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研究【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研究【3】

——以搶鹽風波為例

崔守峰

2012年12月05日13:5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事件謠言的特點

1.傳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體時代突發公共事件謠言傳播途徑主要分口頭、互聯網絡、手機短信三種。除了人際傳播外,其他傳播渠道主要有:

(l)網絡論壇(BBS電子布告欄)、虛擬社區--這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動媒介”。BBS(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名為電子公告牌,它為網民提供了一塊電子白板,用戶可以在上面自主地發布信息和獲得信息,並對自己接受到的信息作出反饋、發表意見、提出看法,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交流。在BBS的基礎上,今年來網絡社區發展也日趨迅速。比較知名的社區包括,強國社區,西祠胡同,天涯社區,貓扑網等。

(2)電子郵件--與傳統郵件傳送在實體環境中不同的是,電子郵件是通過互聯網這個載體來傳送信息,這個信息可以是信件,也可以是資料、圖片、文字、聲音等其他附件。它沒有傳送中的種種限制,可以指定唯一的接收者,也可以同時轉發給多位聯系人,而不需經收件者同意。

(3)聊天工具--無論是久富爭議但用戶眾多的騰訊QQ,還是老牌的MSN,又或是新生代的GTALK、網易泡泡等,這些即時通訊軟件已經成為網民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之一。以騰訊QQ為例,目前其在大陸地區的用戶己經突破3億,很多網民注冊持有不止一個QQ賬號。QQ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從最初的文字聊天,發展到如今集數據交換、語音聊天、電子郵件、網上購物、網絡會議等功能於一體,並且率先推出了QQ群這樣的在線即時交流社區。這就使得當謠言經一次傳播后,會直接無間斷、零時差地進行重復傳播,呈現出多元化渠道傳播趨勢,傳播范圍更大,速度更快,危害與控制難度隨之加大。

2. 傳播速度加快

信息技術革命在推動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為謠言的快速傳播提供了溫床。與傳統謠言的傳播速度相比,網絡謠言在信息時代獲得了“瞬間的傳播速度”, 也就是說幾乎達到了異地同步。與此同時,謠言從形成到進入高潮的時間大大縮短,借助網絡社區、論壇、博客、QQ等網絡媒體平台和手機等新媒體設備,謠言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可變得聲勢浩大。下面是筆者對“搶鹽風波”該事件傳播過程的表格呈現。

由上表可以明顯看到,從日本3.12特大地震發生后的24小時內就開始浮現形形色色的威脅論,盡管有些是相對善意的建議和忠告,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失去控制,這些隻言片語匯成一個明確的、強制性的謠言,隻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並直接導致全國搶鹽鬧劇的發生。然而謠言的誕生也同時意味著它的消亡,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在17日的介入,各地政府的積極辟謠,社會各界對於謠言的探討和批判,使得“謠鹽”之災隻橫行了不到兩天,便歸於平靜。這些快速的變化,無不歸結於新媒體時代網絡等通訊手段的升級和高效。

3.傳播目的多樣化

突發公共事件謠言在新型的傳播環境中,其傳播的目的性呈現出多樣化:

(1)信息需求。災難的發生導致的信息閉塞,加重了信息的不確定性和威脅性,同時也容易激發人們對所處環境的求知欲和危機感。災難謠言往往涉及一些人們感情或對其感到親切、關心的人或事,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夠滿足當時人們信息缺乏的求知欲。在這次的搶鹽風波中,消息最初是由遙遠的日本島傳出,且正處於核泄漏事件的危機封閉期,極為有限的信息甚至是謠傳,都能夠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和口口相傳。

(2)情感發泄。在謠言傳播過程中,能夠宣泄人類面對自然災難時所表現出的渺小與無能為力,是其快速傳播的目的之一。在這次事件中,有些謠言的傳播和再傳播,並對危機擅自添加夸張因素,夸大核輻射的危害和范圍,以發泄自身對此的恐懼心理。這無疑是一種自我恐懼向群體恐懼的人為運作。

(3)娛樂跟風。或許並非所有人都相信災難謠言,但是這些謠言有趣的一面成為了這些人傳播的目的。同樣有一部分僅僅為了轉發信息而傳播這些謠言,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比如一些年輕人反復轉發的一些關於搶鹽現場的微博,多為普通市民在超市瘋搶的狼狽亂象,並在轉發理由裡填充戲謔、看熱鬧的文字和表情,即是一種純粹的事不關己的跟風,目的並不在於關心該事件。

(4)蠱惑人心。突發事件謠言傳播目的的多樣化加大了對謠言控制的難度。關於核鹽的謠言最初據稱是杭州一個陳姓網民最先散布之后,部分網民傳播此類謠言,多數是出於好心,想提醒周圍的人注意核鹽,重視核輻射對中國的危害。但也不乏一些趁機制造混亂甚至操縱鹽類市場的幕后黑手,這一類的傳播目的是我國政府和媒體需要著重管理和防范的。

4.傳播主體年輕化

新媒體時代災難謠言呈現出傳播主體趨於年輕化。首先,技術手段的支持決定主體年輕化,年輕人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其次,網絡生活日益成為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生活的一部分,QQ等即時通訊工具、手機短信交流都是其最熟悉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最后,大多數網絡謠言的傳播往往都是出現在年輕人重點關注的微博、網絡論壇、虛擬社區、QQ群等處。這些因素的綜合,加上年輕人涉世未深、在是非判斷上有明顯缺陷和主觀性,使得年輕人在災難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成為傳謠信謠,甚至制造謠言的主體。

5.傳播者的匿名性

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虛擬的個性化的信息傳輸空間,同時也為社會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一個隱蔽的空間。社會謠言制造者 可以藏身於虛擬網絡之中,以匿名的形式或虛擬的身份進行謠言的制造和傳播。 而現代信息網絡是打破了以往單向傳輸的限制,具有交互性和無限復制性的特點,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發散式的傳播。這使得謠言傳播的源頭難以定位,傳播渠道相當隱蔽,加大了網絡謠言的管理難度。

6.網絡謠言的可復制性

網絡謠言傳播具有極強的可復制性。從網絡傳播的渠道來看,網絡電子郵件有群發功能,校內網、QQ空間等虛擬社區可以任意轉帖,在網絡一條信息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迅速的傳遞給成千上萬的網民。網絡謠言的傳播范圍是以幾何倍數增長的,其強大的可復制性使得相關部門對網絡謠言的監管與控制的難度加大。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