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9期

名家、名作与社会正能量传播——

从穆青谈当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王灿发

2014年09月25日16:22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在新闻一线工作了60余年,始终坚持“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和顾全大局的政治觉悟,加之独具魅力的记者人格,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新闻大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令人难忘的新闻名作,这些作品有胆有识,立足时代,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先进典型。无论是穆青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诠释着我党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为我们当今的新闻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穆青;社会正能量;社会责任担当

穆青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巨擘,其60余年的新闻生涯中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或反映了风雨如晦的年代里革命者的无惧无畏,或反映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里建设者的蓬勃奋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的写照,而贯穿其中的主线便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穆青终生践行对党和人民负责,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为行业树立标杆。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在生活的激流中写出时代的篇章,用新闻作品鼓舞群众、催人奋进,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一、名家——铁肩担道义

1.“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

穆青“勿忘人民”的感情源起可以追溯到1945年。当时穆青是新华社挺进东北的先遣小分队成员,在茫茫雪原急行军时他双腿严重被冻,多亏宿营地老大爷的感人救助才平安无事。此事成为穆青感恩人民的由头,让他一生都觉得欠了百姓的债,这种情结在穆青心头缠绕,最终积淀成“勿忘人民”四个大字。除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勿忘人民”还是穆青深入学习无产阶级新闻观后的郑重抉择。穆青1942年走进解放日报开始记者生涯,适逢整风运动,当时的新闻界集中纠正了党性不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问题,确定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形成了唯物主义新闻观。这些教育为穆青打实了无产阶级新闻观的思想基础,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深入群众、不尚空谈”。1988年4月,穆青到新华社福建分社考察工作,第一次为厦门支社郑重题写下“勿忘人民”四个大字,作为他送给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一份嘱托。[1]后来他多次题写该词,还在不同场合阐述和解读“勿忘人民”的思想。可以说“勿忘人民”是穆青最闪耀、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其一生秉持的新闻理念。在穆青看来,人民群众是记者成长的沃土,是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一名好记者必须扎根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自觉地与人民群众“建立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穆青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新闻理念,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满腔热血地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

2.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觉悟

一个成熟的记者,其视野不能囿于一隅、执于一端,必须有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觉悟。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地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变。穆青的成长深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毛泽东、余光生、博古、陆定一等前辈都对他进行过教育。穆青继承他们的马列主义新闻舆论思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逐渐形成了顾全大局的政治觉悟。在他看来,搞宣传的同志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就必须深入了解党的意图,考虑自己的宣传工作对大局是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能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所谓的懂大局就是要知道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哪儿,就是要知道老百姓最渴望的点儿在什么地方。只有心怀大局,记者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够震撼人心,产生强大的影响力。”[2]只有心怀大局,记者才能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基调,对党的事业负责、对革命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

另外,新闻工作者在顾全大局的同时还要有坚定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观的重要原则,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新闻工作者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和教育群众、维护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等使命。穆青正是有这样坚定的立场,才能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等历史关键时刻迎难而上,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看到我党的真正主张,听到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有效地完成“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工作。

3.独具魅力的记者人格

穆青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先为人,再做记者。如何做人是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一个记者不管是不是党员都要正直、正派,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就不用谈什么成才。所以,穆青非常爱惜记者的声誉,一生堂堂正正、两袖清风,将“文章不为千金卖”奉为圭臬。从基层走出来的穆青后来一直担任新华社的重要领导工作,但他依然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摆一点官架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而穆青一生“拙于交际,不喜欢场面,尽管在官位上做了几十年,却始终对官场的应酬显得呆板、木讷。然而一到老百姓中间他就‘活’了,神采飞扬,浑身通泰”[3]。这成了穆青独特的人格魅力。具备了这样人格的穆青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他与诸多采访对象建立了几十年的深厚友谊。这样的记者写出的作品也必定包含真情、思想深刻,能够赢得老百姓的信任,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另外,穆青还始终坚守在新闻第一线,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力求新闻的真实性,对虚假新闻“零容忍”。这种扎扎实实的性格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是弘扬新闻职业道德的典范。

二、名作——妙笔著文章

1.两破“禁区”的胆与识

新闻工作者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穆青曾是新华社的大领导,也是位资深记者,与普通记者相比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所以在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时他需要思考更多东西,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新闻作品中不凡的胆与识。“大跃进”以后,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复苏。此时的穆青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唱响主旋律,挖掘英雄精神鼓舞人心,于是他撰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这篇稿子有两个棘手问题,一是要不要写阶级斗争,二是要不要写灾荒。当时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写阶级斗争是很危险的。但是穆青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兰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造环境,不存在阶级斗争,所以他决定“兰考没有阶级斗争,我们不写”[3]。而灾荒问题在当时也是不能触及的禁区,穆青思考良久后最后决定必须要写,因为只有真实反映兰考的灾荒惨状,才能体现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抗灾求生的艰难,也才能体现“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

1978年,穆青等人又写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一文,大胆打破了不能批评“文化大革命”的禁区。在穆青看来,吴吉昌这位共产党员被当成了党的“敌人”饱受迫害,但依旧为科学和真理而奋斗,不负周总理的嘱托继续种棉花,这是优秀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一定要写。不仅要写,而且要通过吴吉昌的遭遇,控诉‘文化大革命’对那么多人的迫害”。文章的结尾“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表述虽然含蓄,但也是在中央否定“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其中的胆识不言而喻。

2.求真务实、贴近群众的文风

穆青的作品求真务实、贴近群众,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朴实感人、生动活泼,让人读起来觉得真实可信。他说,“文章要写得朴实些、生动些,用事实感人,感人的事例才能打动人心。我不想让年轻人学那种华丽浮躁的文风”。[4]他的新闻中常常运用群众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有的是直接实录群众的原话,例如在《“革命又回来了!”》这篇通讯中,他引用一个老革命的原话:“我们有的是脑壳,砍掉老的,还有小的,越杀越革命。”有时是借用农民常用的谚语或顺口溜,例如他形容大包干前集体经济财务是“糊涂庙,糊涂神,糊涂糨糊一大盆”。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生活气息,深受读者喜爱。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