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袁晓光
袁晓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建好“仓储”,用好“智库”
用好党报这个“金话筒”,贵在设置议题,贵在权威发声,贵在指导实践,贵在引导舆论、一锤定音。方法很多,结合黑龙江日报的实践,我们有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党报发声,不必局限于党报人发声,也可以是党报智库发声。
黑龙江报业集团一直注重评论员队伍建设。我们从集团13张报纸和新媒体各个部门选拔人才,建立起了一个评论员人才梯队。同时,积极探索智库模式,搭建了一个全省理论与时评人才聚集平台,成立了黑龙江日报理论与时评委员会,将政府参事、党校教授、社科院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和热心于党报评论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聚集在一起,定期设置议题、撰写评论。这些人接触实际,经常调研,对某些领域有独到见解,对发展中出现的难题有表达欲,他们的评论往往更有可读性,而且使“密集发声”“连续发声”更具操作性,使评论稿件有“仓储”,而不是“等米下锅”。
“金话筒”还要体现时代风采,不断探索发声方式、手段甚至语言风格的创新,尽量用谈心、协商的态度,与各种利益诉求的人沟通,使民意得以疏导,而不是单纯的告知和说教。同时,要善于运用新兴媒体延展正确舆论,用新媒体放大“金话筒”的声音,力争用分众化、对象化的话语体系,使党报评论传播增强生命力、影响力。
关于党报评论间如何建立合作机制,我以为,在议题设置、资源共享等方面,可以构建起一种“共享池”之类的实体平台。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