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夜莺"热映带动"蝴蝶"怀旧 中国的孩子太乖了?

林虹汝

2014年10月31日07:13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的孩子太乖了?

  《夜莺》剧照

  《蝴蝶》剧照

  《夜莺》剧照,中国孩子被认为是鸟笼中的小鸟。

  《夜莺》画面有水墨画的感觉。

  《蝴蝶》《夜莺》中国热映 两国小女一号的成长故事引发热议

  同为法国名导菲利普·弥勒的作品,2002年的《蝴蝶》与今年代表中国申奥的新作《夜莺》均讲述了8岁小姑娘和“爷爷”去旅行的经历。随着《夜莺》在全国展开点映,电影热潮带动网络上老电影《蝴蝶》的点击量也直线上升。两部影片中展现出中外儿童表现各异的个性,让观众从两个小女孩身上看到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由此引发不少讨论。

  在12年前,8岁的法国天才童星柯莱尔·布翁尼许出演了菲利普·弥勒执导的电影《蝴蝶》,她演绎的追蝴蝶的女孩丽莎和邻居朱利安爷爷郊游的故事展现了法国儿童天性舒展自然的一面。12年之后,弥勒导演在中国又拍摄了一个爷孙同游广西乡村的故事,8岁的小姑娘杨心仪饰演的任幸被网友昵称为“夜莺女孩”,她同样美丽可爱。观众热议,任幸这个角色在片中耍的小性子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地道的中国“千禧后”独生子女。从两个小女孩身上,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更率性VS更守纪律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书本”

  在《蝴蝶》中有几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生于单亲家庭的丽莎因为好奇邻居朱利安爷爷所育化的蝴蝶,竟然不顾爷爷的严厉警告开门闯入。相比之下,中国女孩任幸的表现就有点“娇”:她不愿意离开父母舒适的家,路上还耍性子扔掉爷爷的鞋子。

  点评:弥勒表示:“中法两国的孩子太不一样了。中国的孩子太乖了!”他发现中国的孩子特别守纪律,一个比一个严肃,“任幸就是鸟笼中的小鸟。我认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书本和技术,而是贴近大自然和小动物。”

  性格强韧VS早早掌握成人世界规则

  “情商也是核心竞争力”

  从影片细节中可以看出,同为8岁女孩,法国的丽莎在野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而且性格坚韧,甚至被爷爷怄气抛弃时依然“快跑跟上”。而中国女孩任幸这个角色则较少表现出这方面的特质。不过,任幸能快速融入少数民族村寨儿童的生活,还用计说服爷爷让自己不回北京,从而创造机会撮合了濒临离婚的父母重修旧好。

  点评:记者认为,《夜莺》“父母修好”这段情节编排虽然有刻意、生硬之感,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儿童敏感、学习能力强的一面,他们之所以像个小大人,是因为独生子女身边只有成年人。善于模仿的孩子自然就掌握了很多成人世界的规则,甚至说出了大人才会说的话。然而,不得不承认,这种能力也是未来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富有生活智慧VS知识全面

  “中国孩子6岁前后是两种人生”

  在《夜莺》中,任幸不但能够熟练使用QQ、手机、平板电脑等,而且脱口而出背诵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面积、中国国土面积,数据均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有观众说:“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才能逼出这样的孩子。”

  而法国妹妹的聪慧则更多展现在她和爷爷相处时的态度上,比如她觉得爷爷的饭菜比自己的香,就痴痴地看着别人饭碗不吃饭,令朱利安最终把吃到嘴边的美味让给了小家伙。有网友点评:“同样是撒娇,法国妹妹展现的是以柔克刚的生活智慧。”

  点评:《夜莺》制片人李保罗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中国孩子6岁前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他中国太太的小侄子天性自由、可爱。但到了6岁上学之后,“每天起床很早,作业一大堆,还不停上补习班。虽然学到很多知识,但压力好大。”

  专家看法:

  今天不快乐明天难幸福

  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表示,“中法两国文化不同,盲目对比恐怕意义不大。但引起我思考的是,孩子今天的快乐重要,还是明天的幸福重要?”他说,不少家长之所以会各种“揠苗助长”,其实是担心孩子将来不幸福,不过,如果孩子现在都不快乐了,只怕将来也未必幸福得起来,“所以,在今天和明天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点。”而且,他提醒说:“宅男宅女就是因为小时候玩乐的欲望被严重压制了,成年后才会沉迷网络。”

  家长热议:

  抗压是中国孩子的必修课

  邱女士家有8岁半女儿,她对《夜莺》中的任幸表示“非常理解”,并称:“不是中国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压力大,而是这个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了。想在未来中国立足,孩子就不得不接受这种应试教育,从中练出过人的抗压能力。”

  中外教育正在互相渗透

  陈女士说:“中国的教育问题就是人太多,使用选拔制度肯定会制造激烈的竞争,学习辛苦是必然的。”另外,她着重提到,目前中外的教育文化交流渐多,“中外不同的教育文化也正在交融、互相学习。现在国外不少地方都引入‘补习’文化,因为力争上游必定是世界前进的动力,孩子未来的发展主流。”她也认为,目前中国过强的应试教育应该向国外学习,作出调整了。

  《夜莺》导演威水史

  菲利普·弥勒,生于1953年,法国人,代表作有《蝴蝶》、《魔力大篷车》等享誉全球的影片。他的电影主题通常很温暖,而且尤其喜爱用儿童做主角。目前,《夜莺》在法国上映11周,观影人次突破10万人次,票房收入折合人民币约600万元,算得上是比较卖座的中国影片。而该片在韩国上映以来,票房表现也相当不俗。

  头评

  不能改变环境

  就只能改变自己

  两部相隔12年的电影能引起网友热议中法教育的得失比对,实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原因只有一个:教育话题太热,社会大众神经太敏感。无他,竞争太大。正如菲利普·米勒导演说的那样:“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法国用100多年才走完的道路,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社会现代化进程一日千里。但是,中国家庭还依然幸福吗?人们能承受这种巨变和拉扯吗?”作为一个导演,他用作品提出了问题,让聪明的观众自己去找答案。在记者的追问中,他希望中国孩子能像法国孩子那样幸福地贴近自然。

  然而,笔者从采访中得出的答案显然不能与弥勒的初衷相合,中国的很多母亲们根本不那么想:“竞争那么大,就算再努力10倍,我还担心自家孩子落后呢。”“如果将来发展定点在国内,孩子就必须接受现行教育制度的锻造。要知道抗压力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锻造?要把孩子打造成“钢铁侠”还是“X战警”?从来舆论对“应试教育”的批驳,到了中国一些现代慈母口中,已经成为“锻炼抗压力的上等训练课程”。这样的思维角度转换实在100%的黑色幽默。

  但笔者深谙个中辛酸:为人父母不光要确保今天怀中的婴孩健康成长,还得让儿女有一生无忧的觅食能力。这和动物世界里推崽出窝的母兽是一样的心情。因为“形势比人强”——未来明摆着艰难险恶,今天却未能居安思危,那不是断送了亲生骨肉吗?如果你不能改变环境,就让环境改变自己吧。补充说一句:“应试教育”本身并没有罪。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