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圍繞主題設置議程,尋求輿論的最大公約數
此次集成報道持續時間長、報道節奏緊密,每天都有相關內容呈現,加上41家媒體聯合行動,議程設置的顯著性不言而喻。
從2013年8月11日以《三北工程建設進入“啃硬骨頭”階段》等拉開了“地球綠飄帶”報道序幕,到《山西右玉:60年19任縣委書記接力種樹》(8月16日)、《“樹瘋子”劉顯:青山綠在心裡》(8月21日)及《“環京津挖樹帶”:大樹倒賣生意旺 小苗圃“漂白”做掩護》(9月3日)等。縱觀報道的議題,有介紹工程建設現狀、有分享工程成就與經驗、有聚焦造林人艱辛與坎坷、更有鞭撻毀林販樹現象,但都緊緊圍繞著一個大主題——“美麗中國”建構議程。分派於各個地區的記者都依據主題進行構思,每一篇報道都著眼於“三北工程”進行深入挖掘。
媒體對報道議題的選擇,其實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媒體通過對各種新聞事實的選擇,影響著公眾的認知[2]。新華社作為國家級通訊社,在此次報道中確立了設置話題的主導地位,當仁不讓地擔當起“意見領袖”,在眾聲喧嘩的受眾輿論場尋求最大公約數。例如在社長李從軍領銜的採訪組撰寫的長篇通訊《“三北”造林記》刊發之前,“地球綠飄帶”活動已開展了一個多月,發稿70余篇,引發了社會的關注,也為輿論埋下了伏筆。直到9月25日《“三北”造林記》以“洋洋萬言”之字並配發了8幀圖照“重磅來襲”,氣勢恢宏,展現了我國“三北”地區基層干部和農牧民群眾改變惡劣生存條件、建設美好家園奮勇克難前行的畫卷。其立意高、文風實、布局好、語言美,由點到面深化了“綠色中國”的主題,在受眾中引起了轟動效應,無可爭議地成為了輿論的“風向標”與“導航儀”。
《樹販子瘋狂倒樹成產業——河北圍場毀林調查》的后續報道也是一個典型例子。8月14日,新華社不漠視輿情、不回避監督,發表了通訊《樹販子瘋狂倒樹成產業——河北圍場毀林調查》,社會反響強烈。在播發后的第2天即8月15日,新華社又迅速發表了消息《河北圍場毀林調查后續:林業部門進駐圍場縣深入調查》一文,表示河北省林業廳將會立即著手,嚴肅、認真查明事實真相,對查處的非法亂採濫挖、非法運輸大樹等行為,依法嚴厲打擊。身處社會轉型期與矛盾凸顯期,媒體的穩壓功能尤為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華社正確有力地引導輿論,不迎合偏激情緒,善於利用受眾注意力搶先報道時機,使輿論氣場越來越強。這種處理方式富有啟示,值得回味。
三、行進式呈現報道,縱橫拓展中傳遞感性
“地球綠飄帶”前方採訪報道組橫跨了內蒙古、陝西、寧夏三省區,穿行了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漠,行程幾千公裡,一路行進一路呈現。新華通作為集成服務的平台,實現了直播式發稿、視頻音頻迅速后期剪輯,全景式地展現每一步行進過程。
“三北工程”的偉大進程固然體現在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減少了自然災害,維護了生存空間上,但新華社記者在報道時,更多地將其融合在了造林人的命運變遷之中。以一個個鮮活人物為主線,每到一地,每遇一人,就根據此地此人特點作為支撐進行報道,並以時間空間縱橫拓展傳遞感性,避免陷入空乏概述中,從而使新聞作品更具生命力[3]。
通過記者的呈現,我們看到了:陝西定邊農民石光銀30年前為了承包3500畝沙地種樹,賣騾子賣羊,如今他領導著一個規模龐大的治沙集團,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營造了一條百余公裡長的綠色屏障,是“全國治沙英雄”﹔當年窮得賣羊羔換樹苗的內蒙古烏審旗農家女殷玉珍,現在擁有6萬畝林場,並正在興建沙漠生態園旅游區,生活富足﹔雙腿骨折,在炕上躺了兩年的寧夏彭陽青年農民李志遠,爬到山坡種樹10年,居然重新站立在大地上……這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造林英雄形象的展現,不僅引導受眾追憶了治沙英雄們直面黃沙肆掠、溝壑縱橫土地時的孤注一擲,也描繪了現今他們看著廣袤林帶、郁郁蔥蔥的內心滿足。由此可見,新華社記者是以雙向拓展的視角切入,不僅橫向採訪了位於內蒙古、陝西、寧夏等不同省份的幾十位造林英雄,還縱向深入挖掘了各個造林英雄們的歷史故事、命運變遷。
在記者的刻畫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以及場景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傳遞著感性。比如《“三北”造林記》的開頭就這樣描寫到:“滿斟烈酒的七隻土瓷大碗,高舉在七雙粗糙大手中,七張古銅色的臉凝如泥塑。黃沙扑面,白日慘淡。‘死也要死在沙窩裡!’頭扎白羊肚毛巾的壯漢一聲大吼——‘這事干成,就沒白活這一遭!’酒碗相撞,一飲而盡。空碗摔在腳下,碎片八瓣。”這段情景再現,仿佛讓受眾穿越了沙漠,能夠感受到造林人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甚至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內心。
四、總 結
新華社“地球綠飄帶”大型集成報道,多媒體集成與新媒體互動,圍繞主題積極引導輿論,行進式報道一路傳遞著感性,開展得有聲有色。向讀者展現了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中央領導集體為改變我國北方地區生態環境堅定不移的決心,展現了我國“三北”地區基層干部和農牧民群眾改變惡劣生存條件、建設美好家園奮勇克難前行的畫卷,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朴實、敢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與英雄氣概。
參考文獻:
[1] 李俊,周劼人.新聞集成報道的新思維與新嘗試[J].中國記者,2013(10).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 丁柏銓.新聞採訪與寫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