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4年·第3期

城市台电视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研究

孙愈中

2014年08月12日14:26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评论是传媒的旗帜,观点是评论的灵魂”。新时期,电视评论在正确引导舆论、贯彻党和政府意图、反映人民群众呼声、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等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为此,城市台的电视评论力度要不断加强,并找准侧重点。以绍兴台为例,目前除了有专门的电视时评节目《王帆有话》外,其它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色彩也越来越浓。特别是在一些新闻热点事件的报道后面,及时以记者感言、记者述评、编后话、点评、本台短评等形式跟进相关评论,凸现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笔者认为,城市台的电视评论当前要从“增强对热点事件评论的时效、创新对热点事件评论的角度、把住对热点事件评论的方向”三个方面入手,去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力。

一、增强对热点事件评论的时效

现在,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越来越多,话题敏感、舆情复杂,这给电视媒体的应急反应和及时引导带来了难题。新闻报道以时效取胜,评论也要讲究时效,先入为主,以快速抢占舆论制高点。“在信息技术迅猛崛起的时代,各种新的媒体工具和媒体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获得信息的时间和数量超过以前任何时期。人们从第一时间里可从各种渠道获得众多信息,导致真实信息与不实信息、正确舆论与误导舆论相互交织。因此,作为主流媒体需要抓住传播先机,抢先赢得话语权。”[1]

2014年1月初,在绍兴镜湖轻纺市场和越都商城出现了不少“炒房团”,导致这里的商铺租赁转让费飞涨。其中镜湖轻纺市场的商铺租赁转让费在一个星期内翻了10多倍。对此,绍兴台的电视新闻节目《第1热线》就派出记者进行了采访,及时推出了《“炒房”背后》的相关报道,并邀请绍兴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章融作为特约评论员对“炒房”现象进行评论。在这条《“炒房”多有组织,投资务必谨慎》的热点评论中,章融认为,这件事实际上是市场行为和资金行为,不是纯粹的投机行为,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劝告急于想参与其中的人要十分谨慎。这样的评论,既及时又客观和中肯,观众比较容易接受。

如今,网络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场所。每当有热点新闻事件发生,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声音,并迅速形成舆论焦点。在新闻发生的同时,新媒体的评论就会以各种形式接踵而来,有时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就会有评论在网上跟进。此时,如果电视等主流媒休失声,那么舆论的主导权就会放弃。电视评论作为意见性信息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通常是用事实说话、用观点说话和用电视画面说话。在意见性信息传播平台多、速度快的今天,电视评论也要像新闻事实传播那样追求时效,利用公信力强的优势在第一时间传递正确声音。

电视评论要提高时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声画一体的独特优势,及时反映热点新闻事件的原貌,使评论从论点、论据到论证过程都建立在客观的真实影像之上,发挥出现场画面和音响元素的强大说服力。与此同时,城市电视媒体还应该建立一支由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组成的评论员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由他们定期对一些热点新闻发表正确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增加即时性评论对一般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回应,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邀请评论员参与直播,让电视评论的播发时效快过网络。

但是,对电视评论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电视评论的时效要从实际出发辩证地来看待,对于有些热点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电视评论,也不能片面追求时效而忽视社会效果。尤其是对一些原因不明、是非不清、走向不知道的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还要评得恰到时机,即把握好评论发表时间上的度,以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突发事件需要一个调查和处理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舆论的狂躁中,必然增加新闻意见的政治风险。只有当事件逐渐平息后,掌握翔实、准确的材料,对事件有一个全景式把控,才能做出理性、富有建设性的评论。” [2]

二、创新对热点事件评论的角度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型传播工具的出现,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热点事件发生后,社会不同群体,包括政府、公众、媒体以及其它社会组织机构,会出于各自的利益诉求,去关注、评判和议论。这时,电视媒体不但要敢于发声,还要善于发声,并以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家的思考、独有的意见去展开评论。只有评论的角度比别的媒体更新颖,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广泛共鸣。

如绍兴台《第1热线》中有条题为《5A景区,鲁迅故里倒数第四》的报道,内容是作为绍兴旅游金名片的鲁迅故里,在由凤凰城市与旅游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智慧旅游”课题组联合发布的《2013国家5A级旅游景区网络媒体形象排名》中,居153个景区中排名第150位,也就是倒数第四。在这条报道后面,《第1热线》马上请来了绍兴文理学院公共管理学副教授白文杰作为特约评论员,对这个热点事件进行了题为《先天不足,后天更需努力》的评论。白文杰从警示的角度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形象对景点的影响已越来越大,这次排名除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外,还涉及基础设施、核心资源等因素的细化考核。对此,绍兴鲁迅故里要在加强配套设施、挖掘旅游资源内涵的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景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观众喜欢立场客观公正、思想深刻独到、论事公道理性、语言生动活泼、文风清新流畅的评论。那些别人已经阐释过的、尽人皆知的、人云亦云的评论,在观众中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力。电视评论一般都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而为,切入口小,结合具体问题由小及大,由微观到宏观展开评说。城市台在对本地热点事件作电视评论时,要联系时代和宏观大背景去进行解读,要以贴近的角度、理性的思考,去关注和评说热点新闻,变居高临下的说教为平等的交流。以前的电视评论政论性色彩太浓,严肃过头、活泼不足,观众对此容易产生距离感。现在,电视评论要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将事件放入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并以平民化的视角找准切入点,用平实的语言、拉家常式的议论和主持人面对镜头的亲和力,才能有效地传播意见性信息,起到应有的教化引导作用。在“走转改”活动中,电视评论也要接地气,视角要平民化,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展开评论,这样观众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新闻评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进行直接的、规律性的认识,或给予前瞻性的分析指导,通过剖析事实、解释事理、发表意见,对新闻事件本身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进行深化,并最终形成对哲理的某种感悟的提炼。”[3]有些电视评论,过于感性和情绪化,偏激之词和惊人之语用得太多,看起来好像义愤填膺,实际上是些没有经过深思的非理性作品。评论魅力在于涵养人性、怡养人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以人启迪,让人口服心服。因此,要以人性化的视角去展开评论,“所谓人性化视角,就是以人的生存和生命体验为中心,关注社会中个体的人,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从一个新闻事件当中发现它对其他人的意义。”[4]视角独特的电视评论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也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把住对热点事件评论的方向

新闻报道需要有新闻价值,新闻评论则必须具备评论价值。在电视评论中,话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评什么、怎么评、评的效果会怎么样?评的对象、范围和方向,这些都要搞清楚。如果评论方向有偏差,那么就会在舆论引导上出问题。电视评论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有效载体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会产生重大影响。有些负面热点新闻,对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很大,这时更需要主流媒体通过加强评论来作出正确引导,以消除负面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舆论引导关乎社会稳定,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和多变,都需要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传统主流媒体只有牢牢把住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才能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要选择具有重要性、显著性、争议性和普遍性的新闻事件去展开评论,在热点引导中掌握好宣传规律、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不断增强电视评论的说服力。而电视评论的选题还应该具备典型性、异常性和建设性。典型性就是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和评说;异常性就是对违反社会准则、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行为的现象进行批判;建设性就是评论播发出去后能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和正面的效果。电视评论的主要功能是发表意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应、疏导社会群体的各种情绪、凝聚不同利益团体的最大共识。作为舆论的风向标,电视评论就是对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说,扬善抑恶,倡导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热点事件进行评论时,要在复杂的信息流中解读信息、整合信息,注重舆论引导的实效性,努力去形成正确的舆论场。

总而言之,电视评论能把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说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人民群众当前关注的热点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给予理性引导,更好地发挥出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是否重视电视评论,目前已成为检验城市电视台媒体品位、节目品质的标尺之一。媒体具有新闻传播功能、意见表达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在当前新媒体评论势头很猛的现实面前,作为城市电视媒体,要不断强化意见表达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及时搭建更多的评论平台,快速、有效、正确地传播意见性信息,以此来增强自身的权威性和综合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广播电视总台】

注释

[1] 沈世纬:《媒体语语权与公众知情权的“无缝对接” 》,《传媒评论》,2014年第4期。

[2] 王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新闻1+1〉节目特色分析》,《电视研究》,2008年第11期。

[3] 黄鸣刚:《危机管理视阀中的电视传播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第222页。

[4] 方学武:《新闻评论的人性化视角》,《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9期。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