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邓炘炘教授专著《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出版

2014年08月21日08:2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电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炘炘的专著《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于2014年8月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推出。2005年,正值中国网络媒体大发展之际,邓炘炘的专著《网络新闻编辑》首度面世,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极大影响。邓炘炘坚持不懈地对互联网传播的发展跟踪观察,深入研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贡献不同形式成果的同时,从2012年起历时两年多对此书进行了修订,使全书从结构到内容都有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几近重写一本新书。

《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的内容涵盖了网络新闻运行的最新变化和各种探索,同时也着重强调新闻传播专业原则在变动不居纷繁喧闹的网络环境中的核心地位和持久价值。该书为全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继续保持着坊间此类出版物唯一彩印的特有地位,不仅令展卷阅览过程赏心悦目,而且反映了作者保有第一手资料的用心和细心。书中资料引注和外部链接线索翔实丰富,意在帮助读者把纸本叙事和网络实际运行更紧密更有机地贯通,以加大思考探索的纵深张力。

《网络新闻编辑》修订版导言

本书修订历时两年,经脱胎换骨式的大删大改,已彻底一本新书矣!书中内容、图片和样例的更新时间截止到2014年4月。

互联网络由单纯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传播媒体,再变身成信息交互平台,一路快步奔来,势不可挡。如今,它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真确的现实世界,其须臾不可缺位的程度,几近水和空气。

互联网诞生在美国,其与生俱来的内置制度基因,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辐射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在互联网技术升级及原创应用方面,中国目前仍是学习者和跟从者。网络新技术的引进和充满活力的普及应用,震动和冲击着中国现今社会,全方位和加速度地促使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对其深广的后果效应,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

历史上,随着传播媒介工具的改进,信息传播范围和丰富程度不断扩展,人类社会因此而进步。纸张、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的崛起等,都提供了雄辩的历史实证。然而,以往传媒手段的变化和丰富,还只局限在一对多的大众传播的轨道和场域内。随着24小时直播卫星电视在20世纪后半叶的崛起,大众传播在技术上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实时覆盖。

大众传播活动无论多么震撼人心,始终囿于一对多的传受关系框架中。而互联网络引发的传播变革,却跳出了这一格局,颠覆性地改变了以往的传受权力关系限定。互联网络传播进一步丰富和加强了大众传播,同时它也开启了其他性质关系的传播的新时代。

互联网络最根本的传受关系特性是:无中心、多中心、传受节点同位一体。互联网络比传媒的概念要大很多,它并非只扩大了传播的量,也非只增多了共时多媒介传输信道,而是颠覆了过往“我说你听”、“我多你少”、“我强你弱”、“我智你愚”的传播主导关系的单向度锁定,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端与接受端之间的关系、等级、强弱、状态和时空等的僵固关联,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的传播和活动的范围、空间及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身处此情此境之中,专业新闻传播和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如何立命安身,又意欲何为呢?

中国1994年开始连通互联网络,到2014年整满20年。在互联网进入之前,新中国新闻传播机构实行严格的开办审批和总量控制的管理制度。全部新闻传媒机构是国有企业。整个行业的定位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下的政府向广大民众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生活风貌的传播工具;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依照行业管理精神,新闻机构须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路线为思想指引,须把服务党和政府工作部署,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放在重要的位置;须接受党在政治和组织上的领导,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正面宣传报道有关方针政策和计划措施等。整个行业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的新闻传媒机构组成,这些机构彼此有区域覆盖、行政级别上的差异,但没有功能和性质上的区别。

历史上,这些新闻机构曾长期依赖政府财政全额拨款来维持。改革开放之后,它们普遍依“事业性质,企业化经营”模式运行,并且开展程度不同的商业经营活动以获得收入。近年,有关管理部门和少数实力新闻机构开始尝试转企改制乃至打包上市等,以期寻找出传媒机构既符合党和政府的传播报道要求,又能实现创收营利的双赢之路。在上述规制要素约束下,中国新闻传媒机构的改革时起时伏,至今尚在努力行进的过程之中。

互联网络给中国新闻行业和有关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机遇,也带来压力。在控制了传媒机构就等于掌控了社会主流传播活动的时代,新闻行业管理是较为简单和容易的事情。孰料互联网络竟然跳过了传统思维的管理框架,开放的信息分享平台更使个体网民可以直接和自由地进出信息交流与观点分享的场域空间。互联网络对以传统大众传媒为表象的旧有传播体制机制的批判和解决,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

“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是记者”的断言流传极广,有很大的鼓动性。新闻传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但是作为一种机构性专职性的社会分工,直到近代社会方才出现和成熟。社会分工意味着专一和专行,也意味着社会代理和社会委托;即社会将某种工作交付给特定的专门群体来实现和担承。肩负社会分工的委托意味着履行专门的职责,以实现社会的预期,同时社会也必须赋予和提供履行此专业分工职责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和适度宽容。

新闻传播专业专行包括专门技能、专业规范、专业精神、专业伦理、专业标准、同业认同、专业自尊等一系列不可或缺的要件。所有上述专业规范或专行约定都是复数的和集体的概念,对所有入行个体人员和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并因所有同仁和同业机构对它们的集体认同、尊重及捍卫而存在和发挥作用。专业规范与专业人士之间的关系是互锁共生的性质:没有行规行则,个体人员和机构无法聚合形成行业并发挥出集体的力量;同样,如果没有从业人士和机构的共识维护和自觉弘扬,行规行则根本无法存在。

在当今世界新闻传播业界,专业精神和专业人员的结合和体现是以专业机构为最典型最优化的组织运行形态。机构永远大于个体。新闻工作首先是——同时在本质上是——集体性和机构性的专业劳动。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坚持意识形态正确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怎样强调都仍觉不够的刚性要求。不过,意识形态和政治正确的具体落实及其标识性体现,在过往几十年间变化起伏甚大。“今是而昨非”的更替间隔,也在加速度缩短。放眼世界,国内外现存著名新闻传媒机构的专业品质和良好服务,至少有几十年乃至百多年的坚持与延续。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服务的生命力,显然更强大更持久更本源。所以,专业自觉、专业自尊、专业自立以及良好的专业服务口碑的积累,相对于意识形态政治正确而言(自然不能忽略),恐怕是时下中国新闻传媒机构和专业从业者更应该认真对待的。

现行中国的社会生存与运行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和问题。社会中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民众之间或各类“委托”和“代理”关系之间,在如何实现各自目标和如何承担责任的规则与路径上,在对目标实现的优先排序与利益分配上,以及在规则确立的严肃性和持续性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执和冲突。在处于发展过渡期的社会环境中,这是常见的现象。新闻传播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其独立和特有的建设性改良性作用,本身就是一个讨论中的议题。

中国社会的前途是走向现代化,走向法制(rule of law),走向民主,走向与国际社会更紧密的融合的繁荣文明之路。中国的改革是对现存的否定和扬弃。中国的开放意味着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一般来说,社会内部的矛盾和争执可以通过自由平等交流的方式加以协商解决,因此开放传播和激发传播媒介的责任活力是特别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已是社会上普遍认同的观念。但是,如何使开放的传播和交流成为制度化和专业化的运行,还处在犹豫和试探的过程中,还需努力加耐心。

中国的问题与未来走向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这源于一个广泛的共识:全球化意味着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经济上、环境上相互依赖范围已经延伸到地球的每个角落,而政治上和制度上的影响和依赖也早已越过了国家主权管理疆界,且有日渐增大的明显趋向。中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世界也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中国。对所有人而言,这一切都意味着改变。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外影响和国际体系的态度还都是防范性的。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其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切实的改变,以便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做出贡献,从而真正成为全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展,不无启发性。中国新闻工作者,包括网络新闻传播人员,如能以这样的视角来注视和观察中国新闻传播系统及其运行变化,也将大有裨益。

本书介绍、梳理、分析和讨论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方方面面及新近发展,从理念、运行、事例到版面、图片、音视频以及新兴媒体等,皆有详细说明和交代。本书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播样例和实操方法,可作大学专业教科书;也包含许多问题分析和学理讨论,可作网络传播研究读本。网络传播和新闻活动每时每刻产生新样态、新应用、新跨界、新问题,本书以纸介形式来面对它们,有先天的缺憾,一些动态、声像及多媒体情景和运行实例,无法生动展现。简易的补救办法是:作者尽可能给出详细的资料来源或网上实例链接,读者可以自行调阅参照体会。本书还给出引用和检核资料的时间点,以便有心人对比观察。

本书可以按章节顺序阅读,也可以跳跃翻看。第一章总论新闻工作的专业性,只强调最基本的原则要点。新闻事实报道的真确性是当下网上网下传播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新闻事实的真伪,关乎专业新闻服务的性命。

第二章囊括了新闻站点类型、网络站点标识与网络版面呈现等几个领域的内容。由站点到版面的视觉巡览也涉及手机版、Pad版等不同类型应用,以及呈现样态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章侧重“文字”问题,即新闻标题、文稿与专类报道的编辑问题。它们都直接与文字有关,故集纳在一起。

第四章单谈网络新闻评论。评论或许是国内网上信息类项中最大宗的一类。本章主要从专业新闻机构的视角来审视其功用和情况。居高声自远,并不总适合专业新闻媒体评论的情况;反之,它们有时不仅受冷落,甚至成为调侃反讽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

第五章讨论与静态新闻图片、图形有关的传播和编辑问题。“图行天下”,在网络上也不例外。

第六章专门介绍网络新闻专题,因为它是网络新闻传播特有的“重型武器”。第七章分别讨论网络音频和网络视频,其实这两个子单元中的许多内容是相

通的,如播客与平台的关系,平台的类型与功能等,读者自可互文参阅。

第八章试图换个角度来看新媒体的运行和编辑问题。新兴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普及应用,对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现有思维和现有运行提出严酷挑战。跳出旧有的传播思维定势,也许是比简单地采用新兴媒体工具更为本质的转变。

第九章是网络新闻传播管理。编辑部管理,是新闻传播管理中的基准一环。向宏观扩展,本章内容触及行业规制和专业规范;向微观俯察,管理深入员工自律培育和内部规章细节。新兴的网络媒介传播带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管理问题,因此许多国内外传媒机构的新立的相关规条往往带有协商性与尝试性。这些管理约定或建议的出发点大都在于,努力改善和提高网络新闻专业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新闻机构的信誉度,并保证良性运转得以持续。

“结语”记述了本书作者参加2013年4月《纽约时报》和BBC在纽约联合主办的年度社交媒体峰会的所见所闻和感思联想。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后劲强大,新闻编辑要不断跟上它前进的脚步,大胆尝试创新路径,使新闻服务在新兴技术和专业精神的双重驱动下,发挥出更加积极、更具建设性的作用力量。

本书没有按照教科书惯例,在各章结尾列出复习思考题。原因是这类思考题往往引导学生或读者回溯咀嚼本书内容,以期从中摘寻出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不利于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成长。本书希望能推开一扇了解情况,开阔视野,独自思考的窗子,让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鲜活的困惑疑问,去参阅更多其他文本,去观察客观现实,从而找出各自破疑解难的方法和路径。本书把提问权——包括质疑和批评本书叙述和观点的权利——交还给读者。本书错误完全由我负责,衷心欢迎批评和指教。

邓炘炘于中国传媒大学 2014年5月

分享到:
(责编:燕帅、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