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民生新聞與地域文化以及市民階層的高度融合,使其得到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但其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隻有找准節目定位始終將“以民為本”的方針融入到節目選題、策劃、主持人包裝等等各個細節,才能使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獲得更好的發展。本文從地方台民生新聞的現狀入手,分析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探討其可能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地方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定位﹔媒介素養
民生新聞:“從群眾日常生活中採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痒、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1]。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已成為各地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央視對《新聞聯播》做出了調整,推出一系列面向民生的“走基層”節目。在地方電視台,民生新聞節目的發展更是如火如荼。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並且培養自己准確捕捉社會民生熱點問題的能力。隻有這樣才能使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網絡時代獲得高收視率。
一、地方電視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競爭可以說是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相同地區內,新聞的報道題材和內容難免出現重復的問題,再加之民生新聞節目對自身定位不夠准確,出現了與其他節目雷同的情況。這不僅浪費了新聞資源,也流失掉了部分收視群體[2]。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個電視台裡有多檔民生新聞節目。以太原市為例,在太原有山西電視台和黃河電視台的多檔民生新聞欄目,如《非常事件》《看天下》《都市110》《黃河新聞》等等。就拿《都市110》《黃河新聞》這兩檔節目來說,他們都是對本省的熱點新聞進行追蹤報道特別是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比拼的非常激烈。這就導致了在節目中出現同樣新聞的機率是非常大的。而且這些節目在內容策劃、欄目包裝以及運營方面都非常相似,陷入了同質化的窠臼。
(二)新聞價值低,報道方式過於膚淺
民生新聞大多數報道的都是家長裡短的生活瑣事。觀眾每天看到的新聞無外乎都是鄰裡糾紛、婆媳矛盾、夫妻吵架、下水道堵塞等等。一些幾句話就可以向觀眾說清楚的事件,編導卻為了制造懸念說上十分鐘也講不完。這也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缺乏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的眼光,忽視了新聞事件背后真正的意義。
(三)新聞過於煽情
有時在報道過程中記者往往會忽略新聞的客觀性原則,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到新聞報道中。特別是在報道一些弱勢群體需要救助的新聞時,記者總是哭哭啼啼地呼吁好心人來捐款。新聞以情動人並無大礙,但是這樣過於煽情不但達不到節目效果還會適得其反,讓觀眾反感節目、覺得記者過於做作。
二、地方電視民生新聞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節目定位不准確
社會民生問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種類繁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必須結合自身的特點對節目進行准確的定位。在實際情況中許多節目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心想把節目做全但都不能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例如一些節目開通了24小時熱線電話方便市民對一些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投訴。可是在節目中只是對投訴的問題進行簡單的播報之后就不了了之,問題始終是問題並不能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就失去了節目的公信力。
相反山西科教頻道的《都市110》卻做得很好。針對市民反映的問題記者會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之后會聯系事件的相關人員幫助解決問題,使老百姓產生了“有事找記者”的意識和思維。
(二)節目關注對象不全面
“民生”中的“民”指的是所有具有公民權利的自然人,包括城市的市民和農村的農民,這才應該是電視民生新聞的主體。而我們現實中更多的把新聞主體定位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而忽視了本應更受到關注的弱勢群體——農民,使得佔絕大多數的傳播群體被邊緣化,並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民生。
(三)節目內容有偏差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最終目的是“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但有些節目卻將民生問題與百姓生活瑣事混為一談。這使得民生新聞節目的方向與最初的初衷有了偏差。在這方面南陽電視台《宛都播報》欄目就能准確地定位節目的信息。例如正值寒假將至欄目播出了一條《11歲女童性侵案》的新聞。新聞工作者並不是單純報道這一事件,而是在報道之后將眼光放大到宏觀的角度,以“關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為主題做了一系列的報道。除了廣大的觀眾外,一些相關的法律人士、教育專家以及心理醫生等等也都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中來。這樣才擴大了新聞的信息量,真正體現了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高度與品位。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