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6期

“球土化”背景下基層電視媒體發展的思考【2】

樓東方

2014年06月11日10:1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球土化”背景下基層電視媒體發展對策的思考

(一)認清形勢,調整經營理念,迎合媒體“球土化”發展需要

黨的喉舌和企業化運作的二重屬性決定了中國媒體一方面要義不容辭地承擔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責任,另一方面要適應市場需要,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個性化的文化享受,二者間存在不可化解的矛盾,而目前我國基層媒體更多偏重於黨政工作宣傳,市場意識和市場經營能力普遍低下。隨著電視媒體產業化發展的推進,尤其是在媒體“球土化”趨勢日益成熟的今天,迎對上級媒體乃至國際媒體的挑戰,加強企業化運作力度,著力打造特色品牌,培養受眾資源,是關系到基層媒體未來生存空間的大事。基層媒體應當積極主動調整經營思想,依據市場化、產業化需要,制定中期及遠期發展規劃,搭建融入“國際化”、發掘“本土化”的發展平台,努力做大做強,實現與國內國外強勢媒體的對話與合作。

(二)針對基層電視媒體現狀,大力加快、加強基層媒體軟硬件建設

目前,我國基層電視媒體大多存在資金匱乏、人才短缺、設備落后、體制呆板、節目缺乏創新、受眾滿意度低下等問題。人才缺乏、資金不足成為基層媒體市場化、產業化以及“球土化”發展的瓶頸。為此,筆者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1)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發展的根本,沒有人才,就談不上創新和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基層電視媒體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基層媒體應根據媒體“球土化”趨勢對人才的需求,構建系統、合理的人才結構體系,制定近期及中長期人才引進計劃,切實提升一線人員的專業素質,同時加強對現有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重視后備人才的選拔與培養。

(2)加大資金投入。無論是人才引進、高端設備還是品牌運作,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在地方財政吃緊、廣告收入有限的基層媒體,資金短缺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層媒體一方面應提升廣告生產及營銷水平,另一方面通過橫向合作,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與同級媒體聯合,優化人才和設備配置,實現人才與設備資源共享,最大化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三)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彰顯本土特色,努力提升品牌內涵建設

在“球土化”背景下,基層電視媒體要做到本土化、個性化、平民化,通過深度挖掘本土地理、物產、歷史以及民俗文化資源,努力彰顯本土特色,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說話,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捕捉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聞,激發受眾共鳴﹔在品牌內涵建設上,要充分浸淫本土文化特質,充分展示地域個性化、特征化,在迎合本地受眾需求的同時,帶給全球受眾以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

(四)加強與新媒體及優勢電視媒體的聯姻,拓展受眾平台,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基層電視媒體可以利用新媒體平台打造特色品牌,通過搭建專屬的網絡平台進行節目直播和點播,同時加強與網絡受眾互動,在拓展受眾群體,提高節目收視率的同時,跟蹤受眾需求,促進節目更好發展。同時,基層電視媒體可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地域特色文化優勢或本土化品牌優勢與國內國際的、同級上級的優勢媒體形成單一或全面的合作關系,與優勢媒體展開技術、節目、品牌及受眾平台等方面的交流,大幅提升品牌水准及影響力,提高覆蓋率和受眾率,走上聯合共贏之路。

五、結 語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化”的思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渠道的拓寬,使得電視媒體如魚得水,節目創新百花齊放。但有一點亙古不變,那就是所有勞動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人,鋪天蓋地的異國風情、粗制濫造舶來的高仿節目在引爆消費者對新奇的追逐之后,必將回歸到理性地位,而原生態的、最富營養的本土文化必將成為人們更有價值更持久的精神給養。隨著在人才及技術、資金與設備等方面的不斷努力,加上無可比擬的地緣優勢,基層媒體必將突破困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球土化”為基層媒體提供了較好的平台,所謂強壯自身然后再借力使力,相信基層媒體會找到屬於自己春天。

參考文獻:

[1] 歐陽宏升,梁英.混合與重構:媒介文化的“球土化”[J].現代傳播, 2005(2).

[2] 李娟.“球土化”語境下中國電視媒體發展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3] 彭吉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J].現代傳播,2001(2).

[4] 郭善彬.對地市級廣播電視媒體發展的思考[J].經濟師,2011(9).

[5] 古緒蘭.淺談縣級電視媒體運作中的瓶頸與應對策略[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2(17).

[6] 米莉,呂嵐.媒體中的文化轉換現象[J].青年記者,2006(6).

[7] 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與文化世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