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當前媒介環境下新媒體對舊媒體的挑戰--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當前媒介環境下新媒體對舊媒體的挑戰

任薇

2012年12月05日16:5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以網絡信息技術為支撐的,以“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博客、桌面視窗”等為表現形式的新媒體迅速崛起,並成功獲得受眾的青睞,搶佔媒體市場,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攻擊性,對舊媒體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但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下,新舊媒體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面對新媒體的挑戰,舊媒體更應該找准自己的立足點, 明確媒介發展方向,一方面加強自身內容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媒介融合等方式謀求新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 優勢 挑戰 媒介融合

在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網絡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收方式,而在媒體行業中,也逐漸出現了“改朝換代”的端倪。目前的媒體業是新舊媒體並存的局面,但新媒體已經越來越表現出取舊媒體而代之的趨勢。“傳統報刊已是苟延殘喘,電視也老了,而網絡長大了,尤其是手機就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正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總之,目前的新媒體可以說是激情迸發、魅力四射,精粗雜陳、魚龍混雜,雖然還有很多局限,但卻代表了傳媒發展的方向。”①新媒體之所以具有這麼大的沖擊力,在於它的如下優勢:

1、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時效性顯著

新媒體最具有現實意義的優勢在於它的時效性,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時,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能第一時間發布消息,信息的編輯到發布往往幾分鐘就可以完成,再迅速通過門戶網站和SNS網站傳遍整個互聯網。而傳統主流媒體理性、權威的特性,決定了採編人員寫稿編稿時審慎的態度。他們的每篇文章都必須經過再三查証核實,確保消息來源可靠、細節精准,有些要等到事件真相還原之后才能予以發表。如最近備受關注的“陝西懷孕7個月孕婦馮建梅遭引產”的事件最早就是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陝西省安康市鎮坪縣的孕婦馮建梅,因“計劃外懷孕”,在6月2日被逼打毒針引產,6月4日孩子落地。6月11日09時59分,該事件首先由一位網名為“我不是飛賊”的版主在華商論壇上發布,並迅速在網絡上引起大范圍關注,在天涯、QQ、新浪,貓扑等網絡平台引起了先期討論﹔而傳統媒體中最早報道該事件的地方報陝西《華商報》在6月13日才做出反應。由此,新媒體的傳播速度之快和實效性之強可見一斑。

2、新媒體互動性強,具有傳播學上所說的雙向傳播特點

通過新媒體,人們能夠對一個新聞事件或其它傳播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還能夠進行后續的追問和討論,“打破了傳統媒體顯性傳播的模式,使“傳播者主導”嬗變為‘用戶主導’。”②這一點主要是通過網絡上的“評論”和“分享”按鈕來實現,比如微博可以回復,但是報紙和電視就無法即時回復了。互動性是新媒體最具人性化的特點,也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比如,在馮建梅事件發生后,馬上就有網友爆料與馮建梅境況類似的女子在鎮坪並不少見,“多位村民稱,懷孕六七個月被強制引產的事情‘多得很’。而早在15年前,就在鎮坪縣醫院,一位名叫徐金貴的孕婦被強制引產了一個8月大胎兒,由於無家屬照顧,死嬰躺在身邊5天后才處理掉。”(消息來自網絡論壇)此事對當事人造成了身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創傷,但當時沒有任何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直到“馮建梅事件”在網絡上傳遍之后,才得以曝光。而此事過后,人們對我國目前計劃生育工作的質疑和拷問也通過新媒體得到充分的表達。正是這種互動性和普通公民的可參與性讓新媒體迅速得到了人們的青睞。

而前些年微博剛剛在中國興起的時候,人們最大的感慨就是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在干什麼了,還能夠跟他們進行互動,微博拉近了名人與普通人的距離,同時也讓普通人多了一個發聲的渠道。交互性成為新媒體的突出特征,也成為網絡媒體吸引大眾的堅實后盾,正如泰普斯科特所指出的:“網絡時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動。”③

3、新媒體的選擇空間更大

在舊媒體時代,受眾在更大程度上是一個被動接受者,而通過新媒體,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多樣化的選擇。

比如“歐洲杯”期間同時進行的還有其它體育賽事,但大多數電視體育頻道都會轉播“歐洲杯”,可是有了網絡,我們就可以搜索其它轉播信號,收看自己喜歡的賽事。

這也是IPTV(網絡電視)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所在,現代人需要的是個性化的服務,多樣的選擇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無論是媒介使用還是內容選擇的個性化,都會導致市場細分更加充分,這必然會對舊媒體帶來壓力和挑戰。

4、新媒體成本更低廉

與書籍一樣,讓報紙真正具有價值的是印刷在紙張之上的文字和圖片信息,它的價值體現在內容上,而並非承載這些內容的紙張上,但長期以來,新聞紙卻在媒體的成本結構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與此相反的是,人們從網上獲取信息卻幾乎是免費的,由於網絡收費體系的隱性化特點,這種不用付出實體利益的信息獲取方式會讓人覺得更劃算。而網絡搜索引擎的快速定位功能又能省下時間成本,這讓忙碌的現代人在想要了解一個事件的具體情況時,最先想到就是到網絡上獲得信息。

5、來自自媒體的挑戰

在傳統的傳播格局中,有嚴格的傳者與受者之分,而播客式的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格局,“新媒體不再有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每個人都是傳者,每個人都能做新聞,‘人人即媒體’”。④以各大SNS網站為平台的自媒體傳播不需要受制於傳統媒體對新聞價值“重要性,接近性,異常性,顯著性,及時性,沖突性,趣味性” 的要求,隨時隨地想說什麼就可以通過網絡平台發布出來。

如在2011年的“7.23動車事故”中,微博是該事故最早的信息來源。7月23日20時27分,網友“Smm_苗”發表微博稱:“狂風暴雨后的動車這是怎麼了??爬的比蝸牛還慢……可別出啥事兒啊……”這條微博是迄今能找到的關於事故現場的最早的圖文記錄。截至2011年7月24日22時,該微博被轉發兩萬多次,評論接近8000條。7月23日20時51分,溫州當地攝影師“小刀”聽說附近發生了動車脫軌事故,兩分鐘后他去証實,9分鐘后得到証實了的消息——甬溫線發生特大鐵路交通事故,他抱起相機趕往事發地點。趕到現場后,“小刀”拍下了很多照片發在微博上。其中21時39分其微博圖片顯示,很多居住在事發地附近的居民趕過來救援乘客。

而傳統媒體中最早報道的是當地廣播,但人們通過廣播隻能知道發生了該事件,卻沒有辦法了解現場的具體情況,真正在現場的還是乘客和當地居民。直到7月24日凌晨才有當地電視台進行現場直播,所以當晚大量網友是守在電腦前,通過刷微博來了解事故現場的情況的,自媒體圖文結合和即時性的優越性在該事件中得到了最大體現。

事后,微博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辟謠陣地、“防騙提醒”發布者、獻血倡議發出者、尋親信息發布平台等角色,新媒體開創了一個“人人即記者”的時代,微博和網絡論壇在“7.23溫州動車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信息發布的角色,其巨大的傳播力量對事故救援等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