报纸的雅安地震报道总量大,平均每份报纸每天对雅安地震的报道都在5篇以上,《华西都市报》甚至高达30篇。其次报道题材丰富,多角度、多层次,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报都专门开辟了雅安地震专栏和专版,且版面突出。

(二)议程设置的重点在灾区情况

国内报纸对雅安地震的报道全面、完整,共有8项议题,包含了与雅安地震相关的所有信息,为公众了解灾区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保障。议程设置的重点在灾区情况上,三份报纸刊登了大量灾区具体情况的报道,为公众进一步了解雅安地震的受灾情况及灾后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帮助。

(三)忽视对地震中负面消息的报道和灾后重建的报道

三份报纸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里共有1415篇报道,在这么多报道中负面报道只有8篇,占总数的0.57%,可见在雅安地震的报道中,国内纸媒忽视了对救援工作及灾后重建工作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的曝光和批判。此外,三份报纸关于灾后重建的信息很少,关于重建工作事宜的报道只有37篇。

四、建议

媒介通过对雅安地震报道,建构了媒介对雅安地震的议程和意见倾向,从而形成了雅安地震的媒介环境,进而影响了公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议题客体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一)适度淡化政治色彩

国内媒体的头版大量刊登着政府领导人对灾区重视的报道,塑造了政府积极应对灾难的良好形象,然而这样的报道太多,给人政治气息太重的感觉,容易让受众产生距离感。因此国内报纸尤其是机关报对雅安地震的报道,首先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报道的处理上应淡化其政治色彩,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客观性。

(二)注重运用平衡报道的手法

国内报纸对雅安地震的正面、负面、中性报道比例应保持相对均衡。正面报道能激起受众的爱国之情,弘扬社会主旋律。然而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效果,相反,它有时候比正面报道带来的效果更明显。国内媒体应主动发掘救灾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为受众提供全面客观的真实信息,这不仅影响着受众对雅安地震救灾工作的的客观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雅安地震灾后重建的工作。

(三)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和深度报道

灾后重建包括精神家园的重建和物质家园的重建,政府不仅要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更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但是,不论党报还是都市报,对灾后重建的报道都不够重视,报道的深度和持久度都较欠缺,所以受众往往只能了解灾区的受灾情况,对后续重建工作了解甚少。因此,国内媒体在今后需加大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后续报道和深度报道。(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指导老师:唐雨晴)

注释

①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 单文婷.我国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 赵文英.论新闻媒体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舆论引导[J].新闻传播,2013(07).

[4] 王蕾.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J]. 新闻大学,2008(04).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