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方法
由於新媒體環境下的謠言傳播周期短、傳播速度極快,且信息量龐大,很難進行系統的証實研究。本文主要採用的是整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並結合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探討。
整體研究法:本文所採用的資料包括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各學科的知識,並相應的對各科知識進行整體整合,用以解讀謠言的傳播機制和特點,對“三位一體”的合作方式作出展望。
案例研究法:本文主要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的“搶鹽事件”為藍本,佐証研究觀點,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文獻研究法:筆者對關於謠言傳播以及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研究資料進行了大量研讀,並關注新近的典型突發性事件的新聞報道,在不斷的比較、思考、探索中,基本形成了本文的大綱和研究方向。
二、謠言的定義及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再定義
(一)謠言的傳統定義
謠言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奧爾波特(1946)在《謠言心理學》一書中,對謠言做了如下的闡述:“謠言是一個與當時事件相關聯的命題,是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傳媒介的方式在人們之間流動,但是卻缺乏具體的資料以証實其有效性。”“謠言僅在缺乏証據的可靠標准時流行。”“在謠言中,証據的來源越來越模糊……尤其是當証據的標准由一個代詞出現時,肯定是謠言。”
法國學者卡普費雷在奧爾波特的基礎上,從“真實性”的角度對謠言做出如下定義:謠言是“社會中出現並流傳的未經官方公開証實或己經是為官方辟謠的信息”,它“通過非正常的渠道而不是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以口傳媒介或散發傳單的方式進行傳播”。[1]
國內學者胡鈺則認為謠言是一種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証實的闡述或詮第。[2]
劉建明教授所定義的謠言是,作為輿論出現,是眾人傳播虛假事件的行為, 但多數傳播者並不認為是假的。因此它和謊言不一樣,說謊者意識到說的是假話, 一個或少數人造謠生事僅僅是謊言, 而不是謠言。隻有傳播虛構的人魚貫而動, 達到輿論量,才稱為謠言。謠言是指眾人無根之言的傳播,又稱謠諑、謠言、謠傳等。[3]
雖然傳統研究中對謠言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還是體現出了這樣幾個共同之處:從本質特征看,謠言沒有確切的根據、未經証實﹔從內容看一般與時事相聯系,關系到人們的興趣或利益﹔從目的看,謠言旨在說服他人﹔從傳播媒介看,謠言通過大眾傳媒之外的媒介傳播。
(二)新媒體環境中的再定義之一:網絡謠言
關於網絡謠言,由於其誕生發展的時間還不長,所以在學界的研究還沒有形
成系統。具體到定義方面,至今也沒有很權威的闡述。作為謠言的一種,網絡謠言並未脫離謠言的基本特點。之所以稱之為“網絡謠言”,隻不過因為其發布及主要傳播過程是通過網絡進行的。
下面是筆者個人比較傾向的一種觀點,由巢乃鵬、黃嫻(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江蘇)提出的“在網絡這一特定的環境下,網絡使用實體以特定方式傳播的,對網民感興趣的事務、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証實的闡述或診釋。”[4]
也正是由於載體的變化, 導致其有了很多新的特點。網絡謠言在國外已經成了一個專門的學科,有很多專門的網站進行介紹,我國台灣地區對此涉及較早,而國內大陸地區最早對網絡謠言的關注是在SARS傳播高峰期, 之后由於系列的網絡事件導致網絡謠言被逐漸重視, 但總體上對網絡謠言的研究我國尚處於初始階段。
三、以謠言發展規律簡析“搶鹽事件”
受日本大地震的影響,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當日本掙扎在地震引發的核泄漏危機中時,中國卻陷入了碘鹽搶購風潮之中。因“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傳言,我國從2011年3月14日開始出現搶鹽苗頭。東部沿海的紹興、上海,成為此次我國搶鹽風潮的始發地。之后,隨著網絡信息的擴展傳播,數天之內,搶鹽風潮席卷我國大江南北。下面是筆者對於此次事件的始末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簡要分析,分別為謠言潛伏期、謠言爆發期和謠言消亡期。
(一)謠言潛伏期
我國“搶鹽”以浙江紹興和上海為始發地,寧波緊隨其后,緊接著波及全國﹔在時間以及傳播方式上,3月14日開始出現苗頭,方式主要是口口相傳或者電話通知。隨著日本地震導致了當地核電站爆炸的消息傳出,網絡傳謠也開始逐漸升溫。
從3月12日至3月17日,在新浪微博的1小時話題榜今日話題榜當中,核輻射穩居前十新浪微博中最先得到廣泛傳播的是有關核輻射即將進入中國境內的謠言,其中轉發最為頻繁的便是所謂的“BBC新聞台”的消息:日本政府証實,因第二波地震而波及的福島縣的核能工廠輻射外泄搶救失敗,已開始蔓延至亞洲區域國家,預計下午4點抵達菲律賓。同時,有網友開始發布日本風向示意圖,斷言未來幾天的天氣將促使核輻射進入中國。諸如此類的信息一經傳播,已然為即將到來的核恐慌和搶鹽潮埋下了伏筆。
(二)謠言爆發期
隨著事態的發展,“謠鹽”風波的關注點已經變成了“食用碘鹽可以預防輻射”上了,最先提到加多食鹽以防止輻射的是騰訊微博,3 月13號晚上10點零6 分,這樣一條微博開始出現:“詹浩:身處東海之濱,我表示日本核泄漏壓力很大,看到學校核監控車壓力更大,食堂鹽開始放多了壓力已經大到無以復加了。 緊接著,3 月14號凌晨1 點55分,新浪微博上出現了“楠楠宋宋楠楠:日本滴朋友們台灣滴朋友們離日本近滴沿海朋友們 時刻注意核爆炸滴新聞 多吃點加碘鹽 買點兒碘化鉀藥片兒備著點兒 有備無患”。
之后,更多的微博加入了評論和轉發的行列,大家把關於碘鹽的各種實時
信息在微博上大肆發布,從最開始的“ 溫馨” 的提醒,到要多買碘鹽,最終一步步演變瘋狂搶購。從3月15日開始,大量關於搶鹽事件直播的微博開始出現,其中上海博友林小蓉_毛毛在15日13:34發布的“東京~日本~地震~海嘯~爆炸#超市裡的鹽和紫菜都搶瘋了,海嘯造成的海水污染……”成為最早描述搶鹽的微博。諸如“@花容瘦:老媽接到消息出去跑了好幾家店,都說賣光了,她說別人都成箱成箱買的”“@朱俊的微博:獲悉大多的超市貨架上的鹽幾乎被賣空原因是怕海水被污染,提煉出來的鹽也會有問題”的微博充斥於網絡,無疑更加使搶鹽事件達到高潮。16日,微博上有搶鹽相關信息25033條,其中浙江14247條,佔半數以上,浙江相關信息中又以杭州最多,其次是寧波,紹興。17日,搶鹽相關信息已增長到404525條。
隨著謠言的傳播擴散,搶購風潮瞬間席卷我國大江南北。從16日起,浙江、廣東、山東等地超市、便利店的食鹽銷售量暴增,一度出現碘鹽的供貨緊缺,造成搶鹽的集體恐慌,嚴重擾亂了民眾的正常生活。
(三)謠言消亡期
地方的搶鹽潮引起中央的重視。3月17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緊急發文稱,我國食用鹽等日用消費品庫存充裕,供應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擊擾亂市場行為。中國鹽業總公司同時啟動應急工作機制,加強生產組織和銷區市場管理,確保食鹽供給。
隨后,包括北京、江蘇、浙江、廣東、海南、上海等多地緊急部署穩定市場措施,並陸續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保障食鹽供應措施及澄清謠言。
據商務部監測,截至3月19日17時,除個別省份的少數城市的小雜貨店或小超市,因運輸配送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短時缺貨現象外,其他地區都已恢復正常運行。
3月20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依法對散布謠言的網民陳某作出行政拘留10天並處罰款500元的處罰,一場席卷全國的“食鹽恐慌”終於告一段落。
但是, 謠言並不會從此消失,謠言的影響力也不會就此被徹底消除。當有新的相關事件或議題出現,又會有新的謠言出現,而這個新謠言總顯得似曾相識。
四、新媒體環境下突發性公共事件謠言的產生和特點
(一)網絡謠言的產生
法國社會學家弗朗索瓦絲•勒莫在《黑寡婦—謠言的示意及傳播》一書中指出,根據謠言的結構及社會心理動機,可以將謠言的傳播分為“幼虫—蛹—成虫”三個階段。“幼虫階段是指由神化傳說為主要內容的集體一記憶階段,一般處於社會意識的最深層,隻有通過特定時間才‘反映在社會行為層面上﹔蛹階段,即孵化階段,是謠言的潛伏期,由連續的現實的個人記憶組成,是集體記憶的實在的土壤,具有多孔性和虛擬性,也是謠言宣告誕生的階段﹔成虫階段,代表了謠言的出繭,由一系列社會表象構成,其基礎支撐物是對社會現實的想象,是信息的爆炸階段。”[5]
下面以“碘鹽抗輻射”這一謠言為例,分析該網絡謠言的產生過程:在幼虫階段很難找到謠言的影子,這時的謠言是一個既存在又缺席、既知曉又忘記的社會機制。核輻射作為一種既危險又無形的傷害源,同時也為大多數普通大眾所不熟悉,這無疑更增加了公眾對其的恐懼感。尤其是當日本特大地震發生伴隨著核泄漏的發生,加上日本與中國僅有隔海相望的距離,使得普通民眾對核輻射這種陌生又威力無窮的人為災害更加畏懼和恐慌。對於核輻射尤其是由此次大地震所引發的災害,存在著潛意識裡的認知和定義,成為“蛹的外殼”,也就是謠言產生的深層原因。
進入蛹階段,當有網友在網絡上宣傳“碘鹽防輻射”這一“權威指南”(假借BBC電視台之口),這個本在平時會很快隨著更多新聞的沖擊而消失的謠言,在這一特殊的時間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個人記憶替代社會記憶成為“導火索”,一觸即發。在這一個階段,似乎已可看到謠言即將破繭而出,然而,隻要提供充分、清晰的信息,消除信息本身的模糊性,謠言仍然可能被扼殺在孵化期的搖籃裡。
孵化完成階段即宣告謠言的誕生,同時也不言而喻地宣告它的死亡。隨著浙江、上海的搶鹽潮蔓延到全國各地,甚至影響股市的時候,網絡上關於“搶鹽盛況”的成千上萬的微博被轉發被評論,網絡謠言極強的復制性使得傳播數量呈幾何倍增加。
然而,當搶鹽風波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大鬧劇時,事件的相關信息逐漸豐富和完善, 政府部門或管理者亦通過各種媒體平台,發布和澄清事件真實情況,或者採取手段控制事件的惡化。同時,對新媒體的重視和利用也讓官方信息得以迅速傳播。謠言在這一階段中的重要性降低,傳播頻率也隨之下降。直至危機的解決期,謠言衰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