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惡化
渭南是黃河文化的孕育和發祥地之一。原始的社會群體和古老的文化環境,形成了渭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然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俗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發生了變化,原有的文化生態發生了變遷,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民俗文化正在不斷減弱和消失。網絡、電視、電腦的普及,使民俗文化受眾越來越少,“皮影”“線戲”等不再是人們勞動之余宣泄愛恨情仇唯一方式,傳統民俗節日的淡化,也使得民俗文化不再是人們寄托感情和信仰的旗旌,這些都減少了民俗文化的實踐機會,削減了其傳承的氛圍,妨礙了民俗文化的根植與發展。以文藝專題的形式可以記錄民俗文化的現狀和傳承,但民俗文化毀滅性的缺失是我們根本難以彌補的。這一點,在我們創優選材時就明白和痛心的地方。
三、民俗文化繼承斷代和人才缺失
站在人文的角度,觀瞻渭南地區的民俗文化,等同於觸摸渭南的文化歷史,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就是延續歷史和豐富文化。然而,由於民俗文化的末路發展,人們不在熱衷繼承和發揚它,民俗文化的繼承出現了斷代。採訪中,我們了解到,號稱渭南皮影活化石的潘京樂老人年歲已高,現在能領銜演唱的也是弟子輩的五六人而已,而且后繼乏人。因為像皮影、線戲、碗碗腔、同州梆子、阿宮腔等說唱類民俗文化,培養一個繼承人至少要五六年,真正能理解這門藝術能達到繼承效果的更要數十年之久。學成之后,又面臨沒戲演,偶爾演戲,一台戲,幾個人,也就千八來元錢,難以養家。長周期,小回報使得民間藝人稀缺、民俗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乏力、后繼民俗文化接班人不足。制作技藝類民俗文化,像皮影雕刻、剪紙、紙塑窗花、面花、刺繡等,更是難覓真傳。雖然市場化帶來了高價格,但是制作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加之現代科技催生的工廠化生產,都極大地沖擊了手工制作技藝類繼承人的出現,民俗文化傳承出現真空狀態,讓人堪憂!
四、民俗文化團體本身的問題
民俗文化是依賴市場需求而存在的文化現象,市場興盛則民俗興盛,市場消亡則與其相關的民俗消亡。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生產方式與生活習慣的根本轉變,以及工業化、全球化、經濟一體化、信息多元化等多種因素的沖擊與影響以農耕文明為根基和依存的傳統民俗文化正失去其生存土壤[3]。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庸俗地認為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就是過時的、土氣的文化。相反,很大一部分人都充滿好奇,期待觀賞民俗文化節目,希望目睹民俗文化技藝,渴望擁有一件民俗文化作品。然而事實上,就民俗文化本身的發展而言卻極大地傷害了追隨者的感情。在我們拍攝文藝專題《皮影春秋》《提線木偶》《老腔》時就有發現,一些演唱類民俗節目,由於優秀的老藝人相繼過世,現在領銜的稍有能力的都成了師傅級的人物,擺了大爺的譜,要麼不上場演出,由學了幾天技藝生疏的弟子代演,要麼就是自己上場胡亂走秀,以為出場就是給觀眾給了面子,是大師的風范。更有甚者,每演出一場劇目,演出人員都要坐在帳子裡、舞台上,抽煙神侃,全然不顧台下觀眾的感受,我親眼目睹,每每此時,百無聊賴的觀眾就會失望離場,留下來的不過十有二三。殊不知這種狹隘的理解,慵懶的表現,使初次觀看者錯誤的認識了美妙的民俗文化,使重溫者罷了崇拜和跟隨民俗文化的念頭。
一些手工制作類的民俗文化也同樣存在問題。紙塑窗花也叫“出花”,還叫“人相”,號稱窗格上的木偶戲。曾在20世紀60、70年代蜚聲海內外。自從大師羅佔花過世后,紙塑窗花從此走入低谷。當然除了它本身的用途淡化以為,就制作技藝而言,后世弟子也只是得其形,而忘其神。渭南剪紙和皮影雕刻也未能幸免。真正傳承皮影手工制作技藝的不過汪天禧等聊聊幾人,作為商品出售的絕大多數是機器批量生產的,少了幾分圓潤,難見刀功。渭北刺繡、澄城堯頭窯的陶罐更是難謀其面,缺乏品牌效應,民俗文化的載體功能名存實亡。加劇了渭南民俗文化的末落。
五、民俗文化強於概念化,弱於產業化
基於以上原因,加之地方政府樂於民俗文化的大帽子,好多民俗文化隻被概念化的拿來說說,真正把民俗文化產品當大產業去規劃宣傳,去發展的聊聊無幾。有的民間團體想通過商業途徑為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逃生式突圍,也因為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后續資金和管理跟不上而郁郁而終。民俗文化產業化能否救亡末路的民俗文化,值得大家思考!
在現代社會,民俗文化成為民族認同的載體、社會團結的紐帶,其和諧價值觀正日益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的核心價值。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的沖突而導致的矛盾和紛爭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安寧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實要求人們必須認真思考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和諧價值觀可以為當代多元文化的共存提供取之不盡的思想資源[4]。
民俗文化源於生活、扎根基層,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旺盛的生命力。做好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與宣傳,發現問題,彌補不足,對於充分展示地區厚重的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民俗文化遺失嚴重、民間保護意識不足的背景下,應加強和完善民俗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機制。
參考文獻:
[1] 陳勤建.中國民俗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陳皓.淺析公共文化政策如何引導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C].山東省群眾文化學會論文集,2008.
[3] 辛勤,對發展民俗旅游與傳承民俗文化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10(10).
[4] 呂承俊,中原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問題研究[D].中央黨校,2009.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