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媒體融合發展發令槍已響 媒體與用戶要"深度融合"

徐 蕾

2014年08月22日07: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媒體融合發展 發令槍響了!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總書記對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一時間,國內的媒體學界和業界歡欣雀躍,媒體人士爭相轉發這絕對的利好消息,資本市場的傳媒板塊也表現搶眼。

8月20日,海外網特別邀請了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蓁蓁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殷強到演播室,一起解讀相關信息。

公信力是社會的期待和需求

如此高規格會議研究中國傳媒行業的發展,並不多見,有輿論甚至以“實屬罕見”形容。

“國內的媒體這麼多年一直在等待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機。這次,國內媒體真的迎來一次難得的機遇。”殷強說。

“用‘罕見’來形容,或許是大家覺得媒體的話題不是很值得上升到如此高層面去討論。”葉蓁蓁表示,其實,媒體已經滲透到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有必要高層面討論。“十八大提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建設格局,媒體可謂貫穿這‘五位一體’。”

在中央深改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新型主流媒體”、“新型媒體集團”、“現代傳播體系”三個關鍵詞引起各方關注。

“新型主流媒體,更強調的是媒體的單體﹔新型媒體集團,更強調的是一個集團軍、集群的概念,比如像人民日報旗下有26個子報刊,子報刊下又還有很多報刊、網絡等,整體上是一個集團的形態﹔多個媒體集團就會組成一個完整的現代傳播體系。”葉蓁蓁表示,“它們之間是一個遞進的關系。”

新型媒體集團強調“公信力”,葉蓁蓁認為這是社會的期待和需求。

“我們處在變革的年代,各種信息的洪流洶涌澎湃,過去這些年我們感覺到互聯網強大,它的強大是把來自草根的、基層的各種原來不容易被聽到的聲音匯集起來,形成輿論的洪流。這個洪流在互聯網進入中國20年中,解構了中國社會很多東西,尤其是解構了權威,包括一些政府公權力部門,包括學術界的一些專家,包括部分傳統的主流媒體的地位。”葉蓁蓁表示,解構之后,凸顯出互聯網本身的弱項,就是缺乏理性,重視喧嘩。“整個社會似乎找不到一個明亮的燈塔。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大家期待一種新的指引,就是習總書記定義的新型主流媒體。”

“更進一步說,如果把中國放在世界舞台來看,這次指導意見的出台,可能會影響中國媒體或者中國輿論界在世界媒體版圖中的地位。”葉蓁蓁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在世界輿論當中我們聲音非常微弱,這與我們本身媒體集團不具有強大的實力,不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有關系。全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媒體集團或者主流媒體,也是這個指導意見的主要指向和目標。”

人民日報新媒體探索可圈可點

在融合發展、媒體轉型領域的探索,幾乎全世界的媒體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目前,是否有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

“人民日報在新媒體領域的布局和創新可圈可點。”葉蓁蓁告訴記者,“17年前,人民日報創辦人民網,兩年前人民網上市,這也是目前中央媒體中唯一一家上市的新聞網站。到8月19日,人民網的市值達到230億。”

葉蓁蓁介紹說,兩年前,人民日報開設了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賬號。截至8月20日上午11時,它的粉絲數量在新浪、騰訊和人民微博三個平台中的總量是4800多萬。其中,在新浪網上的粉絲量是中國媒體開設微博帳號中的第一名,活躍度也是第一名。

“人民日報這些年做增量有目共睹,但是內部的融合程度不夠,所以現在中央提出要融合發展,實際上要從量變走向質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如果做得成功,在全球范圍對媒體界都有示范意義。”葉蓁蓁介紹說,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人民日報社要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成立的一家人民日報控股的技術型公司。“人民日報作為一個大型的傳統媒體,在技術方面存在短板。成立媒體技術公司,是想補上這個短版,並且希望能夠為人民日報下一步融合發展提供技術的支撐和技術的驅動。”

殷強表示,新媒體出現以后,很大程度上刺激並促使國內相當一部分優質的傳統媒體努力探索發展方向,並釋放出來更強大的力量。“從媒介的基本運作,到媒介人才隊伍的培養和管理方面,各國都在探索融合發展。這次習總書記對媒體融合發展目標的提出,很快會影響到新聞教育界。未來在新聞人才培養方面,如何讓學生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有更多的關注和積累,是學校必須完成的課題。這其實也是為中國新型媒體集團儲備人才。”

媒體與用戶要“深度融合”

習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如何做到“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需要五個方面的努力。”葉蓁蓁介紹說,首先是對於整個媒體集團的流程再造﹔第二是組織結構的調整﹔第三是媒體和受眾、用戶關系的重塑﹔第四是利用技術和資本的驅動力量﹔第五是採編和經營、服務的重整。 “最終考察媒體融合程度的關鍵性指標,是媒體與用戶的融合程度。如果能夠達到用戶和媒體間的深度融合,媒體融合就成功了。”葉蓁蓁說。

殷強表示,未來在技術研發和社會資本運用方面還要下功夫,不僅要符合新聞規律,也要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

變革的發令槍已經響起來,2014年8月18日這一天,將以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起點寫入歷史。

“指導意見對國內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劃時代的文件和劃時代的政策,對於真正有改革創新意識的媒體和媒體人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他們轉型的努力,融合的努力,改革創新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葉蓁蓁說,“在新的機遇面前,我想對媒體同行說,永遠記住你的用戶,敬畏你的用戶,感恩你的用戶,不要停止你自己改革創新的努力,永遠要往前走。”

“媒體融合發展本身是一個艱巨又很偉大的工程,需要所有媒體人的共同努力,同時需要全社會受眾給媒體關愛和支持。”殷強說。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