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弱勢群體虛假報道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弱勢群體虛假報道的成因及預防措施

史麗莉

2012年12月05日16:4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弱勢群體是我國新聞界長期以來一直較為關注的話題。一方面新聞工作者針對弱勢群體給予大量報道,並在報道中充分彰顯人文關懷,另一方面伴隨弱勢群體的虛假報道也隨之產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本文從弱勢群體的含義出發,對我國弱勢群體的虛假報道進行了反思,對弱勢群體除了應體現關懷外,堅持新聞真實性應該成為每個新聞工作者的立身准則,同時,加強弱勢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應提上議事日程。

關鍵詞:弱勢群體﹔虛假報道﹔真實性﹔人文關懷﹔媒介素養

根據管理學中的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因而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情況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作為社會“傳聲筒”、“溝通橋梁”和“鏡鑒”的傳播媒介,由於其特殊的傳播優勢和空前的影響力,理應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他們提供交流平台,培養其社會主體意識和主人翁的責任感,以減少發展和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究竟什麼是社會弱勢群體?在 2002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弱勢群體”的說法,而后中央、地方各部門出台了各項關於幫扶“弱勢群體”的政策措施,隨之而來的便是媒體對於“弱勢群體”鋪天蓋地的報道。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的觀點:弱勢群體主要是一個用來分析現代社會經濟利益和社會權力分配不公平、社會結構不協調、不合理的概念。弱勢群體是一個比較而言的范疇,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界定,但由於分類標准的不盡相同,尚無達成意義上的共識。但公認的弱勢群體的特征可以概括為“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或其它資源非常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謀生技術不高﹔在市場競爭中明顯處於弱勢地位” 這三個方面。

我們可以欣喜的看到,在宏觀社會政策的促進和媒體內部對弱勢群體這一重要新聞資源的把握下,目前弱勢群體受到各方面廣泛關注。各媒體開始從精英意識轉入平民意識,弱勢群體的各種社會問題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熱點和“賣點”。這是媒介對傳者本位思想的突破,是其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媒介產品大量生產的過程中,一些客觀存在的媒體問題也逐漸暴露:對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態和其提供事實的真假“懶於做深入艱難的調查”,“將輕率的判斷偽裝成深思熟慮后得出的結論”,更有甚者,“以煽情的風格歪曲新聞﹔新聞的重要性與人情味相比處於次要位置”。

這還得從一則案例說起。

從“找失蹤女孩”事件看弱勢群體虛假報道的出籠

2012年6月24日,有人以孩子媽媽名義在“寶貝回家”網站發布尋親信息,尋找失蹤女孩劉艾菲。6月25日上午,寶貝回家平台的志願者也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該消息,稱一名10歲女孩6月1日在南京紅山動物園走失。微博附圖是兩張孩子的照片,一張連衣裙和一雙鞋的照片,微博中稱其為孩子走失時所穿衣物。微博發出后極短時間轉發上萬,許多微博名人協助轉發。在自媒體時代,借助網絡上的意見領袖進行轉發,“微博打拐”和“微博尋人”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一切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南京一動物園走失小女孩”事件有了最新進展,南京警方已找到求助信息中照片上小女孩的家人,確認走失信息為謊報,小女孩一直安全地待在家人身邊,並未走失,女孩的照片也從未外傳過。 新浪微博也在公告欄上顯著位置標明:“玄武警方確認查無此人此事,未接到報警。”

“找失蹤女孩”事件引得輿論一片嘩然,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事件真相的同時,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作為弱勢群體的被拐兒童及其家長,借用網絡媒體原本是多了一條尋親途徑,但利用別人的同情心散布虛假信息,除了給予道德上的譴責外,還有沒有別的措施遏制弱勢群體虛假報道的出籠?此類報道出籠的成因究竟是什麼?

根據人民網最新的一篇文章指出,“羅賓漢情結”是指人們普遍具有的一種心態,隻要涉及官民和貧富之間的沖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邊倒站在弱勢群體一方。新媒體時代,新聞跟帖、BBS以及微博等,常常成為草根之怒的發布場、“仇官”“仇富”情緒的宣泄口。農民工、城市下崗工人、攤販、被強制拆遷的業主等,在網上往往得到一邊倒的同情。 大眾傳媒對於弱勢群體的報道同樣如此。

在報道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和現實問題的時候,媒體對信息的查証往往會疏忽於其它種類、其他性質的新聞信息,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出現,它使得新聞的自查更加困難。究其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弱勢群體是一個需要被關切被扶持的群體,弱勢群體本身的利益表達渠道不多,利益訴求不暢通。媒體在報道這些弱勢群體時,基於同情的考慮和事件本身的新聞力,往往忽視客觀地調查事件的真實性和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情況,隻要有一點新聞線索就一頭熱,期望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成為他們的守護神。二是媒體對經濟效益的追求使他們進入一個“消費弱勢群體”的怪圈。消費弱勢群體是一種利用弱勢群體的行為,為了造成社會的轟動效應,一些媒體往往熱衷於展示弱勢群體的家庭糾葛、情感紛爭或淒慘命運,讓受眾在其編織的謊言中得到刺激和快感,從而成功獲取他們的注意力資源。這些媒體對於信源提供的信息惟恐不夠戲劇、不夠懸念,因而在把關的時候,往往將信息的真實性拋在腦后,而根據自己的偏向和喜好,有意識留取駭人聽聞或令人唏噓的部分,哪怕這已經背離了事實的原貌。更有甚者,一些媒體還操刀將弱勢群體的境況予以夸大,由被動造假轉向主動造假,性質變得更加惡劣了。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