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深度報道呼喚記者專業素養

李瑞峰

2014年08月26日11:42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隨著信息化社會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傳統紙媒在報道速度及閱讀便捷性上明顯處於劣勢。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新媒體相比較,紙質媒體也要看到自己的長項:在眾多報道手段中,深度報道就以其能夠揭露新聞本質及報道的廣度與深度等特性佔據著絕對優勢。紙媒專業記者對新聞事件的縱深挖掘,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對新聞事件的深度閱讀欲。因此,深度報道越來越被紙質媒體推崇,不僅成為其與新媒體競爭的主要利器,也已成為紙媒發展的大勢所趨。

深度報道“是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報道方式”﹝1﹞。可以看出,“深度”重在追蹤和探索,貴在實質和意義。記者要出色地完成深度報道“追蹤”和“探索”的任務,圓滿實現深度報道揭示“實質”和“意義”的要求,就必須具備過人的專業素養,這是“隨手拍新聞”的公民記者所不具備的,也是消息報道無法體現的。但一段時間以來,眾多報紙被連篇累牘的會議報道和家長裡短的豆腐塊消息充斥,記者的專業素養幾近被淡忘。面對深度報道的興起,作為紙媒人,我們不僅要認真審視自家報社有幾名記者能夠寫出優秀的深度報道,更應該思索紙媒專業記者究竟該從哪些方面去培養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從而為讀者奉獻更多能夠深刻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報道。這是時代的要求,更是紙媒面對嚴酷競爭提振士氣、成功突圍的生存之道。

一、打牢扎實的理論功底

思想的深度決定了報道的深度。要有深刻的思想,必須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面對錯綜紛繁的社會現象,新聞記者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指導自己的新聞實踐,並在新聞實踐中努力做到舉一反三,准確觀察社會動態,預測走勢,未雨綢繆,駕馭局面。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功底,記者就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面對眼花繚亂的各種誘惑,做到“鐵肩擔道義”,寫出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

從事深度報道的記者尤其需要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深度報道之所以受到讀者歡迎,往往在於其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對新聞事件本質的揭露以及對人物心靈的挖掘。其獨特的視角、全新的形式、深刻的內涵,以及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特性,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讀者對新聞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了解欲望。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具備對宏觀全局的掌控力和對社會生活的洞察力。隻有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在新聞實踐中才能高瞻遠矚、見微知著,准確把握事件的新聞價值,才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寫出反映全局、反映規律、反映事物發展趨勢,並能打動人心,具有震撼力的深度報道作品。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何平前些年採寫的通訊《在大海中永生——鄧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記》,著力描寫了鄧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報道有激情、有意境、有深度,極富哲理色彩,震撼了億萬讀者的心。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很難寫出這樣的新聞精品。從何平的成長道路,我們可以看出提高理論素養對年輕記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反觀我們現在的新聞記者隊伍,普遍存在浮躁心態,輕視理論學習,或者說對理論學習淺嘗輒止,滿足於一知半解。反映在新聞實踐中,則是作風浮漂,滿足於跑會議、抄簡報,或者在通訊員來稿上涂涂抹抹,寫出的新聞作品自然脫離生活、流於膚淺,更談不上震撼力。要打牢扎實的理論功底,需要記者靜下心來,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從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學習,也要從黨的文件會議精神中學習,還要從社會實踐中學習。要克服浮躁心態,牢固樹立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有了深厚的理論功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就一定能夠在深度報道中把握好主旋律,寫出富有時代精神的深度報道。

二、夯實過硬的採寫技能

過硬的新聞採訪和寫作能力是記者的基本功,也是深度報道記者應該具備的看家本領。

要深入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真相,不能僅僅滿足於把新聞事件如實報道出來。就採訪技巧來講,也不能局限於一般報道中的常規採訪模式。在深度報道的採訪過程中,記者要靠腿去跑、靠眼去看、靠耳去聽、靠嘴去問。既可以正面採訪,也可以側面迂回﹔既可以當面交流,也可以電話採訪。要勤於跑、善觀察、會傾聽、巧提問。旁敲側擊,刨根問底,不一而足。此外,資料的准備、座談的組織以及隱性採訪、體驗式採訪等多種方式都要能夠靈活運用。面對採訪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阻力,記者要有純熟的應對技巧。總之,如何能追蹤到真相,挖掘出真相,實在是對記者日常採訪技能的考驗。

深度報道的寫作,應該算是最能考驗記者寫作功底的了。在深度報道的評判中,有一條不成文的標准,就是看能否講好一個故事。一篇新聞報道的深度挖掘,不僅需要有對事件本身的梳理和深挖,更要有對新聞當事人心靈的探究,故事中的“跌宕起伏”則更能彰顯深度報道的獨特魅力。因此,一篇立體的、故事性強的深度報道,在眾多同質化、平面化的報道中絕對可以脫穎而出。長期以來,紙質媒體的新聞多以消息和通訊為主,消息大多呈現為豆腐塊的就事說事,通訊則缺乏深度,靠“文筆”為生的記者寫作能力卻成了短板。深度報道中所體現的敘事性、邏輯性,要求記者必須在報道的故事性和行文上下足功夫。2012年4月,北京一女子在街上掉入一個塌陷的深坑,不治去世。對此,不少媒體按一般社會新聞進行了報道,而《新京報》獨樹一幟,以《突來的塌陷——沸騰的斷點——記錄墜入熱力管道女子楊二敬生命最后的198個小時》,報道通過對她的親人、鄰居的深入採訪,還原這個普通女子的平凡生活往事。因為那樣一個慘烈的句號,這樣簡單的平凡愈加珍貴。這個普通人的故事,使這一社會新聞增加了厚度,也加大了對事故問責的力度。讀完,讓人有哀痛、有惋惜、有憤怒、有無奈,這就是深度報道的魅力所在。

三、練就敏銳的“火眼金睛”

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對記者的發現力概括為六個方面,即“善於發現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善於發現或者澄清社會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善於發現或者提煉出有助於解決當前各種困難和社會矛盾的新鮮經驗﹔善於發現和捕捉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觀念上的新變化﹔善於發現和表現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善於發現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苗頭、新動向,准確地預測和描繪事物發展趨勢”﹝2﹞。

如同尋寶者在深山荒野中找到一塊發光的石頭,如果能夠加以深度挖掘,便能找到整座金礦。記者的發現力,就是發現新聞金礦的“火眼金睛”。在分分秒秒爆炸式增長的海量同質化信息中,記者要用“火眼金睛”來及時發現值得深挖的新聞點,或是將普通的常態新聞做出新意和深意,策劃出不同的深度報道,這樣的能力,就是每一位從事深度報道的記者都應該具有的專業素養之一。

“近年來,隨著新聞媒體的不斷增加和擴容,加之受到地域性的相對限制,新聞同質化的問題比較嚴重,新聞資源的共享性隨之提高。在這種態勢下,哪家媒體能從有限的共享資源中挖掘出更有價值的‘獨享’新聞,它就會更具競爭力。這也是新聞策劃的魅力所在。”﹝3﹞這裡我們所說的選擇和策劃,與普通的記者新聞敏感有所不同。選題的重大性和新聞的挖掘角度決定了新聞的價值,決定了深度報道的影響力。記者在常規報道中發現、挖掘、策劃出好的深度報道選題,並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就需要記者用心去觀察。在採訪中觀察到某些細節,其客觀性遠勝新聞當事人所說的話,而且反映在報道中更具說服力。記者要有能力分析出一個問題的多個方面,對復雜的問題或事物做出自己的獨到分析,要能觀察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挖掘出新聞背后的新聞。

2007年廣州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少年殺母事件,對此,多數媒體報道都是局限於事件本身,而《南方人物周刊》的報道《少年殺母事件》卻獨樹一幟,對少年殺母的原因以及新聞背后的新聞進行深度挖掘。記者歷時4個月調查少年家庭的生存狀態與思維模式,並通過細節呈現出底層生活中令人難以忍受的殘酷、痛苦和內心的荒漠,從而對這一新聞背后的新聞做了最真實的還原,很有震撼力,堪稱深度報道的佳作。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