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6期

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問題與發展策略探析【2】

李嫚嫚

2014年06月10日14:0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策略

真正的民生新聞並不是指新聞的來源,而是從新聞中體現的一種民生立場。各類新聞隻要與人民的生計有關,都可以從民生的立場出發予以解讀、貼上民生新聞的標簽[3]。在當下這種情況電視民生新聞如何突破自己獲得長遠的發展? 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節目選題應樹立“大民生”觀念

在民生新聞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要想在眾多電視民生新聞中脫穎而出,首先要做好的就應該是選題工作,做老百姓真正想看的新聞。選題要以民為本,包括就業、教育、社會福利、醫療等等,這些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都是受眾需要和願意關注的事情。對於負面新聞的報道必須進行“有節制”的導向性處理,不能肆無忌憚地報道。有時在一期節目中連著播出多條帶有暴力、凶殺等血腥的場面的新聞,以此來刺激觀眾的感官增加收視率,給觀眾帶來莫名的恐慌。這與作為一個電視人應該傳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

(二)策劃應做深做大、體現多樣化

將小題材的新聞能夠做深、做大才最體現記者的功力。在選對題材的前提下要對新聞進行深加工。不僅僅是單一的報道好每一條新聞,要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可以通過加強民眾的互動來將新聞做深、做大。全媒體時代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電話、短信、網絡以及時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等等這些平台,讓民眾參與新聞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

同時,民生新聞報道有零打碎敲的弊端,往往給觀眾“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感覺。應當注重節目內容多樣化以及新聞表達形式多樣化。將新聞做的有趣味性、有人情味,並整合眾多類似個案,組合成主題報道、系列報道,這對擴大節目影響力也很有幫助。例如黃河電視台的《黃河新聞》專門有一個板塊叫《黃河大交通》,在這個版塊裡將記者收集到的所有有關交通的新聞素材整合到一起,這樣多個交通案例的連續報道有助於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增強了節目的效果。

(三)記者、主持人應平易近人有個性

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講者,而是一名為觀眾提供服務、排憂解難的電視服務人員。要走到基層深入了解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認真傾聽老百姓的話語、體察民情,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一個新聞事實的真相和老百姓背后的故事。這樣才能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有了豐富的社會生活閱歷,才能更好的面對龐雜的新聞內容。一個不經常接觸採訪對象的主持人,其形象肯定與普通百姓的心理期望值相去甚遠,親和力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在主持時要說得生動、形象、有趣。這些要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這就要求主持人可以在把握住新聞真實性和大方向的前提下適當的加入一些表演的成分,通過生動形象的表述來吸引受眾。另外在方言的運用方面可以說是有利有弊。一方面運用方言可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另一方面卻排斥了其他地區聽不懂方言的人,這樣收視率會受到影響。所以,特別是地方台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恰到好處的運用方言。

(四)傳播途徑與傳播手段多樣化

同樣一條新聞如果能變換傳播方式,那麼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在通訊設備如此發達的今天,各大衛視都配有SNG(衛星新聞採集)直播車,那麼就應該把SNG直播車很好的運用起來,實現直播常態化。例如紹興電視台2010年年初的《愛在紹興,情比春暖》,就是一期精心策劃的直播。節目以熱心市民真誠救助嵊州一對貧病交困、相濡以沫的夫妻為切入點,通過妻子到病房探望丈夫、市民廣場熱捐等多個場景設計,展現了人間真愛。短短半個多小時的直播期間,一共為這戶人家匯聚善款多達20.5萬多元。電視直播使這個原本普通的愛心題材,影響力大大超過預期。節目的貼近性與互動性得到了提高。

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微博、微信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各個節目可以創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群。通過微博、微信來直播節目、發布信息,觀眾即使不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也可以時時加入節目互動。隻有不斷地豐富民生新聞節目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手段,才能使民生新聞節目煥發蓬勃的生機。

四、結 語

多年來,地方民生新聞始終關注百姓冷暖、記錄時代變遷,在輿論監督方面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在新聞實踐當中,地方民生新聞節目努力搭建百姓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平台,秉承著“三貼一創”的方針,贏得了廣大觀眾的關注與支持,誕生了一批名牌欄目。但同時也要看清現狀、看到自身的不足,做出相應的改變。地方民生新聞隻有在內容生產、包裝編排、傳播手段和主持人符號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才能制作出更多優秀的民生新聞節目,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魏金城,杜志紅,張天莉.民生新聞興起的啟示[J].新聞愛好者,2005(2).

[2] 胡智鋒,禹成明,袁勝.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3] 於丹.孟非:不可復制的民生符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10).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