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8期

全媒體時代“雲”編輯助廣電編輯系統轉型

朱 婕 王希華

2014年08月05日08:1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意在研究與探討雲計算對廣電全媒體信息整合與編輯中的創新特點,在對全媒體、雲計算以及雲服務基本概括的基礎上,通過雲傳播、數字媒介到雲媒介概念的步步深入,引入“雲”編輯概念。通過案例分析,並利用“5W”經典傳播理論構建出廣電“雲”編輯的基本模式。通過廣電行業編輯模式“雲轉型”構想,優化編輯系統運作效率,以面對數字時代變革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暢想“人人皆編輯”的未來圖景。

關鍵詞:全媒體﹔雲傳播﹔雲媒介﹔雲編輯

計算機與廣播電視技術在早期曾並無直接關聯。20世紀90年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深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與廣播電視技術逐漸融合,“多媒體”一詞橫空出世並於一夜之間普及。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間,幾乎每一次數字革命都會對傳媒事業的發展帶來跨越式突破。近年來,雲計算理論的提出將媒體帶入又一輪新的科技狂潮中,從“數字媒介”到“雲”媒介甚至具體到“雲”編輯工作,IT技術與廣電技術的共融促進了媒體編輯工作的轉型,其所創造的輝煌一次次震驚世界。

一、媒介入“雲端”

(一)雲計算與雲服務

早在1993年,互聯網剛剛興起之際,克林頓總統曾高瞻遠矚,提出舉世矚目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在他任期內為美國搭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光纖通信網絡。作為堅實的基礎與歷史性的起點,美國從此進入信息時代,並帶領全球掀起一股“信息高速公路”的熱潮。

十幾年后,在信息技術革命一直持續蔓延與發展的今天,雲計算的概念引入,並帶來信息產業的重新布局。如同天上形態各異的雲朵一樣,關於雲計算的具體定義可謂眾說紛紜,並無定論。目前廣為認同的一點是,雲計算是分布式處理、並行處理和網格計算的發展與升華。如今,雲計算已不僅僅局限於對計算機科學概念中,而被更多地擴展運用於教育、公共服務、醫療、營銷、旅游、出版等商業領域。

作為雲計算的技術應用層面,雲服務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迅速蔓延。從商業角度說,雲服務通過龐大的整合資源提供個性化產品以滿足市場豐富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借為公司提供資金、推廣、物流、客服等一整套服務,如同水和電的輸送一般,將自己的運營資源供外部按需使用。簡言之,雲服務以大批量,大規模,全方位覆蓋的方式為各行業提供服務。而想將雲計算理論與傳媒行業成功對接,雲服務模式的參考與應用不可或缺。借此傳統媒體的採、編、審、發業務閉環將推送至大眾互動裂變式傳播,整套傳播、經營的理念與規律都會發生顛覆式的變化[1]。

(二)全媒體背景下的“雲”媒體

“媒體融合”(或“媒介融合”)是當下頗具時代性的傳媒字眼,它指在科技進步的催動下,生成了新的傳輸平台,可以使不同媒體之間進行融合互動,在不同媒體之間,傳播方式和內容可以相互借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形成共同發展之勢[2]。

“全媒體”是“媒介融合”的必然產物。這一概念隨著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應用和普及,從以前的“跨媒體”“多媒體”逐步衍生而成。“全媒體”不僅僅是多媒體的一種傳播方式,而更多地意味著傳媒集團中呈現的多媒體狀態,利用全媒體模式,新聞信息的採編與發布可同時在所有集團內部媒體中進行一體化運作。

全媒體的應用與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擁有信息技術背景和媒介技術背景兩大技術力量支撐的數字媒介難免成為現代技術共融的楷模。作為能夠存儲、傳輸、接收數字內容的設備。數字媒介是時下最具流通性的文本形態,它一般以最簡單的0和1,即二進制數的形式記錄、處理、傳播、獲取信息,並按照不同的排列順序組合而來。它的發展繁榮解決了傳統媒體業務編輯系統陳舊滯后等問題,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弊端,如因數量繁雜而引起的數字媒介資源浪費,傳播阻塞,效率降低等。數字媒介的演變進程無疑隨著科技發展而走向一個新的質變,“雲”媒介由此產生。

從數字媒介的宏觀定義看,“雲”媒介仍屬於數字媒介的范疇。這一名詞在學術界屬較為嚴謹的專有名詞范疇,它強調傳播學層面的媒介屬性,而與雲“媒介”不同的是,雲“媒體”則成為較為大眾並普遍接受的概念。“雲”媒體是一種基於雲計算與互聯網技術,將大量信息進行分類、整合,使紙媒、移動媒體、廣電媒體與網絡新興媒體等傳統與新媒體形態融合成一個龐大的媒介資源聚集地。它不僅可做到內容的無限傳播、信息傳遞形式的多樣,同時注重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與共享權利,可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對信息進行細分。相對於“雲”媒介,“雲”媒體涉及了媒介屬性,但同時涵蓋了方式、制度等與媒介信息傳播相關的所有細則,更具綜合性與社會性,往往在社會實際應用層面被提及與推廣。

信息技術發展至今,媒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雲”媒介絕非以獨立的媒介形式存在,數字媒體包含“雲”媒介的內涵,兩者存在互融。區別於數字媒介,“雲”媒介需要依賴網絡這朵“雲”的資源聚集平台才得以正常運行。可以說,“雲”是數字媒介在雲計算出現后產生的全新的媒介融合趨勢與形態。雲“媒介”的引入將用戶的信息需求更加細分,雲的強大計算能力把信息進行分類歸納,因地制宜,為不同差異的信息需求者提供差異性的、針對個人定制的信息搜集、分類與組合。

二、“初出茅廬”的“雲”編輯

(一)“雲”編輯與普通編輯工作異同分析

隨著數字出版、雲出版的發展,以往的編輯系統與編輯業務流程已無法適應新的傳播環境需要,亟需改革與轉型。廣電媒體編輯系統的內部革新勢不可擋,“雲”編輯的出現可謂大勢所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比較“雲”編輯工作者與普通編輯工作者的業務范疇,主要有以下幾點異同。

1.共性分析

(1)工作行為:離不開編輯本身屬性。“雲”編輯行為與傳統出版領域的編輯行為具有相同的工作屬性。兩者都是由編輯人員按照一定編輯學既定的思想、規劃與原則對已獲取的資源和素材等進行組織和整理與加工的行為,工作流程同樣包括資源獲取、採訪撰寫、組織整理、渲染加工、作品審定等。

(2)工作內容:無論是傳統編輯,還是數字媒介中的“雲”編輯行為,在作業過程中所處理的編輯內容是相同的,皆是針對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資源而展開編輯加工。

(3)工作執行者:任何播出與出版領域的編輯,都須歸入編輯序列,具有編輯身份,共同組成編輯大家庭。所有雲編輯工作人員(包括普通編輯、制片人或編輯部主任等)首先必需達到基本編輯人員的專業水平,不可越界。

2.特性分析

(1)海量的數據儲存與處理能力

數字媒體內容與應用的結合,激發了媒介從業人員的想象與創造力,但同時加重了工作中的編輯量。“雲”編輯技術旨在實現內容與技術的對接,“雲”服務資源池成為了這個擁有超能量的數據處理與計算基地,提供各種應用支持。當我們用個人計算機進行編輯,后台運作的是成千上萬台高配置服務器在對你的編輯信息進行處理與整合。而當個人知識受限無法獨立完成編輯工作時,雲計算的高端數據處理能力可通過資源池龐大的數據搜索能力在第一時間找到合適的信息與參考文本。

(2)多樣化的執行終端與內容展現

雲計算技術通過網絡,把原本在個人計算機或獨立終端中的數據儲存與處理全部轉移至“雲”中資源集群中,大大降低了對本地軟硬件設備的配置要求。從理論上說,所有的內容和應用都可以放在“雲”上,用戶終端僅作為顯示界面,這極大激發了新媒體形式的各種想象[3]。互聯終端的形式與內容更為廣泛,手機、上網本、智能本、電子閱讀器、數字電視等設備均可通過網絡通信模塊實現高速數據交互從而被納,而傳輸內容包括文本、圖像乃至音頻、視頻的一切格式。

(3)強大的網絡協同作業隨時更新

強大的計算能力令“雲端”的服務器設備具有即時更新儲存數據,並記錄各個用戶與“雲”間的交流狀態的“魔力”。而這種狀態的記錄隻同各個端口已驗証用戶身份有關,與連接設備的屬性並無直接關聯。換言之,隻要用統一客戶端登陸雲服務器,無論此時用何種工具來操作(手機、平板電腦或PS機等),在該客戶端內的所有儲存數據皆能夠被立即調動出,包括保存的資源、編輯內容與作業完成進度等。

(二)“雲”編輯的定義與應用實例

相比雲計算技術與“雲”媒介的概念,“雲”編輯可謂“雲”大家庭中的新生代產物。繼“雲電視”、“雲新聞”、“雲出版”等多種由“雲”派生詞匯出現后,“雲”編輯作為媒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業務環節終於問世。“雲編輯”概念在傳媒界尚未發展成熟,並未有學者對此作出明確定義。經過查閱多方文獻后,筆者對“雲”編輯概念進行如下總結:“雲”編輯,是以網絡技術為依托,充分利用資源“雲”,按照既有的編輯思想與規劃,根據自身需要實施資源獲取、分類、組織、整理、編輯加工,並對產品進行動態更新與維護的全面編輯系統。

河南電視台和大洋公司建設的全台制播業務雲系統是值得一提的廣電“私有雲”系統案例。由於廣電業務在對雲系統的建立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節目生產制作環節作為整台的業務核心,對運算處理資源的要求與常見的IT技術問題差異相去甚遠。

經過反復探索與研究,大洋公司在雲編輯方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其建立的基於雲平台的節目編輯系統,通過雲技術可實現高效、便捷的編輯業務操作,具有諸多優勢,如節目編輯渲染運算資源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集群式后台處理、易於監控與升級維護、節能環保等。

三、廣電系統雲編輯模式的建立

(一)廣播電視媒體編輯系統現狀

盡管如今廣播電視業的採編播實務操作多以數字化管理方式開展,素材收集、編制與安排也介入網絡管理模式,但就目前廣電系統新媒體運作模式來看,仍存在不少缺陷。

1.海量資源儲存混亂,使用率低下

廣播電視行業所採用的媒介資源多以音頻視頻等大容量格式儲存,佔用系統空間相對巨大。而由於資源管理混亂,存儲無序等因素,媒體從業人員在真正需要調用歷史資源時往往找不到資料,或搜索效率低下,為接下來編輯工作的實施帶來不便。

2.業務操作流程復雜,影響工作效率

目前,廣電部門從業人員在對原始素材進行編輯時多用非線編軟件操作,無論對素材格式、硬件配置、軟件版本等都有較高要求。一旦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耽誤節目編排制作的整個工作流程,過程繁瑣低效,同時面對風險較高。

3.部門間素材交互渠道不暢,共享程度低

進入共享媒資儲存的素材往往是無償提供,故編導存於手上的資料因多種因素不願上交。如果要使用外部素材,完全靠關系憑感情,或者被漫天要價﹔反過來,外部索要素材時,也很少能直接方便獲取。這一系列問題並非技術原因,而是管理上出現的漏洞[4]。

(二)廣電“雲”編輯基本模式構架

根據廣電系統編輯工作特性,同時依據傳播學經典的“5W”模式,設計出以傳播者/被傳者、內容資源、編輯服務、信息平台為主體展開規劃的系統管理模式圖(如圖1所示)。

圖1 廣播電視系統“雲編輯”工作流程模式圖

隻要具備信息傳播功能的個體、群體、組織都可以通過任何傳播媒介(如報刊、電視、電腦、手機),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構建出一個開放、共享、平等、便捷的雲服務系統,在“雲端”完成內容傳播、信息生產、資源獲取、加工重組、審核提交直至再生產的全部編輯流程。

在廣電“編輯雲”工作系統中,傳播者和傳播對象無明確劃分,所有處於“雲”系統中的個人、群體、組織都同時具備傳播者和受傳者的雙重身份,參與編輯信息的原素材採集,但也許並不參與具體的編輯加工過程。同時,編輯信息資源也將最大限度的擴容,除了傳統的信息來源,更多普通人將參與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

在廣電系統數字媒體編輯過程中,引入“雲”的計算模式和架構,通過對已有設備和網絡結構進行升級與創新,從而拓展出一種內容資源提取便捷、數據更新管理優化、多格式視頻處理高效的系統模式。這種低投入、低成本而換來高質高產的作業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倡導了“低碳環保”的新理念。

同時,由於廣電雲編輯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仍需注意以下幾點:

信息的過濾。由於網絡環境的復雜,一些未經專業指導過得普通用戶“編輯者”上傳的信息或存在語言、內容中得紕漏,由於編輯軟件的非統一正規化而導致的傳輸文件攜帶病毒也有可能發生。故當單位內部編輯者在進行最終節目編制時需要對雲資源中冗雜的原始信息進行把關與再加工,將非合理與受污染的信息進行過濾。

由於版權等外在因素影響,最終播出的節目內容編輯方式應進行合理規范與限定,使播出的內容達到標准化。受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觀點影響,筆者認為,一定的規范也應該是傳播內容的一部分。

對於廣電系統的“雲”編輯,雲服務器中得資源集成即是開放的,同時受播出規范的制約信息的篩選也具有一定的限制,因開放與權限並存的特征影響,可以考慮建立混合雲的形式,通過“私有雲”和“公有雲”同時協調工作。將對資源信息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大眾娛樂類資源放入開發且全面的“公有雲”范疇,而對安全性、保密性要求甚高的政要新聞類信息放入“私有雲”系統內進行管制與協調。

四、結 語

在IT領域,關於雲計算技術的研究在不斷發展與提升。而將雲計算嫁接在傳播學中時,我們不僅僅將它看作是一種計算方式,更多的是一種創新的信息傳播理念。我們所研究的是如何將雲計算的技術優勢合理應用到現代傳播系統的方式方法,這要求在現代信息技術浪潮中翻滾攀爬的新傳媒人時刻具有“雲”意識,將“雲端”的應用植入工作的每個環節,進行頭腦風暴。如此一來,隻要具備一定的“雲”編輯技能,相信“人人皆是編輯”的未來圖景將不再遙遠,而在那時,怎樣進行周密的部署與規劃,人性且理智的用好“雲”這把雙刃劍,最終將成為是否促進媒體機構良性運轉的關鍵。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宋迪,雲服務促媒體迎接移動互聯新機遇[J].中國傳媒科技,2012(3).

[2] 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唐佳希,3G雲時代的媒介展現、內容處理與信息獲取[J].中國編輯,2010(4).

[4] 樂媛,雲技術在電視媒體中的運用構想[J].媒體時代,2012(6).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