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9期

手機媒體與大學生人際交往實証研究

王亞芹

2014年09月03日15:0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目前,集通訊功能和移動互聯網於一體的智能手機,以其便攜性、及時性、互動性強等特點與大學生群體追求時尚,崇尚創新的需求不謀而合。手機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大學生群體在人際交往時如何運用手機媒體,手機媒體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產生了哪些影響,都是值得重視並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充分發揮手機媒體的積極作用,同時針對消極影響提出對策,力求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獻計獻策是本文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手機媒體﹔大學生群體﹔人際交往

近些年,電子產品競爭白熱化,移動設備迎來了降價風暴,尤其以智能機的表現最為顯著。性價比較高的千元智能機迎合了普通消費者尤其是大學生的消費預期,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較高的普及率。智能手機依托於移動互聯網的低廉資費和新型即時通信工具軟件,滿足了大學生的社交需求,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流,並影響著他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1月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2%,在整體網民中佔比最大。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提升至81.0%,手機繼續保持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大學生是所有青少年網民中的突出貢獻群體[1]。

本文通過在網絡和現實生活中發放調查問卷,在大學生群體中展開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36份,並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的手機使用進行分析。

一、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積極影響

手機體積較小,重量輕,便於隨身攜帶,還具有可移動性,資費的低廉性,多媒體性等特點,這為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產生積極影響奠定了基礎。

1.消除了時空維度的限制,有利於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一方面,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許多都還和自己以往的舊友、同學保持緊密聯系。然而由於學習任務、時間、金錢所限,不可能經常奔波去看望在祖國各地的同學,而此時,手機的出現就滿足了他們的交往需求。通話、發短信,甚至通過網絡登錄社交軟件,即使相隔萬裡,也能在第一時間與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受。時空限制的消除為大學生原有交際圈的維護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另一方面,鑒於大學生的特殊年齡階段和心理發育特征,他們對於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夠充分,因此,人際交往不可避免的容易陷入困境,交往雙方陷入尷尬中。對於正處於人際交往困境的雙方,以手機為媒介的間接交往在此時可謂是化解近距離人際交往困境的最佳選擇。不僅符合中國人內斂的性格特征,還使得雙方的自尊得到了維護,從而無形中避免了尷尬,化解了矛盾。

2.交往時效性強,提高人際交往效率。對於年輕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愛好廣泛,精力充沛,追求多種多樣的人生體驗,多數人會選擇加入自己感興趣的組織,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而對於這群年輕人來說,追求人際交往的時效性可以為他們爭取到更多寶貴的時間,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或許手機通話這種點對點的傳播在這方面稍微遜色,但是點對多的傳播方式如短信群發,手機QQ群,微信群等等的出現恰好使得人際交往的高效率得到保証,不僅使得信息的大范圍快速傳播變成現實,還使得信息的有效到達和回饋成為可能。

3.使交際范圍擴大,交往內容多樣化。手機媒體承載著人們在熟人社會之間的交往,另外一方面,它也為新的社會關系的開辟奠定了基礎。QQ,微博,網絡擺脫了傳統的PC機而擴展延伸到手機上,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交流的需要,因而受到熱捧。現如今,專門針對手機用戶的社交軟件如陌陌、微信等層出不窮。而隨著這些軟件的不斷更新,功能更加齊全,用戶不僅可以通過手機社交軟件和好友保持聯系,而且“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也支持著他們的交際范圍逐漸擴大到陌生人領域。根據調查結果顯示,32.14%的被調查大學生表示有網友,並與網友保持聯系。

二、手機媒體對於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至極的,由於滿足了人們的某種需要而被發明、生產、使用,這個過程中,它既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同時多多少少也會給人們帶來不便,作為新生事物的手機也是如此。

1.大范圍偽親密性增強,人情淡漠現象浮現。手機介入人際交往之后,交往主體間見面的時間變少了,交心的機會也隨之減少。節假日,走親訪友的少了,群發短信的多了,便捷的操作取代了繁瑣的會面,也阻斷了情感的交流。而移動互聯網的橫空出世,更是加劇了這種交際怪現象。手機QQ在線的人數增多,但多數是隻挂著不聊天,對朋友視而不見,有事才發送消息。此外,手機QQ的虛擬性也催生了“網友”這一交往對象,而“跟陌生人說真話,和認識的人說假話”成為多數人的心聲。在手機QQ和微信中,“點贊”實際上也是助長人情淡漠的因素之一。瀏覽好友的消息,不管朋友發的是好是壞,一味的點贊。有的甚至出現了“秒贊”,即狀態發出的第一時間就點贊,這種單向的“點贊”行為,抹殺了正常的溝通和交流,長此以往,會造成交往的麻木,是一種偽親密性的體現。手機加劇了大學生的交往負擔,人情味銳減。

2.形成手機依賴,容易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正如異化理論所指出的“把自己的素質或力量轉化成跟自己對立、支配自己的東西”[2]。某一種事物或者工具為滿足人的需要而被人類發明出來,並根據人們進一步的需要而進行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然而,當人過度依賴發明出的東西,受其所控制,而使得自己本身的能力退化,此時,異化就產生了。

手機媒體同樣如此,享受到了手機所帶來的方便、便捷后,有的人幾乎一天24小時和手機捆綁在了一起,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上廁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機相伴,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更是常見。有上述行為的同學被命名為“校園低頭族”,這個龐大的群體的出現也引起了媒體、校園、家長等的多方重視。

大學生的手機開關機情況,每天的手機使用時間,現實人際交往和使用手機進行人際交往的對比情況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其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調查問卷數據資料顯示,在被問及“您的手機開關機狀況”時,有75%的同學表示手機24小時開機,23.21%的同學白天開機晚上關機,沒有同學選擇“上課關機下課開機”。在被問及“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時,高達42.86%的被調查者表示平均每天使用5小時以上,這個對於大學生來說,除去每天的上課、吃飯、睡覺等必要的時間,幾乎其余時間都花費在手機上。在“您每天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VS用手機交流的時間”這一問題中,“用手機交流的時間多”以46.43%的比例較“面對面交流的時間多”的33.93%多出了將近13個百分點。而在“你會選擇用短信聯絡,或打手機解決問題,即使兩人相距不遠,見面容易?”這個問題中, 選擇“會,經常”的人佔據了一半的比例。根據上述四個問題所得到的數據統計分析可知,多數大學生已經對手機形成了依賴,被手機所控制。

3.虛擬現實結合,主體性迷失,自我認同遭遇危機。手機媒體營造的虛擬空間中,陌生人之間的交往不會暴露個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雙方都認為自己處於一種相對安全的交往氛圍中,因此,此時的人際交往中,雙方可能有意識的表現出與現實生活中不同,有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性格或者交往方式。例如,現實生活中一個非常內向?腆,敏感,不願意與身邊的同學做過多交流的大學生,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的保護下,反而表現的開朗,活潑,熱情,健談,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自己在現實空間中的交往缺陷,容易造成主體性迷失,自我認同遭遇危機。

4.迷戀虛擬空間,人際交往能力退化。目前,大學生沉浸在手機所營造的虛擬空間中,沉迷於手機的便捷與多媒體功能,主動的人際交往減少,他們缺乏對自我的正確認識,沒有耐心去傾聽、理解身邊的人,因此人際交往能力漸漸弱化,有的甚至出現輕微的“社交恐懼”。更嚴重的是對人臉表情的識別能力下降。而人臉情緒識別是一種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能力,人們對其敏感則對人臉表情識別的能力得到改善和進步,長久的忽略或不重視則導致識別不善,最終影響人際關系[3]。

三、加強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確引導

在高校中,手機網絡滲透到對大學生人際交往過程中,其中產生的積極和消極方面的影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4]。不僅如此,大學生作為新生代,他們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因此,對其行為的指導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關注。

1.學校、家庭、社會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應該讓大學生意識到通過手機媒體進行人際交往只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手段,對人際交往起著補充作用。這種工具性的交往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但是最終不能代替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手機媒體上,不僅耽誤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同時還會造成大學生對於移動設備的過分信任和依賴,容易造成大學生的自我封閉,不利於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

2.社會、學校方面加大對於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20世紀5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就已經意識到要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青少年課堂教育的重要性。美國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制定了不同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比如“評估和管理個人的媒介接觸行為”“能意識到媒介對人類生活的可能影響”。這給予我們一定借鑒。

首先,政府有關教育主管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對教育目標和課程標准進行規定,組織編寫教材,促進媒介素養教育在大學的開展。其次,學校也應該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政策規定。及時配備相關媒介素養課程師資,並對其新媒體使用行為進行指導。當然,媒體也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可充分調動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大力推廣宣傳這方面的知識,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更深入有效地了解傳媒環境,用思辨的態度對他們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進行正確認識,思考媒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3.大學生應加強自我監管,樹立良好行為模式。對於大學生自身來說,他們應對大學生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自身能力有一個合理的評價,並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自我教育和管理,建立合理的行為模式,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注重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技巧,人際交往以真誠為前提,相互理解與幫助,同樣也會找到無話不談,相互理解的好朋友。

參考文獻:

[1] CNNIC.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4-01-16.

[2] 鄧治凡等.漢語同韻大詞典[Z].武漢:崇文書局,2010.

[3] 王薇.手機成癮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D].浙江師范大學,2012.

[4] 佟西原.手機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