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1期

新媒體驅動下的報業“內容資源”挖掘策略【3】

吳志遠

2014年01月29日13:3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第二式:產品發展策略——免費報的成功與爭議

正如前文所述,建立數字版或者採用遠程發布系統,算不上是真正的轉型,隻不過是轉場。而且除了少部分品質極為優秀的報紙之外,其他報紙的數字收費版並不成功。那麼能否利用現有的平台,發展出在新媒體時代仍然具備競爭力的產品呢?一些報業集團也做了積極的探索,比如針對網絡新聞的免費閱讀,推出了免費報。

在香港,目前有5份免費中文報紙,每日的總印刷量超過200萬份。2011年9月19日,香港壹傳媒旗下免費報紙《爽報》出版,據稱首日發行量達到80萬份。2011年7月27日,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旗下的免費報紙《晴報》出版,首日發行量至少達30萬份。還有早些時候出版的《頭條日報》,日發行量80萬份。《AM730》以及《都市日報》每天各發行40萬份,加上免費英文報紙《THE STANDARD》,發行22萬份,香港如今每日免費報紙的發行量,已經超過300萬份。[4]

至於免費報紙興起的原因,一位香港的媒體人表示:“傳統報紙已經開始認為自己的地位不穩固了,如果不求變,隻會越來越沒落,雖然死守也可能有盈利,但發展趨勢令他們無法寄予希望,因為傳統報紙的讀者老齡化,年輕人又不願意花錢買報紙。”

香港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創辦了唯一一份不是由傳媒集團主辦的免費報紙《AM730》。他認為,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隻要是要錢的信息,香港讀者都懶得掏錢買,這樣免費報紙便可以霸佔一定的位置。他透露,2011年《AM730》的廣告利潤接近2億港幣。

在國外以及我國香港、台灣地區的帶動下,內地的免費報也如火如荼。尤其是伴隨著地鐵進入越來越多的城市,繼上海、深圳之后,免費報開始遍地開花。2012年12月28日,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武漢晨報》,正式轉型成為免費的地鐵報,進入武漢市地鐵2號線發行。

用“策略九說”來分析,免費報依靠傳統報業集團原有的核心採編團隊和發行系統,改變了它的營運范疇,增加免費手段來吸引讀者,再將讀者出售給廣告商。該策略成功的關鍵是要建立封閉的發行渠道,比如地鐵線,讓讀者群能夠相對准確地給予界定。這必須要依靠報業公司大力拓展其“事業網絡”,即取得地鐵公司的支持,拿到渠道資源。

當然,免費報也存在著發展瓶頸,就是其對森林資源的破壞以及因為免費導致的低俗內容,已經引起巨大的爭議。香港的環保團體環保觸覺調查發現,香港5份免費中文報紙發行量近300萬份,推算出5天用紙量達2187噸,如果以1噸紙需要17棵樹計算,便需砍伐3.7萬棵樹,一年則需要砍伐近200萬棵樹。[4]免費報的優勢能夠持續多久,現在還不好過早下結論。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