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孙亚辉
孙亚辉(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
让党报评论散发青春气质
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不缺信息,缺的是思想与观点。党报评论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及时发声,其核心竞争力将大大削弱,舆论引导的使命更无从谈起。
这几年,内蒙古日报把党报评论改进与创新,作为全媒体联动的重要基础,在强化权威性、指导性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党报评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读性,努力使其散发出青春气质。
塑造党报评论气质,第一要敢说话,在当好喉舌和反映呼声上找到平衡点。
最近几年,内蒙古日报不断增强评论在版面中的分量,增大空间与时间的覆盖率。有“今日谈”“观潮”“灼见”“有话就说”等固定评论栏目,还有评论专版、“e言”版。确保在多元化社会舆论面前及时多元化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4年,内蒙古日报创新机制,专门抽调政治强、业务精的人员成立了评论写作小组,撰写有思想深度和引领力度的文章,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系列评论,力争当好喉舌。同时,及时捕捉社会热点,择机推出相关话题,尽量减少漏评和不参与。
第二要早说话,在及时发声和正确引导上找准平衡点。
面对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不同见解,党报的评论及时发声,有助于形成主流共识,引导社会舆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党报不仅要敢发“第一声”,评论上也要抢发“第一论”,掌握主动,最大程度地挤压谣言传播空间。同时要主动设置话题,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发表评论。还要向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让评论从单一的报纸发布转向多样式、多手段、多平台发布。
第三要会说话,在夺人眼球和以理服人上找好平衡点。
评论是说理的艺术。党报评论要创新表达方式,对话语体系进行重塑,跟上社会评论环境和读者心理的变化。民生热点话题可以联系实际,以小见大,增强贴近性和亲和力,形式上不拘一格,向读者靠近、向基层贴紧。文风上要青春活泼,积极吸纳新鲜的表达方式,推动党报评论在两个舆论场的交流和融合。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