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時間都去哪兒了》引起轟動的啟示
(一)輿論引導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傳播規律
首先,傳播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以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為研究對象。隻有關注社會,聚焦民生,傳播學才能找到生存、發展的土壤和動力。現代社會瞬息萬變,隻有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我們的媒介機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真正成為黨和人民的喉舌。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建設和諧社會,重視個體的尊嚴和價值成為新的執政理念。另外,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已進入所謂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人人都有話語權,原來的主流媒體壟斷被打破。媒介機構,包括電視媒介,必須與時俱進,關注民生,反映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狀況,央視推出的《你幸福嗎》《時間都去哪兒了》等就是契合百姓的訴求和願望,切合時代的需求,所以才引起轟動。
其次,從新聞傳播規律來看,必須重視受眾。這是輿論引導要產生預期效果的關鍵之一。新聞媒介不是萬能的,受眾不是被隨心所欲影響的“子彈”,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會自主選擇信息。新聞節目必須處處以觀眾為中心,充分考慮觀眾對信息的接受習慣和接受心理,更多地展示事件真實的過程,讓觀眾自主地將其中所傳達的信息消化吸收,產生個性化的結論,而不是給觀眾一個結論。這種不居高臨下、不說教的節目能夠減少觀眾的懷疑與逆反心理,容易和觀眾產生共鳴,增強觀眾的認同感,提高輿論引導的活力[5]。
(二)發揮電視傳播的優勢,加大節目策劃力度
“第四媒體”互聯網的獨特優勢使其迅速崛起,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媒體。但傳統媒體自身的優勢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決定了它不可能被新興媒體取代,至少短時間內如此。據統計,傳統媒體仍佔有大量的市場份額,電視媒體的受眾人數仍然高於網絡媒體。電視集視覺、聽覺於一體,通過影像、畫面、聲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種形式,調動和刺激人的全部感官系統,給受眾以強烈的現場感和沖擊力[6]。將電視的媒介特性融入電視節目的策劃之中。
電視節目的策劃要從輿論導向的受眾出發,即從社會民生熱點中甄選,而不是搶頭條,更不是特意制造某個新聞事件而策劃。題材選定之后,導向者不能滿足於淺層次的傳播,要將題材向縱深方向挖掘,多角度、多層次地報道,不僅讓受眾了解事物的外在現象,而且深刻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
(三)建立與網絡媒體的聯動機制
互聯網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其已表現出了不可阻擋的強勁勢頭。因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聯動是強強聯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聚合力,這是未來傳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興媒體是電視等傳統媒體改革與發展的有力推手[7]。
一方面,電視媒體可通過網絡擴大視頻的傳播,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選題要往多角度、多層次的縱深方向發展,可利用網絡開發更多相關的節目,形成傳播的合力。如《時間都去哪兒了》在春晚上直播之后,微博上又展開了“時間都去哪兒了”的話題討論,引起上萬網友參與討論,將此話題再次傳播給更多受眾,引發更多人關於親情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李明德.論導向效果[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2] 春節最難忘:時間都去哪兒了 父母已經變老[OL].新華網,2014-02-07.
[3] 潛逃三年搶劫犯被“時間都去哪兒了”感動投案自首[OL].騰訊新聞,2014-02-24.
[4] 張邁曾,李明德.導向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5] 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 吳玉鋒,於蓓,黎向農.從“你幸福嗎”談電視新聞的輿論導向[J].聲屏世界,2013(4).
[7] 李彬.大眾傳播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