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網絡環境下的傳統媒體與網絡語言

朱愛清

2014年08月26日11:39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網絡環境下,語言文字的應用具有鮮明的特征,這使得部分鮮活的網絡語言不僅在網絡世界裡廣為流傳,甚至超越了網絡世界,對人們在現實世界裡的語言使用影響甚大,對規范語言使用的領軍者——傳統媒體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在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從最初的不以為然,到后來的取長補短,再到現在的規范使用,也在不斷調整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

【關鍵詞】網絡環境﹔語言文字的應用﹔特征﹔影響﹔傳統媒體﹔網絡語言﹔態度

所謂“媒體”,亦稱“媒介”,意為“兩者之間”,追根溯源,則是從拉丁語的“Medium”一詞音譯而來。媒體是人們用以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載體、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人們按照傳播渠道與載體的區別,結合新聞媒體不同的發展階段,將傳統媒體劃分為三大類:傳統報紙、雜志依托紙張,通過文字傳播,其為第一媒體﹔廣播依托電波,通過聲音傳播,其為第二媒體﹔在聲音傳播的基礎上,電視依托圖像,聲像並存,其為第三媒體。1998年5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充分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Internet)。自此,以網絡為媒介的“第四媒體”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並隨著計算機產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而迅速發展壯大。然而,與傳統的三大媒體截然不同的是網絡媒體使用的語言有其獨特的風格,因而人們習慣於將四大媒體劃分為兩大陣營: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

一、網絡媒體語言特征

網絡媒體使用的語言被稱為“網絡語言”,“是指與網絡有關和在互聯網上流通的語言,是網民為了適應網上交際需要而創造和使用的語言”[1]。網絡語言有著極其鮮明的特征:簡約、新穎,這是網絡語言廣為流傳的根本原因﹔但與此同時,網絡語言也有粗俗的一面。這一矛盾性特征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早在2001年,於根元就在《網絡語言概說》一書中概述了網絡語言的總體特征:外語詞語多、術語多﹔符號與語言交叉使用﹔語句的零融化、直觀化﹔幽默、風趣[2]。同一時期,彭育波認為網絡語言具有以下四個特征:創造性、形象化、簡潔性和欠規范[3]。之后,隨著網絡的進一步普及,網絡語言也呈現出更為鮮明的生長特征:2005年,李莉指出網絡語言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4]﹔2008年,王獻福指出了網絡語言的粗俗性[5]。至此,人們對網絡語言的整體特征有了相對全面的認識。具體說來,在不同於現實社會交際環境的網絡環境下,語言文字的應用也相應地呈現出其鮮明的特征:

1.簡約。在網絡世界裡,網民交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快捷,雖然交際雙方不是面對面的溝通,但是很多交際場合依然具有即時性,交際一方要迅速對另一方做出回應,否則交際就有可能終止。因此,為了追求速度,縮略語、數字諧音表達、漢語拼音縮寫以及文字錄入時顯示的第一個詞就成了網民的首選。例如:BF——“boyfriend”﹔MM——美眉,妹妹。

2.新奇。網絡應用之初,使用者主要是高學歷人群。隨著電腦的普及,網絡成為人們溝通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網絡交際的特征決定了網民必須受過一定教育,年齡層次也越來越低,這樣的人群更喜歡標新立異,張揚自我,因此,他們往往煞費苦心,不斷創造和使用新奇的語言,以期“語不驚人死不休”,從而引起大家的關注。於是,給力、神馬、大蝦、美眉、高富帥、矮窮矬、白富美、高大上、萌等詞語不僅在網絡環境的交際中隨處可見,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廣泛應用,其內涵外延無須多加解釋,人人明了[6]。

與此同時,一些大家所熟知的詞語被賦予了新意,甚至被反其意而用之。例如:偶像(嘔吐的對象)、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經病兒童)、賢惠(閑在家裡什麼都不會)等都成了攻擊對手或者自我解嘲的說辭﹔而土豪、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等原本貶義色彩的詞匯倒是成了備受推崇的稱號﹔還有一些詞,如“女漢子”等則褒貶不一。

3.多元化。網絡世界包羅萬象,信息量大得驚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語言選擇也就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除了各種文字游戲之外,數字、符號、圖片等表達手段的使用使交流的內容和情感更為形象,也更加豐富多彩。例如,1314(一生一世)、7456(氣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5646(無聊死了)等數字化表達成為更為委婉的情感表達,使用起來也非常便捷﹔而新穎好玩的符號和圖片在大家的交流中更是實現了文字所無法企及的表達效果,QQ、微信、飛信等常用的自定義表情總是讓人忍俊不禁。

4.欠規范。一方面,在網絡環境中,由於其交際模式酷似面對面的交流,因此口語詞匯大量出現﹔另一方面,鬆散的語法邏輯關系、隨意的表達、倒裝、省略等句式結構也造成了語言表達失於規范,為了達到“語驚四座”的交際效果,網民往往會濫用常規的構詞手法創造並不符合語言規范的新詞,也會充分利用獨特的格式創造出很多新鮮的表達。

“……的節奏!”“且……且珍惜”“……門”“……哪去了”“誰動了我的……”等都是大家所熟知並在網絡世界交流中經常套用的格式創造語。“頂啊,樓主好勇氣”(省略“有”)、“郁悶啊,我現在”(倒裝)、“今天晚上誰去聽音樂會同去的說”(特殊句式)等欠規范的表達形式在網絡交際中也是隨處可見。

5.粗俗化。網絡交際中,人們生活在一個自由、開放的虛擬世界裡,於是,有些人追求“幽默”,有些人素質欠缺,結果都是更為“鋒芒畢露”“唯我獨尊”“肆無忌憚”的語言表達,語言垃圾也就鋪天蓋地而來,TMD、NND等粗俗的網絡語言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傳統媒體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

網絡語言盡管很流行,但它產生之初也只是流行於網絡世界,並沒有蔓延到現實世界,也沒有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然而,短短20多年,網絡語言對語言顛覆性的改變是廣大語言使用者,包括傳統媒體始料未及的。在這一過程中,傳統媒體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不以為然。網絡語言產生之初,並沒有引起傳統媒體過多的關注,作為規范語言使用的領軍者,傳統媒體自身的優越性使得它並沒有感受到網絡語言會對傳統媒體造成太大的沖擊和影響﹔再加上網絡語言“欠規范”和“粗俗化”的特征,傳統媒體更是對其嚴加防范和抵制,並杜絕使用。

第二階段:取長補短。然而,網絡流行語的存在和流行畢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它們一方面豐富了現有的語言表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現代社會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流行語其實是大眾宣泄情緒的一種途徑, 它們“以網絡為載體,以事件為核心,是廣大網民情感、態度、意見、觀點的表達、傳播和互動”[7],同時具有很大的后續影響力。在這種背景下,完全忽視網絡語言無疑等同於“因噎廢食”。再者,追求新奇也是人們的本性,作為大眾傳播交流的一種工具,傳統媒體在參與讀者或觀眾市場的競爭中,不可避免地要考慮讀者或觀眾群體的獵奇本性,那麼完全擯棄新奇的網絡語言更是不可能了。順應這一潮流,各種傳統媒體迅速作出反應,進行相應的調整,不僅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形式——相繼開設網絡論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而且在各自的節目中對網絡語言體現出更為寬容的態度,在新聞報道中接納了部分新詞新語,取網絡媒體之長補己之短,從而謀求自身更好的發展。

第三階段:規范使用。網絡語言的兩面性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於網絡流行語在內容和形式上還包含著大量糟粕,傳統媒體對網絡語言的寬容和借用並不是、也不可能是無限度的,除了需要通過網友自身有效的過濾和甄別之外,傳統媒體也是審慎把關、謹慎使用,防止傳播低級趣味、拿無聊當有趣。2005年9月10日,廣電總局頒布《關於批轉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自律公約〉的通知》,其中第十一條明確要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以及各省、自治區、直 轄市廣播影視局(廳)的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等應“不斷加強語文修養,用詞造句要遵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語序合理,修辭恰當,不濫用方言詞語、文言詞語、簡稱略語或生造詞語”。2014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再次發出通知,要求廣播電視節目規范使用通用語言文字,在推廣普及普通話方面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員主持人“用詞造句要遵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避免濫用生造詞語和不規范網絡用語﹔要規范使用外國語言文字,不在普通話中夾雜不必要的外文”。

至此,傳統媒體對待網絡語言的態度趨於客觀、成熟。

三、網絡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新發展

作為語言的一種變體,網絡語言也是應運而生,因其輕鬆活潑、方便快捷、生動有趣而備受青睞,從而逐步走出網絡世界,先是在青少年人群中不斷流傳、普及,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群體,最終對傳統媒體造成不小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傳統媒體的新發展。正所謂危險與機遇並存,與其說網絡語言“污染”了傳統媒體,倒不如說網絡語言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給傳統媒體語言增添了一抹不同的色彩。

1.網絡環境下,傳統媒體更為親民,更為“接地氣”。網絡語言產生之初,傳統媒體之所以對其不以為然,一方面是因為當時電腦、網絡還不夠普及,網絡語言還沒有造成太大的社會影響,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在於傳統媒體自身的優越感:獨有的社會影響力使得傳統媒體不自覺地“高高在上”。伴隨著網絡語言的流行、網絡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傳統媒體自然也感受到了威脅,開始謀求自身的新發展。1999年5月9日《人民日報》率先開設了“強國論壇”,取網絡媒體“交互式交流”之長補己之短。隨后,不少主流媒體也都相繼在網上開設了論壇。傳統媒體每每報道重大事件之時,都會在論壇上引起較大的反響,網民讀者在論壇上就各種熱點、敏感問題各抒己見、深入探討,這一舉動不僅加強了讀者與媒體的互動,吸引了讀者,也激發了不少真知灼見,傳統媒體經常將這些真知灼見加工整理,然后發表出來。在這一背景下,雖然經過了編輯的刪減、整合,但網民的發言仍然不可避免地帶有網絡語言特有的色彩,因而網絡語言開始在傳統媒體中顯露痕跡,以往總是中規中矩的傳統媒體語言也開始變得更為親民。

2013年8月20日,《新聞聯播》在其結尾推廣其官方微博,引起觀眾一片驚呼,認為“高大上”的《新聞聯播》節目越來越“接地氣”。2014年1月1日的《新聞聯播》又在其結尾有了新的突破,播音員康輝在節目最后輕鬆地總結道:“朋友們都說2013就是愛你一生,2014是愛你一世,那就讓《新聞聯播》和您一起傳承一生一世的愛和正能量吧!”眾所周知,央視《新聞聯播》是全國乃至全球收視人群最多的新聞類節目,它的一舉一動都具有“風向標”的意義,《新聞聯播》對網絡語言的恰當借用無疑表明了其面對廣大觀眾的低姿態,同時也標志著廣大傳統媒體都更“接地氣”。

2.網絡環境下,傳統媒體語言更為生動活潑。網絡盛行之前,傳統媒體是人們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當時的傳統媒體政治性更強,語言和版面都更中規中矩。網絡環境下,傳統媒體開始呈現新的特點:2004年,《中國青年報》開始連載網絡語言和卡通圖像的愛情故事《偶與MM》,圖文並茂,生動有趣,既活躍了版面,又迎合了青年讀者的閱讀興趣,吸引了不少眼球。這也標志著網絡語言開始在以青年讀者為對象的報紙雜志中嶄露頭角。2010年1月10日,網絡熱詞“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江蘇給力“文化強省”》,被認為是“網絡熱詞的一小步,卻是中國語文的一大步”[7]。隨后,《合肥日報》在2011年11月14日第三版使用了《中國體育舞蹈很“給力”》﹔《南京晨報》2011年11月12日第一版使用了《江蘇公推公選給力“陽光權力”》。“給力”一詞進入《人民日報》及其他報刊,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卻証明 網絡環境下傳統媒體語言新的生長特征——生動、活潑。

四、結 語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伴隨著社會熱點新聞、熱點話題的每日涌現以及多樣性的網絡交流,網絡語言的日新月異是不可否認的現實,而網絡語言進入傳統媒體,無疑會拓寬傳統媒體在語言選擇上的自由度,以其自身獨特的方式“感染”傳統媒體。縱觀人類語言文化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一成不變的語言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是不會長久存在的。在綿長的語言發展史上,漢語言一直都在不斷的吐故納新中發展、成長:舊詞匯、舊的表達方式不斷被淘汰,新詞匯、新的表達方式不斷被吸收。如今,網絡語言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接受著歷史的考驗,不斷推陳出新,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網絡語言的使用必然會催生更多的新詞新語,豐富漢語言詞匯,進一步增強漢語言的表達能力,為漢語言的發展補充新鮮血液,並推動漢語言的變革與發展,那麼傳統媒體照顧讀者求新求異的閱讀心理,吸納部分網絡詞匯成為新詞也是順理成章的事[8]。

另一方面,網絡語言沖擊傳統媒體必然帶來一定的危機。網絡語言中錯誤諧音詞、不規范表達方式的泛濫不僅影響了正常的語言使用,而且會對青少年的語文學習造成一定的干擾﹔粗俗的網絡語言肆意流傳降低了語言的格調品位,也污染了人們的交際環境﹔過於標新立異的網絡語言(例如“火星文”)又影響了交際雙方的有效溝通。總之,凡事須有度,網絡語言使用不當,或者任其泛濫勢必會給傳統民族語言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傳統媒體有必要對網絡語言的發展加以把握、規范和引導。唯有如此,網絡語言和傳統媒體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和諧發展。

(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網絡環境下的語言文字應用問題及對策研究》最終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項目編號:2012BYY010)

參考文獻:

[1]湯玫英.網絡語言新探[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0.

[2]於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78-88.

[3]彭育波.論網絡語言的幾個特點[J].修辭學習,2001(4).

[4]李莉.網絡詞語的性質及特點[J].語文研究,2005(1).

[5]王獻福.論網絡語言的構成、特點及規范[J].前沿,2008(7).

[6]豆紅麗.網絡環境下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綜述[J].許昌學院學報,2012(3).

[7]安志偉.網絡語言的多角度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136.

[8]吳子慧.網絡語言對報刊語言的影響[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6).

(作者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