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德素養
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憑借直覺或“良心”進行道德選擇。但在科技傳媒領域,從業人員面臨諸多道德選擇的困難,如很多科技主題本身存在道德爭議﹔科技傳媒工作一般涉及多方利益,如何去取舍﹔科技傳媒影響廣泛。因此,在面臨復雜的道德選擇時,科技記者應當具備一定的道德素養,以免在面臨復雜的道德選擇時無所適從或做出低質量的選擇。
基於此,本文認為科技記者的道德素養應要求科技記者在面臨道德問題時,能夠做出合理選擇,以提高做出的決策質量。在設定道德素養框架時,根據分析道德問題的過程,將其分為識別、分析、拓展三個階段。道德素養要素主要體現在前兩個階段上,它與道德素養框架的對應關系(如圖3所示)。
而這三個階段分別對應為道德素養的三個要素,即一級指標,包括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道德分析能力、處理道德問題時的思維拓展能力。
1.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指當科技記者面臨一個有關選擇的話題(如是否報道或以何種角度報道)時,能夠識別該話題是否涉及道德問題,並對其道德屬性(如重要程度和涉及的價值)進行初步分析。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的二級指標如下。
(1)道德問題判斷。科技記者對道德問題的判斷指能夠判斷當前話題是否涉及道德問題,是進行道德決策的第一步。如在傳遞某個科技信息時,能否判斷它可能存在倫理道德問題。(2)道德程度判斷。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判斷道德問題的重要程度。它包括(如果不解決或解決不當)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后果,問題所要求採取措施的迫切程度。(3)道德價值識別。該指標指科技記者能夠識別情境中包含哪些價值。道德價值識別要求識別的價值有一定的全面性,不能隻看到一方面(如隻看到新聞的轟動效應而未看見可能對受眾造成的精神刺激)。
2.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分析能力是指運用理性手段分析道德情境,並做出道德判斷的能力。包括道德框架的運用,以及對事實和價值的評估。
(1)運用道德框架。道德框架包括基於動機、行為和結果的推理,以及基於責任的推理。具備道德框架,並不意味著一定了解道德框架內容,而是需要在面對具體材料時,能夠分析某種做法動機上善惡如何,行為上是否合理,結果上是否合適,以及是否符合職業公認道德准則的要求。(2)評估事實的能力。該指標包括全面把握傳媒材料的相關事實,並對其可能造成的道德結果做出推斷。這就要求科技記者首先能搜集到相關事實,如在判斷有關克隆人的問題時,能了解到相關實驗進行時的科學倫理細節和科學界最新動態﹔其次是能對事實與當前情境的程度進行評估,以確定那些事實對於目前的道德判斷尤為重要﹔最后是對事實的道德結果進行推斷。(3)評估價值的能力。該指標要求科技記者能夠評估情境中反應的價值的相關性,並去粗取精,消除偏見。去粗取精,是因為關聯度越大的價值對最后決策的影響越大,對價值的相關性分析得越清楚,決策的最終結果越明晰﹔消除偏見是因為偏見一般產生於不相關價值的關聯。
3.處理道德問題時的思維拓展能力。對道德問題的識別能力是指通過運用想象力或直覺思維能力為道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包括換位思考能力、大局思考能力和解決方案的設計能力。因為,科技記者在進行道德分析時,不能機械地運用理性道德分析工具,而應適時跳出思維框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1)換位思考能力。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體會到受眾在接受信息后的反應。如不應當在未經警告的情況下播放可能誘發癲癇病的視頻畫面,不應當在不必要時展示殘酷、血腥、惡心的場面等。(2)大局思考能力。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宏觀角度思考道德問題。這就要求科技記者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跳出利害雙方的利益糾纏,從大局視角來做出道德選擇。(3)道德解決方案的設計能力。該指標指科技記者應能夠為科技道德問題設計解決方案。這就要求科技記者應具備一定的創造力,在做出道德選擇時能夠擺脫“非A即B”的僵化思維模式,通過設計“第三條路徑”顧及到各個價值,走出道德困境。
三、提升科技記者素養的對策建議
科技記者素養體系的建立、完善和實施,是一個漫長的素質提升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報刊(科技期刊、科技類報紙等)、廣播電視科學欄目、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應當秉承為社會培養專業科技記者的理念,加大培養力度,完善培養選拔機制,從而提升科技記者的素養能力。針對如何結合實際情況提升科技記者素養,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注重選拔和培養,強化科學素養的水平提升
陳力丹指出:傳媒對科學報道的誤讀,一是傳媒領域和科學界存在不同話語體系造成的,一定程度上難以避免﹔二是記者缺乏科學素養﹔三是利益驅動下記者不遵循職業道德[5]。因此,建議科技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在選拔和培養科技記者時,應結合科學素養指標,有針對性地提高科技記者的科學素養水平。如在招聘和選拔科技記者時,選擇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從業人員﹔結合各科技傳播主體所涉及的科技領域,制定有針對性的培養體系,可邀請資深的從業人員為科技記者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等。
(二)結合科技傳播實務,量化信息素養考核指標
鑒於信息素養涉及的實踐技能較多,科技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應針對自身的業務特點,進一步制定出可量化的信息素養考核指標,如熟練掌握哪些信息檢索工具,熟練操作哪些圖文視頻採編設備等,以實現對科技記者信息素養評估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從而培養能夠適應新媒體融合環境的全能型背包記者。此外,專業院校應結合可量化的信息素養考核指標,完善科技記者信息技能的培養體系,為不同科技傳播主體培養出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科技記者。
(三)加強道德倫理訓練,不斷提升道德選擇能力
在科技傳媒實務中,科技記者在報道許多社會熱點議題(如胚胎干細胞研究、空間探索、遺傳隱私等)時,應有較高的受眾本位意識,以減少科技新聞報道對受眾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科技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媒體等科技傳播主體在培養科技記者時,應通過各種科技道德情景的模擬訓練和定期的案例培訓(如黃金大米,韓國黃禹錫事件等科技危機報道等題材案例),不斷提升科技記者對自身業務經常涉及的某一領域科技新聞的道德選擇能力。此外,在微博、社交網絡等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各科技傳播主體還應嘗試制定社交媒體政策[6],對科技記者使用新媒體進行科技傳播的行為加強道德約束,以減少不當的私人化的科技信息傳播行為對公眾、媒體和社會的影響。
基金項目:本文是中國科協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項目(2013KPYJD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周榮庭,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執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技傳播,組織傳播,科普新媒體,教育新媒體,公益新媒體研究﹔李雅箏,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技傳播、網絡新媒體、數字科普研究。
參考文獻:
[1] 陸光元.諾貝爾獎得主白川英樹:社會需要科學記者[EB/OL].千龍新聞網,2004-04-16.
[2] 牟慧玲,蔣宏.上海媒體與國外媒體科技傳播的比較與啟示[J].新聞界,2007(2).
[3] 陳文勇,楊曉光.國外信息素養的定義和信息素養標准研究成果概述[J].圖書情報工作,2000(2).
[4] 丁申桃.互聯網絡與圖書館信息服務[J].情報學報,1998(2).
[5] 陳力丹,葉夢姝.再論傳媒對科學的誤讀—摒棄“垃圾科學”與科學好新聞的產生[J].新聞大學,2011(1).
[6] 白淨.新聞記者使用社交媒體規范探討——中國大陸媒體、路透社、美聯社規范比較研究[J].新聞記者,2013(3).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