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入股21世紀傳媒,對紙媒行業來說是一件大事,對馬雲來說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小步。此舉給了報業以新的希望和巨大刺激:出路也許還有,互聯網基因也許真的可以拯救紙媒。有了草根出身的財團大老板撐腰,當年報人清高孤傲的貴族氣質雖然小受打擊,但被入股的21世紀傳媒們卻多了底氣和鈔票。底氣來源於被互聯網行業的顛覆性洗腦及大數據支持,鈔票則利於做更多需要去做的事情,例如強化新聞質量、挖掘優秀人才、打造全媒體平台、深化資源整合模式等等。
在巴西世界杯開幕一周前,馬雲剛剛斥資12億元,收購恆大足球隊50%的股權。而巴西世界杯開幕當天,馬雲牽頭,5億元入股南方報業旗下的21世紀傳媒,阿裡或將佔增資擴股后20%的股權。
中國內地報業在一片唱衰的喧囂中,似乎又發現了一縷曙光:互聯網大鱷、超級土豪都開始看中紙媒了,我們也許還不會“死”。
人們不會忘記,七八年前,紙媒被入股、被投資還是“禁區”和“高壓線”,民間資本注入媒體行業是萬萬不行的。不過,當時報業春風得意,壓根兒沒在意有無收購這回事。畢竟,當年的淘寶被認為是假貨集市,即使有人願意網上訂購,也要線下看貨再現場交錢。而報業,年廣告營收遞增10%-20%實屬正常,日子過得太好,以至於認為可以天荒地老。
即使放下身段,也許已經太晚
我國內地現有各類報紙1900余種,絕大多數是省市級日報、晚報、晨報、都市報、商報等。互聯網這場席卷全球的技術革命,首當其沖顛覆的就是這一類型的傳統媒體,尤其是披著晚報、晨報、導報、時報、快報、商報等外衣的都市類報紙。
當下,手機和電腦是人們獲得各類資訊、發布各類資訊最便捷的平台。報紙的最大資源——讀者和客戶,都不再把報紙當作必需品。廣告客戶花10萬元登一個整版廣告可能換不回一個訂購電話,而在視頻網站登廣告,1億次點擊率的收費也不過百萬。報社幾十個記者新聞寫得再精彩,也敵不過頭條新聞的搜索引擎。而為了傳統媒體的“轉型”,報紙至今依然孜孜不倦地免費向互聯網輸送精彩的新聞內容。
在日子過得很美好的時候,報紙若要吸引民間資本入股,被“有輿論宣傳風險”而遭禁止,在上市風潮最盛的那些年,報業集團也鮮有上市者。那幾年最先進、最開放的做法,無外乎南方報業通過合資合作等模式在昆明、長沙、北京等地辦幾份都市報,華商集團在全國多個城市創辦都市報等。
在情況越來越不樂觀的當下,“投資”、“入股”、“參股”似乎一夜之間成為報界最熱衷的話題。曾記得,杭州的19樓論壇正當紅火時,管理層參股分紅、年薪不受約束等激勵機制,引來了全國各路媒體同行的學習考察,但考察回家后,卻被告知不可行。而當集團年收入已無法增長的當下,各種激勵機制和引資政策就不得不登堂入室。只是,時移事易,當產品已不是市場的必需,放下“身段”是不是有點晚了?
無論如何,放下“身段”對報業來說都是一大進步。這說明紙媒從業者在當前的劣勢下,在努力思考出路。但這種“放下”互聯網行業從10多年前源起時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反之,報業集團迫於業績考核,要求投資當年即有收益,吸引投資要三審五審,一份合作協議動輒三五個月才能獲批,項目半年不見效益就立即下馬等等“衙門”做法,都是違背市場規律和企業精神的。如此的報業面對馬雲這樣的大佬,無疑是毫無抵抗力的。
被購之后做啥,紙媒明白嗎
財團大佬入股紙媒並不是新鮮事。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看中的是“老牌報業大佬”的品牌價值含金量。而國內幾家財經媒體——21世紀傳媒、財新傳媒、第一財經、經濟觀察報、華夏時報等均已獲得國內財團的投資。由此可以發現,馬雲馬化騰們,無一例外選擇了財經類紙媒——這也是業界公認未來仍可繼續美好存活的細分市場類媒體,而不是廣大的都市報們。
有了草根出身的財團大老板撐腰,當年報人清高孤傲的貴族氣質雖然小受打擊,但被收購的21世紀傳媒們卻多了一些底氣和鈔票。底氣來源於被互聯網行業的顛覆性洗腦及大數據支持,鈔票則利於做更多需要去做的事情,例如強化新聞質量、挖掘優秀人才、打造全媒體平台、深化資源整合模式等等。
2007年,《華夏時報》還是一份虧損六七千萬元、欠員工一年工資的小報。總編輯水皮上任后找到了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先后獲得7500萬元的投資。之后,《華夏時報》由都市報轉型為財經周報,2013年收入達到4億元,相當於國內其他三份主流財經紙媒的收入總和。
有時,紙媒吸納財團資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成功”。分析《華夏時報》的制勝秘訣,除了及時轉型為專業性財經紙媒外,更重要的是借助萬達集團的優勢,開拓了多條適合媒體運作的營收路徑。水皮把“利用好萬達集團的電商020平台,利用好萬達集團3000萬VIP客戶資源”這一理念,深深根植於員工腦中,萬達電影院線廣告運營、萬達商業廣場各類大型活動策劃執行等,都是《華夏時報》在運作。今年,他們還投資創辦了一個八卦理財電視節目、拍了一部電影,前者自然是媒體的智力優勢使然,后者則借助萬達在電影演藝界的影響力上位。錢固然重要,但資源更加重要,如何利用好資源則重要之極。
被入股后的紙媒有了充裕的資本,自然可以強身健體,但更重要的是可以比同類早一步抵達山巔——因為巨人的肩膀是堅實健壯的。
多年的榮耀和富裕曾經讓報人不可一世,即使是在傳統廣告收入下跌的今天,依然有一些報人認為自己什麼都能做,什麼都能做好。這一點,充分體現在各家報社紛紛開辟的各種新增長點項目上。憑心而論,當前不少主流都市報並不差錢,但如何把自家口袋裡的錢真正用於轉型升級,深諳此道者並不多。往往,那些用廣告換來的辛苦錢,都被用來去搶客戶的飯碗,鋪攤練攤,或者投錢在APP上辦一張同質化的“報紙”。
賣鑽石,賣珠寶,賣魚賣米賣雞蛋……報社電商賣起了各種東西,但商貿領域的運營規律又有幾個記者深知。線下物流倉儲退換貨客服,需要眾多有經驗的人手,紙媒真的能拼過眾多電商嗎?
惶恐之余的冷靜是必不可少的。紙媒們還得坐下來,認真想一想:我們有什麼“資本”值得財團投資?我們要怎樣的“資本”投入?我們在資本注入后能否做得更好?我們現在千萬不能做什麼?——這或許是收購風波帶給報業的一劑“苦口良藥”。
紙媒一大步,馬雲一著棋
阿裡和騰訊的較量這兩年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即將迎來上市的阿裡此番收購21世紀傳媒,其與騰訊抗衡的意圖非常明顯。騰訊早年入股財新傳媒,看中的是財新的業界影響力和政府資源優勢。而南方系在傳媒界的影響力有目共睹,入股南方旗下的21世紀傳媒,當可與騰訊一搏。此外,上市在即,擁有自己的強勢財經媒體平台更利於阿裡順利過關。
當然,也有業界人士認為,阿裡此番收購還有希望分得政府一杯?。政府一直在提倡文化強國戰略,對文化市場的扶持力度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介入文化傳媒業當可享受此番紅利。而海外上市后,阿裡恐怕難以得到政府扶持,當下入股是最好時機。
由此可以看出,阿裡入股21世紀傳媒對紙媒行業來說是一件大事,但對馬雲來說,只是一盤大棋中的一小步。當下紙媒還有多少價值?自然是有的。今年年初,阿裡巴巴的“碼上淘”項目欲進行全面推廣,“千軍萬碼”計劃要求淘寶的二維碼無處不在。“碼上淘”項目首批選擇了全國各地的主流都市報進行廣告宣傳,但很快就收場了。
6月初,精明的馬雲選擇了中國地鐵報聯盟,即全國14個擁有兩條以上地鐵線路中心城市的地鐵報。地鐵報受眾群為年輕上班族,發行模式完全免費,辦報思路活躍創新,“碼上淘”項目一經推出,即受到年輕上班族的熱捧。
阿裡完全是用數據分析在定位自己的作為,須知這14家地鐵報在報業大佬們面前都是“小弟”,任何一家的營收體量都不如當地最強勢的都市報,但地鐵報的免費派送屬性、讀者群和淘寶用戶高度一致屬性、地鐵渠道優勢屬性,都是其他都市報無法比擬的。14個城市的日均地鐵客流量總和超過2000萬,當第一輪數據讓阿裡頗感滿意之后,“碼上淘”項目跟14家地鐵報隨即簽訂了連發64個整版廣告的協議。毋庸置疑,全國14個中心城市的紙媒上,自然也有了阿裡的正面聲音和形象。
中國內地的互聯網大佬,正在大舉進軍各類實體經濟。今年5月下旬,騰訊斥資15.46億元深圳拿地開發商業地產﹔阿裡巴巴和京東分別在成都投資十多億元,興建自己的物流基地﹔搜索巨頭百度在上海、深圳、廣州、北京等地都有項目。此番互聯網大鱷的入股,對馬雲來說是一樁小事,卻給了報業以新的希望和巨大的刺激:出路也許還有,互聯網基因也許真的可以拯救紙媒。
他們春天來了,你在哪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大鱷入股紙媒這一現象,在國內並不具備普適意義: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大鱷,他們收購的都是即使在當今互聯網顛覆一切行業的情形下,依然可以存活的紙媒。這些紙媒各自具備自己獨特的基因,專業類、分眾類、渠道類,而並非當下最感揪心和苦惱的都市類。
都市報當年以全面服務市民、傳遞新聞“面面俱到”的特性受到都市人群的喜愛。這樣的特征是最快被互聯網顛覆的,而都市報的不精准不細分、新聞缺少極致特質和專業屬性,亦不利於其與互聯網抗衡。都市報謀求大鱷入股是不現實的,不如盤點一下自己的家底,好好謀求其他出路。
1.堅守紙媒責任,不求高富帥,但求做事業。南方報系總裁曹軻有一個重要觀點:紙媒首先是事業,其次才是生意。當下紙媒尤其是都市報,恐怕難求生意做得很大,但還是有能力堅守自己的事業和媒體使命。畢竟,紙媒的公信力還在,長期運作新聞報道的能力還在,社會責任感還在。
2.尋求政府支持,擔當主流宣傳。除了各地黨報具備天然優勢,報業集團所在地的政府支持力度亦可著力尋求。上海報業的同構整合,政府扶持即是一例。各地政府中心工作想要宣傳好、宣傳到位,傳統紙媒是最大可著力點。放下了賺錢養活自己的羈絆,此類紙媒亦可全心全意服務政府中心工作。
3.盤點資源優勢,實現多元轉型。業態環境雖然遭受破壞,但報業依然具備自己的政府資源優勢、客戶資源優勢、公信力優勢、品牌影響力優勢以及廣告運營優勢、創意策劃優勢,這些都是無形資產,可以謀求變現。南京的新力傳媒即是一例,其創辦的《潮流志》雜志主打16-30歲年輕人群,幾年前就開始打造針對同樣人群的時尚購物電商平台“YOHO!”,同步推廣時尚服飾與雜志的平台銷售,至今年銷售過億元,而雜志已經完全成為電商平台的配套產品。
4.同構整合,引資輸血。即使是巴菲特,也不會看中同一地區有好幾份同類報紙的紙媒環境。未來的報業發展大勢,決定了不會出現同一地區同時存在好幾份同類的市場化報紙,弱小的默默消亡,中間的被整合,隻會留下惟一一份強勢影響力的報紙,其辦報思路必須和互聯網保持錯位,如主打本地深度獨家新聞等。
5.垂直細分的小而美,未必不是報業的出路。中國報人向來企求“高大上”,而當全中國的報紙都在報道同一消息時,新聞已經不再是新聞。因此,做垂直細分“小而美”的紙媒,才是最符合互聯網邏輯的辦報思路。提倡環保和即時的今天和未來,紙質的東西終究會變成奢侈品,上升為高端享受之一。在雜志界頗受好評的《雲端》雜志即是一例,身為海航集團的飛機讀物,這份雜志甚至根本不入廣大紙媒人的法眼——不就是飛機上免費看看的廣告冊嗎?但精致的選題和文章,具備獨立和個性化價值觀的辦刊理念,很快讓它脫穎而出,大量的品牌廣告也讓其利潤豐厚。贏得了人心、贏得了效益、倡導了正確的價值觀,這難道不是報業的終極目標麼?
(作者:《東方衛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