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5期

媒体人转身:

由“成名的想象”到“专业性失联”

栾轶玫

2014年10月27日10:21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摘要】 面对传统媒体人才不断外流的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媒体人的两个心态变化:一是早期媒体人都带着“成名的想象”,到了媒介市场化与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媒体人的职业荣誉感被职业倦怠感吞噬,成名的路径也不再依赖传统媒介;二是媒体人从崇尚“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性失联”。文章还分析了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元业态、企业媒体化生存与企业媒体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媒体人;人才流失;“成名的想象”;“专业性失联”

2014年对于大多数媒体人而言是一个坎儿:纸媒持续衰落的趋势让人再也无法忽视;新一轮制播分离带来广电人才大流动;自媒体为媒体人开辟了第二战场;企业从文创产业切入媒体领域……围绕着媒体的核心“人”,媒介生态正发生巨变。媒体机构内部开始紧缩不适,媒体机构外部则敞开怀抱。于是,有了媒体人的密集“转身”,而此次“转身”已经从先前的纸媒领域扩展到广电领域。

一、“成名的想象”

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媒介语境下,来自媒体机构的信誉与名望“背书”并且成就着媒体人。媒体人天生有着“成名的想象”,而这种关于名望的职业想象又是基于一整套社会话语体系,并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的。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名望是一个叙述专业主义的象征体系,它源自新闻业者的实践和产品,但又不局限于实践和产品。媒体人“成名的想象”由多种元素揉合,并根据不同语境在不同体系之间变化。“成名的想象”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历史建构,由媒体人、职业群体、社会大众对这一名望不断诠释而构成的。[1]这种关于新闻业者的“成名的想象”长久以来是媒体人职业荣誉感与社会地位的一种精神支撑。

在中国新闻业的早期,“新闻事业不仅仅是一门职业而已,它还是一种召唤,就像人们感到宗教神职对他们是一种召唤一样”。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媒体人,他们不仅有卓越的新闻才华与专业能力,更以其人格魅力与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为世人尊敬。比如邵飘萍、范长江、邹韬奋、穆青、范敬宜……不朽的新闻作品为他们赢得了社会声望。此时,新闻名流亦是社会名流。

媒体市场化的早期,伴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媒体的神秘感也逐渐消失。于是,新闻从业者开始有些心理失衡。这种心理失衡实际上是媒体人身份认同在行业内外不同张力下的变化,媒体人期待的“成名”与“社会声望”并没有如期出现,内外期待的不同步变化使得媒体人的心理渐渐失衡,名望获得的逻辑发生了变化。

到了媒介丰盛的当下,特别是新技术带来的“人人皆为传者”、“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媒体人关于“成名的想象”又有了新的变迁,新闻人先前的“职业荣誉感”与“社会成就感”正被“职业倦怠感”吞噬。媒介市场化与丰盛化产生了大批“新闻民工”,他们没有先前媒介体制内人员的待遇,没有身份上的认同,无疑,这种制度上的权力失衡消磨了新闻从业者的组织忠诚,并摧残着他们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媒体人成名的逻辑与路径与先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外部媒介环境的变迁,以及新技术影响下传—受互动模式的变化,媒体人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成名”不止于依靠媒介组织,并且不止于在媒介组织内部。

于是有了近年媒体人的大量流失。2013年的数据显示,11.44%的媒体从业人员后来脱离媒体,转而从事其他行业。传统媒体人员流失达到了13.85%,其中2.41%从传统媒体流入了新媒体。选择新媒体及广告、营销、公关为就业方向的人数增加较为显著。[2]

二、“专业性失联”

新闻是门职业,其内容是新闻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和扩散。首先它是一种专业,具有必需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新闻界长期以来崇尚的新闻专业主义包含着这些特征。新闻业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有着不同于政治权力与自由市场的独特理念与信念,这些理念包括媒介社会功能、媒体人职业伦理以及服务社会及公众的模式等。它还是一套话语体系,有着不同的表述及特定的语境与编码/解码系统。媒体人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正是在专业主义、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这一多维空间中生存与发展的。媒体人“专业性失联”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专业主义被消解

新技术引发的专业门槛的降低、自媒体的盛行、话语表达的受限、社会地位的下降、话语体系及思维模式的变迁,原有的新闻专业主义正在“失联”。“专业性失联”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原有的专业主义评判特征在新的媒介生态中需要被更新,另一个原因是媒体人及社会大众对于这种专业性认同的趋弱。

首先表现在新闻专业性被消解。专业主义在行业层面,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需的系统训练、专业实践的资格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确认这些范例的行业内部机制和行业组织的自律等。这些标准就是一系列内化了的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从业实践的规范。而新技术降低了专业的准入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消费主义的盛行,又加剧了受众(用户)对媒介内容消费的粗浅与即时性,先前新闻专业主义注重专业标准下生产的专业产品被大量的即时产品、粉丝产品围裹,用户对精致与意义不再如此追逐,而更钟情于产品的联系与意思。旧有专业性面临更新换代。

其次,传统媒体整体走下坡路。报业下行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广电业2014年遭遇“视频拐点”,传统广电在与视频网站的博弈中渐失先机。

此外,新媒体思维模式也极大地消解了媒体业者此前的专业荣誉感。媒体思维满足的是产品看客,而新媒体思维满足的是需求者。用户思维、运营思维、市场思维这些新的思维模式都挑战着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特别是当下做媒体要借助互联网运营模式,通过与用户不断互动沟通,以及利用数据进行产品研发等诸多新技能与新思维,这些都是旧有专业性中所不具备的。传统媒体人先前的专业荣誉感在新媒体情境下被颠覆并面临重新定义。

(二)媒体人才培养弊端

目前的媒体业,普遍存在着薪资低、工作强度大、晋升通道狭窄、培训制度欠完善、职业倦怠等现象。媒体人的职业发展方向通常有两个,要么是从记者到专栏作者再到专业作家,要么是从记者到主任再到总编。后者的晋升通道非常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媒体虽然是专业机构,但其现实层面依然是“官本位”,媒体人通过仕途晋升方可获得相应的职称、待遇。媒体业在制度安排上缺乏多通路的职业上升通道。具体到广电业,广电机构对于员工普遍没有职业规划,行政职务提升几乎是人才激励的唯一方式。内部通道有限,外部通道多元,转行公关公司、新媒体公司成为不少媒体人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媒体人似乎只有转行了,才算是着陆了。

薪水低也是媒体业日益缺乏吸引力的根源。媒体业是一个奇特的行业,新人往往能拿到同龄人中不错的工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人的收入却依然原地踏步,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的收入与新入职员工的薪酬差距很小。媒体内部薪水低,但外部开出的价码却是天价。2005年,网易CEO丁磊就开出200万年薪将原《环球企业家》总经理兼执行主编李甬挖来网易做副总裁兼总编辑,而当年传统媒体人的年薪鲜有几十万的。2012年,这一价码已涨到400万,王健林的万达要做文化产业,给《京华时报》的刘明胜开出了400万的薪酬。2014年,原《人物》副主编林天宏跳槽万达,价码已是500万。以高薪召唤,万达两年将四位媒体高管纳入旗下。

三、多元的外部出路

引发广电人跳槽潮除了内部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另一个促因,比如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元业态、企业媒介化生存与企业媒体化都急需大量人才。

(一)媒介融合带来多元业态

以互联网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引领传媒发展的新潮流,各类媒介之间的边界不再那么清晰,融合为大势所趋。音视频的生产不再由传统广播电视独占,随着三网融合的双向进入,通信企业可以做音视频内容。加之,视频网站的飞速发展、企业媒体化等等情形都对成熟的内容生产者有很大的需求,媒体人才跨界流动将更加频繁,各家视频网站广招人才,加强内容自制,开始“抢人大战”。爱奇艺40%的团队都是从传统电视台挖来的,正是这些从传统电视台流失的人才成就了爱奇艺引领新媒体娱乐的梦想。

日趋成熟的外部条件为广电人离开传统体制创造机会并提供基础。在互联网上声名鹊起的视频节目《罗辑思维》只可能诞生在当下,因为随着宽带普及以及习惯养成,网络视频的受众才达到数亿规模,也就是说市场才开始启动;制作一档视频节目的硬件成本降至先前的五分之一。在外部开源与内部节流这两点都能实现以后,个人创办视频节目才有生存空间。

新一轮制播分离开启大规模跳槽潮。从前电视人辞去电视台的职位,依然跳不出电视领域,大部分制播分离所生产的节目因为缺少其他市场买家,最终还是要卖给电视台。现在,制作公司有多元化的内容分发渠道,它可以向视频网站、电视终端、微信公共平台等售卖内容产品,市场售卖通路越来越多,加之大量新媒体平台需要优质内容来填充,让制作公司对视频制作人员有了大量需求。新一轮制播分离将加剧广电人才的流动。

(二)企业对媒体人才的增量需求

企业对于媒体人才的需求有两方面。其一,在媒介丰盛时代,企业媒介化生存,就必须学会与媒体共舞,而吸收媒体人是翩翩起舞的最便捷的方式。央媒跳槽央企,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央企走出“广而告之”思维格局,开始有意识地将广告、公关、策划等各种市场手段组合起来进行自我推广,各央企大都成立了公关部、企划部,并设立新闻发言人,与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被企业重视,企业媒介化生存给媒体人提供了新的职业机会。原央视2套《生活》主播雅雯,跳槽到中化集团企划部任主任,负责企业新闻发布、品牌传播等企业媒介化生存事务。

企业媒体化进一步打开了人才缺口,吸引更多媒体人加盟。万达近年对文化产业特别是媒体领域展开布局,投资经营了《华夏时报》、《全球商业经典》与《大众电影》“一报两刊”。发力新媒体,去年先后推出包括中英文官网、中英文移动官网、商业地产中英文官网、万达广场网站群、万达集团移动客户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在内的新媒体平台。这种企业媒体化的布局,急需大量媒体人才。企业布局媒体,并非万达集团一家独有,阿里巴巴、复星集团等,近两年都有大手笔,或入股媒体或重金挖人。企业媒体化为媒体人带来了新的契机。

(三)自媒体的新通路

新技术加入使得自媒体存活成为可能,自媒体兴盛带来了一个直接结果:话语权由先前单一的“官方背书”转移到“魅力人格体”,媒体人可以不再需要媒体等专业机构的身份也能拥有自己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离开央视的罗振宇,创办自媒体视频栏目《罗辑思维》,被粉丝热捧,进账颇丰。他发起了一项会员募集活动,招募5000名发起会员及500名铁杆会员,前者的会费是200元,后者是1200元,6个小时即卖出了这5500个会员,收到160万元。这一切完美地阐释了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所言“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便能糊口”。自媒体为媒体人开辟了新通路,自媒体时代,只要是“粉丝星”就有出路。

未来媒体人才的外部需求量还将不断增大。招聘网的数据表明,未来8年内,各类编辑职位的需求将继续上升,总增长量超过26%,远高于其他职位的平均增长量。可以预见,飞速发展的新技术催生新生媒介岗位,融媒体情境引发多元业态,企业媒介化生存以及企业媒体化过程,都将形成大量的媒体人才缺口。在内部挤压不适、外部多元通路的双重影响下,媒体人才大规模流动才刚刚开了个头。

__________

注释:

[1]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04).

[2]数说营销.11.44%的媒体人脱离媒体

.http://www.meihua.info/today/post/post_123d5700-ebb6-49b1-9b3c-b6e585a09683.aspx.

(栾轶玫:传播学博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