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亲爱的》成催泪大片 陈可辛:反映的远不止"打拐"

2014年09月15日08:34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陈可辛:反映的远不止“打拐”

  由赵薇、黄渤、郝蕾、张译等主演的电影《亲爱的》将于9月26日全国公映,昨天上午,该片在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举行看片会。放映期间记者就发现前后左右的观众不断掏出纸巾抽泣,整个过程虐心不已,“飙泪”成观影关键词。随后记者专访导演陈可辛,他说,《亲爱的》反映的,它反映了更多的情感,人生有很多无奈,很多时候,悲剧就是命运。

  以“彭高峰寻子事件”为蓝本

  《亲爱的》以打拐界有名的“彭高峰寻子事件”为蓝本,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和妻子鲁晓娟(郝蕾饰)离婚,自己抚养儿子,2009年7月18日,他一时疏忽之下儿子丢失,从此走上了漫漫寻子路,其间被人骗,被房东驱逐,但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孩子的决心。三年后,他得知孩子在安徽某农村,便和鲁晓娟一起去寻找。虽然找到了孩子,却遭遇了更大的问题,孩子不接受他们,孩子的养母李红琴(赵薇饰)也不放弃自己的权益,找律师来为自己维权。影片结尾是彭高峰寻子的真实素材,也有主演与主人公见面的镜头。赵薇这次洗尽铅华,全程用安徽话饰演一名农村妇女,是让观众最揪心的角色。

  为寻子为生活劳顿的田文军、在孩子和现任丈夫之间挣扎的鲁晓娟、一心只想看孩子一眼的李红琴、组建寻子联盟寻子六年的韩德忠、遭遇家庭和事业双重不顺的律师高夏……陈可辛以现实为基调,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浮世绘。影片中,人性的纠结和撕裂,一直贯穿始终。

  更名为《亲爱的》是为反映更大的情感

  这部片子之前叫《亲爱的小孩》,后来更名为《亲爱的》。陈可辛向记者解释说,开始的名字像儿童片,虽然跟小孩有关,但确实不是儿童片,“这是各种感情的展示,包括小孩对父母的爱,小孩对养母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还有看起来更荒谬并客观存在的,就是小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后,却哭喊着要回到养母那里”,而且他也不想被人感觉这是一部反映拐卖儿童的电影,“虽然影片取材于写实的新闻题材,但其实看进去,就会发现,它反映的远不止是打拐”。陈可辛说,其实这世界很残酷,有很多事情令人绝望,但人间还有很多爱,包括陌生人之间的情感,所以更名为《亲爱的》,也是为了反映更大更多的情感。

  提前看过电影的观众有点“郁闷”

  看过电影的观众有点“郁闷”,因为片中的人贩子,只是一个名字,甚至没有露脸,早早就得肝癌死了。就此陈可辛导演表示,新闻题材中的原型就是这样死掉的。“而且我这不是主旋律的戏,干吗要拍社会对人贩子的谴责”。他还特别有感触地说,之前接触过“彭高峰寻子事件”中的彭高峰,彭高峰说,儿子回家后哭着要找养母,其实这对儿子来说是很痛苦的。谁对谁错,真的不好下结论,“这不是一部批判的电影,人生有很多无奈,很多时候,悲剧就是命运,很多阴差阳错”。他还表示,不少观众还会觉得片中好像衍射到一些政策,比如“一孩政策”等,他也表态说,政策是为了大部分人好,那么就有一部分人是要被牺牲的,政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例外而改变。所以李红琴打官司是肯定打不赢的,吉芳也是不会还给她的。

  片子讲的远不止拐卖这件事

  “那么片子的最后,李红琴怀孕了,这是给她希望吗?”面对记者这样的询问,陈可辛表示,这也不算是希望,“如果我是李红琴,我会骂老天,你什么意思,你是在给我一个安慰奖吗”。在这个结尾上,陈可辛说,不同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他认为这绝对是个悲剧,说到底,她是能生育的,但农村的男权社会里她一直被蒙蔽着,“用一个故事能反映到中国社会里残留的一些东西,所以你说,还需要去批判人贩子吗,片子讲的远远不止拐卖这件事了”。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