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6期

從問題式電視節目看輿論導向效果

——以《時間都去哪兒了》為例

張 園

2014年06月10日14:2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近期一批問題式電視節目引起轟動,以《時間都去哪兒了》引發的人們對於親情與家庭的關注和思考為例,筆者運用新聞傳播規律,分析轟動效應背后蘊藏的深層原因,包括導向的策劃、認知心理規律、媒介平台的甄選等,從中得出啟示並獲取正確輿論導向的方法,真正做好導向工作。

關鍵詞:電視節目﹔輿論﹔導向效果﹔受眾

當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各種媒介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播方式在不斷更新和進步,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原則和目的始終不能變。

一、正確的輿論導向是目的,也是責任

導向的目的在於改變被導向者的認識、態度和行為,在於引導人們完成某種目標、計劃和任務[1]。可見,輿論導向的效果在於對被導向者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而不是導向者傳達了什麼內容,這種效果可能是正面效果,也可能是負面效果。大量傳播案例表明,即使導向正確,效果未必就是正面,在傳播過程中,也可能因解讀等各種原因而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受眾在經驗、知識體系、思維方式、認知等方面存在差異,除此之外,受眾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做出價值判斷,這些因素稍有不同就會影響導向效果。但反觀之,導向要產生正面效果,輿論導向必須正確。導向和效果之間是必要不充分的關系。

同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僅是目的,而且是一種責任。導向者在整個信息流動過程中,充當著信息的把關人,他們負責選擇一定的信息去引導民眾,進而對民眾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堅持信息的真實性,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也是一種責任,是對事實、受眾和自身的三重尊重。

二、《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案例分析

近期以問題作為電視節目名稱的諸如《你幸福嗎》《爸爸去哪兒》《時間都去哪兒了》的節目在社會上引起轟動。筆者在此簡要分析一下其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一)簡介

《時間都去哪兒了》是電視劇《老牛家的戰爭》片尾曲,馮小剛導演的電影《私人定制》的插曲,后經《我要上春晚》選拔而被搬上央視2014年馬年春晚,除了仍由歌手王錚亮演唱外,節目還以一對父女30年合影的溫暖故事為背景來演繹。在馮氏電影、央視春晚的強強影響之下,《時間都去哪兒了》引發了一場歌頌親情的情感風暴,席卷中國。#時間都去哪兒了#也成為微博熱門話題,上萬網友參與話題討論。春節期間,多家新聞媒體就此問題進行了實地採訪。“以往春節7天假期,也就抽個2、3天時間回自己父母家看看。但因為這首歌,2014年春節,我每天都坐公交車去父母那兒,還買了台數碼相機教父母拍照。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一天天成熟,父母卻一天天老去,我想讓相機把二老的時間定格住。[2]” “父母年屆花甲,父親殘疾,靠母親給人打短工維持生計。這麼多年來,我不但不能照顧父母,還天天為自己的過錯擔驚受怕。[3]”該話題引發越來越多人的思考和討論,連習近平主席在索契接受俄國記者正式採訪時都提到了春晚上的這首《時間都去哪兒了》,也引起主席自己關於個人時間安排的思考。

(二)轟動的原因

所謂“轟動效應”,一般是指引起社會普遍關注,並對人們普遍產生心靈震撼的消息或事件[4]。顯然,《時間都去哪兒了》在全社會引起了轟動效應,那麼,原因何在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選題准確。《時間都去哪兒了》寫於詞作者母親60歲生日,看到母親半輩子平平凡凡,隻剩下臉上的皺紋和手上的老繭,她有感於時間的悄逝而寫出這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以親情為主題,與中國國情契合,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血緣關系、家族意識強烈。孝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漢文帝試疾嘗藥、仲由養親遠負米、黃庭堅滌母溺器等24孝的故事傳頌至今。中國目前步入老齡化社會。《2011年度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1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499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1883億,佔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每年還以500∼800萬的數量不斷增加。中國城市老人的空巢率接近一半,達到49.7%,農村老人空巢率也達到38.3%。如此龐大的群體,怎能不關注他們的生活、生存狀況?近期一系列關注老人的公益活動和社會調查將社會的關注點轉移到老年人身上:《我的父親母親》公益活動關注患病老人的生活﹔《走基層百姓心聲》“父親母親最在乎什麼?”“最希望子女為您做什麼?”等。此類選題既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效果,又體現了央視等媒體反映民生的社會責任感。

2.提問式的名稱設置。用一個問題作為節目名稱先抓住觀眾的眼球,引起觀眾的思考,繼而引起更深層的關注。二戰后的免疫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它認為,明示結論是觀點鮮明,受眾易於理解,但易引起受眾的反感﹔不作明確結論,則給受眾一種“自己得到結論”的感覺,用於論題簡單、明確或對象水平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論旨的場合較佳[5]。隨著經濟的大發展,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在提高,文化水平、媒介素養在進步,觀眾完全有能力經過自身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而且通過自我揣摩獲取的信息要比直接的灌輸式深刻得多,更易引起受眾的興趣。

3.歌詞內容、背景故事完美呈現於央視春晚。“一生把愛交給他,隻為那一聲爸媽,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詞真誠,句句敲擊心靈,令人印象深刻。背景故事是一對父女每年合影,30年不間斷的故事,照片記錄歲月變遷,看似簡單的舉動卻能堅持30年,並非易事,由此小事記錄並表達父母對子女無私永恆的愛。歌詞與故事完美契合,聲像俱備,達到了最佳的呈現效果。再加上央視春晚這一最具號召力的平台,十幾億人同一時間的關注點集中於此,這也是全國人民合家團圓的時刻,由此造就轟動效應。

4.名人效應。一般來說,高可信度的信源,說服效果強﹔低可信度的信源,說服效果弱。利用名人的信譽和權威,《時間都去哪兒了》由少數人向多數人傳播。登上央視春晚之前它就感動宋丹丹,惹哭馮小剛,馮小剛表示這首歌真實而殘酷,應警醒人們關注親情。春晚之后,歌手王錚亮在微博上創立了#時間都去哪兒了#的話題討論,引來眾多明星好友的參與,由此引來更多網友的關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索契接受俄媒體採訪時也提到了這首歌,這使信源的可信性達到了最大值。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