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研究--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研究

——以搶鹽風波為例

崔守峰

2012年12月05日13:5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內容摘要:隨著web2.0時代的來臨,謠言的傳播渠道、傳播速度以及傳播特性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漸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而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下謠言的傳播不僅考驗政府的應急反應能力,檢驗傳媒的公信力,而且還對受眾生活及心理造成重大影響。本文將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期間搶鹽風波中的謠言傳播為樣本,對其產生、傳播特性以及預防控制等方面作了研究分析,並為政府合理使用行政手段控制謠言提供了參考意見。

關 鍵 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搶鹽風波 網絡謠言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正面對著眾多社會危機的挑戰,尤其是突發性公共事件的數量,一直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渠道,都可以成為意見表達的主體。有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麥克風。”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改革的繼續推進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多的突發性公共事件將會不斷發生。一個突發性事件往往都是由一次不甚起眼的社會恐慌,加入一些謠言的成分,並借助互聯網這個平台發展成惡性傳播,最終演變為大規模群體性事件。這些負面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會的動蕩,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應當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新媒體時代對政府的輿論引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味地採取“遏制”、“重堵不重疏”的辦法,既不能緩解局勢解除謠言,也無法保障我國公民的知情權、表達權。

基於對以上社會背景的判斷,筆者將“新媒體環境下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研究--以搶鹽風波為例”作為論文選題,意在通過對謠言傳統定義以及現實定義的研究,借助2011年搶鹽風波為主要實例,探究謠言傳播在推動突發性公共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得出其大行其道的規律和突破點,為政府的輿論引導策略獻計獻策。

(二)文獻綜述

1.關於謠言的研究文獻

《謠言心理學》(奧爾波特等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該書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謠言傳播的原因、謠言傳播的心理因素、對謠言的實驗分析以及謠言的歷史等相關問題。其中第二章“謠言為什麼會流傳”中的謠言強度的公式:R﹦i×a,証明了謠言傳播的強度與相關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傳播的模糊度有關,為筆者整篇成文提供了一個清晰、完整的思路。

《謠言》(卡普費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該書是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文獻,同時也是謠言研究的名著。作者通過對數目繁雜的眾多謠言進行實証分析,闡明了掌握謠言傳播的規律對於有效地控制謠言的重要性。

《黑寡婦:謠言的示意及傳播》(弗朗索瓦絲•勒莫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Pg.):這本書筆者研究謠言的產生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其著名的“幼虫—蛹—成虫”的謠言階段分析。根據謠言的結構及社會心理動機,作者將謠言的傳播分為“幼虫—蛹—成虫”三個階段,分別闡述了謠言從潛伏到爆發及最終消亡的一般規律,形象直觀地展現受眾的心理對謠言的重要推動作用。

關於謠言研究的國內參考文獻數量較多,筆者以“謠言”為題名,檢索 1979 年至 2012 年的研究成果,共有1317條記錄。其中《互聯網謠言傳播的控制與辟謠研究》一文較為系統的研究了謠言的產生機制及傳播特性,尤其是在互聯網環境中的一些新的特點和方式,認為“互聯網絡傳播所具有的諸多特點與謠言傳播的特點相契合,而且這種契合程度是以往任何傳統媒介所無法企及和比擬的,所以,我們通常情況下都會認為謠言在互聯網絡環境下的傳播應該更加自由、廣泛和快速”“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它對大眾心理和社會秩序的影響卻似乎並沒有超越其通過傳統的聽傳方式和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帶來影響”,即存在網絡謠言“鈍化”的過程,此觀點對本文成文影響較大。

2.關於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研究文獻

關於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參考文獻則相對更多,筆者以“突發性公共事件”為標題名,檢索1979年至2012年的研究成果,共有1646條記錄。其中大多數文章均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研究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發生機制,探討政府的應急機制建設。有少部分文獻對於新聞媒體應對突發事件的策略、網絡環境下的報道視角進行了探究,劉倩的《淺論突發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和媒體的關系》探討了在突發性公共事件發生時政府和媒體應當互相承擔的責任,認為“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使政府能夠掌握主動權。”邵怡菲、張夢新的《論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媒介恐慌》有針對性的探究了大眾媒體的恐慌對於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受眾心理的誤導,提出“傳受雙方相互協作,共同規避媒介恐慌”。此文對於本文第五部分成文有一定影響。

(三)研究的創新點及難點

1.研究難點

由於一般而言,突發性公共事件都存在不少的負面影響,這與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所提出的“和諧社會”理論相悖,往往地方政府對於這樣的事件進行比較嚴密的封鎖和掩蓋,使得研究者很難獲得最為真實可信的研究資料。同時,互聯網上對於某一事件的描述口風不一,真真假假魚龍混雜,也更加增加了研究的難度了復雜度。因此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關於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研究著實不易。

2.創新點

首先,目前國內的謠言研究由於起步較晚,因此對於某一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很少會從謠言傳播入手,突發性事件由於其本身的特點對謠言的滋生影響很大。此外,網絡謠言使得謠言的傳播渠道更加復雜和多元化,這就使得這一特殊性的集合體有了更新的研究意義和思考價值。

其次,筆者選擇“搶鹽風波”這一比較新近的公共事件為藍本,運用傳播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探究謠言在突發事件中的傳播機制、傳播特性,並以網絡謠言作為新媒體環境中的研究樣本,揭示謠言產生的社會心理機制,試圖通過政府、媒體、受眾“三位一體”的合作方式抑制謠言的危害,這或許就是本文的一點創新之處。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