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5期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质感”

唐田

2014年10月27日13:39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一、新闻功底

(一)新闻准备有深度

白岩松曾经直言不讳:“没有任何撰稿人会真心地为主持人写稿。”早间新闻节目的时段特殊性,决定了主持人与写稿的记者或编导交流的时间普遍被压缩或完全省略。主持人是一档节目录制前各环节所有努力的出口,必须担当起智力贡献。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成为半个编辑,甚至要有主编意识,充分理解记者或编导给你既有稿件的“原有之意”以及“弦外之音”。如果时间允许,要突破稿件的字面限制,掌握更多,快速弄清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权威个人或机构的表态、其他媒体的观点,梳理新闻事件引发的启示或反思,做出对新闻事件的发展预判等。主持人不应只是服务于一条片子、一个新闻现场的循规蹈矩的报幕员,而应是每条新闻的导读者和情绪引导者。随着节目信息来源的日趋丰富,主持人将实现从信息的发布者到信息的解读者,从信息的传递者到信息的集成者,一系列角色的转型。

主持人不仅对内容的分析理解要到位,对整档节目组合编排的依据也要了然于胸,才能对节目进程有较强的把控力。

(二)新闻播报有温度

温度,应该是可以“触摸”到的,在主持人的语流中,在停连重音中,在眼神里,在体态语中,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不仅仅是遇喜则喜,遇悲则悲的切换,更应是先触动自己,再用真切的感受力传及他人。

首先,对于一则新闻事件的播报,不仅要把事情说清楚,语言的感受力更要饱满。比如一则新闻报道“拾金不昧的老人大年三十寒风中苦等失主半个小时”,主持人要告诉观众的,不仅仅是这件事情本身,更应该让观众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对老人的敬意和心疼。

其次,新闻的温度,也应在新闻的衔接、起承转合处表达出真切的态度。如果观众还沉浸在上一则新闻事件的余味中,主持人就生硬直接地切到下一则新闻事件,会使观众产生“温度脱节”的感受。主持人在片子播放的时间要迅速准备下一则新闻或解码耳机里导播的其他指令,必然会产生情感的快速挪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片子即将播完,导播通知倒计时10秒左右的时间,主持人调节情绪再回到正播放的新闻中来,从而和受众同步甚至先于受众, 生发内心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推及受众。另外,从一件凝重的新闻事件,过渡到一则充满温情的消息时,需要转换语态,调节新闻态度的温度指数,处理好“情绪的叠加”。

有温度地播报,这温度,不仅是赞颂表扬的喜悦的“高度”,有时也会是痛心、批判、冷峻的“低度”。主持人要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把新闻要传达的字面中或隐藏在字面背后的善与恶、美与丑,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三)新闻点评有尺度

大多数新闻节目,主持人只需完成演播室播报的任务。评论一般是记者在现场或者在片子配音中完成,少数是由主持人在演播室以编后的形式完成。每条新闻播完,按照流程开始下条稿件内容播报,已完成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职责所在。在常规新闻播报中,主持人发表较长观点的空间和尺度比较有限,不妨在短评上下功夫。一两句的有感而发,几个字、十几个字的凝练指向性,短评虽短,却是主持人从播报型人才向驾驭节目的主播迈进的关键一步。

多年的直播积累,笔者对自己的要求随着工作年限的拉长和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希望做到高质量地播报,有温度地传播新闻,更希望能在适当的切入口,对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笔者在表达对新闻的态度时,不会刻意模仿一些成功主持人“皱着眉头,点评批判”的态度,而是从自身性格出发,多采用朋友式的规劝,善意的提醒,希望以温和之力润物细无声地传递正能量。当然在节目当中,针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义愤填膺也不可或缺。主持人在点评时的话语权不宜夸大,不能站在假想道德制高点。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采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元化,促使主持人在新闻功底方面全方位锤炼,增强驾驭现场、掌控进程的应变能力。

二、早间质感

(一)业务功底——“实”

扎实的业务功底对于所有主持人而言都是第一位的。夯实业务基本功,驾驭较大的口播量,抓住观众。以笔者曾经主持6年的《早安江苏》为例,一期常规的节目,口播文稿有23页A4纸之多,还不包括同事随时可能送进来的插播的急稿。这种高强度的口播,必须靠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来支撑,不仅要播得清晰、准确、流畅,还要播得有渲染力、富有画面感,这是观众早间伴随式收看时,用耳朵来“听新闻”的诉求。要让受众从“愿闻其声”到“愿观其人”。

(二)状态——活力生动、精神饱满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区别于其他时段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最显著的标签是,保持更加蓬勃昂扬的状态,精气神更饱满,带给受众扑面而来的清晨的活力。新一天伊始,观众期待打开电视时,屏幕中扑面而来一份明媚、清新、积极向上的感染力。

早间新闻积攒了一夜的未知,让观众充满了探究的期待。对于主持人来说,同样因为触摸着新闻的新鲜感而兴奋。整体的语言样态应充满新鲜感,把自己已知而观众未知的一则则新闻事件鲜活地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行二次创作。

(三)语言风格——亲和力强、轻松明快、接地气

早间新闻的播报应具有亲和力,不拖沓,轻松明快地跟观众唠一唠。从大政方针到生活资讯的方方面面。早间新闻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播得了硬新闻,也要说得好软资讯。真诚、质朴、贴心地说出观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亲切的话。

早间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多为老年人、上班族、学生家长,主持人的语言应更加接地气、生活化。

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在诸多大制作的早间节目中异军突起,节目像一块口味略重的“豆腐乳”,给丰盛的新闻早餐奉上一道家常的小菜。除了内容取材侧重世间百态之外,主持人特色鲜明的口语化表达也是节目一张亮眼的名片。以该节目《社会透明度》环节的主持人为例,其语言富有张力,甚至夸张,偶尔带有评书的语言色彩。语势拉得很开,波形起伏大,重音砸得颇重。对稿件内容的表达做到了“有声,有色,有滋味”。“下面来说个‘牛气冲天’的物业公司,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襄河湾小区的物业公司。公司名气不大,脾气可不小,业主要是不服从管理,简单,砸了你的车。”主持人把“牛气冲天”渲染得立体可观。把“马鞍山市当涂县襄河湾小区物业公司”重音突出到让那个公司的员工听了羞愧。“名气”和“脾气”的对比重音,以及“砸车”的夸张处理,让观众听得心惊肉跳。

(四)抗疲劳,善调适

早间节目主持人工作的时段与人体正常生物钟规律有时差,会有疲惫感,但新闻工作的性质不会因为早晨这个时段工作的辛苦而迁就个人不佳的状态。早间节目主持人应严格配合工作的时间调整个人作息,进入临场状态。

1. 提前介入和熟悉工作环境。如果比平常到演播室的时间再提早5分钟,会有意外收获。不仅有更充足的时间调试灯光、摆好话筒、调试题字器,而且心神更宁。节目开始前,边备稿,边和摄像灯光简单聊天,既放松了心情也可以对自己的屏幕形象更负责任。

2.服装。提前准备好,不带来细节上的困扰,尤其在重大特别报道时,最好选择平常穿习惯的服装,会有稳妥感和放松释然的感觉。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直播时遇突发新闻事件,若紧急连线,此时主持人的临场应变很重要。一只笔在手边,简单记录,会成为临场梳理总结的贴心帮手。

4.字典。每一位主持人都应该将字典摆放在手边,如影随形。遇到不熟悉的字尤其是地名时,有字典在手,不慌不乱。

5.呼吸调节法。在重大主题或突发事件面前,再老练的主持人也难免会有紧张情绪出现。可以通过吸气与呼气并停顿,时长1:2:1来调节。

6.耳机。音量适当调大,骨传导和声传导结合,提高关注度,可以边播音边调整修饰。

(作者单位:安徽卫视)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