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9期

實施黨報創新 推進媒體融合

——徐州報業傳媒集團黨報傳播力調研報告

2014年09月22日13:35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徐州報業傳媒集團的前身是1948年12月10日在淮海戰役隆隆炮聲中誕生的《新徐日報》,后更名為《徐州日報》。2008年12月10日,經江蘇省新聞出版局和中共徐州市委批准,在徐州日報社的基礎上組建徐州報業傳媒集團。集團現擁有5報2刊2網1館和若干經濟實體,在崗員工650人。6年來,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大力實施黨報創新工程,著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取得明顯成效。從一個相對落后的地方報社,發展成為位列中國地市報前列的報業傳媒集團。近年來先后被授予中國報業經營管理獎、中國地市報報業經營十強、江蘇省文明單位標兵、首屆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等榮譽稱號。2013年,集團實現經營總收入4.5億元。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績,主要做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堅持黨報創新,是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必然途徑

首先,確立“黨報姓黨,黨報是報”的觀念,創新辦報理念。長期以來,由於人們的慣性思維和求穩心態,認為黨報改革風險大、成本高,黨報不能改、不好改、不敢改,致使問題越積越多,改革越發困難,陷入惡性循環。徐州報業傳媒集團領導班子認為,黨報有固定的職能,沒有固定的形態。黨報姓黨,黨報是報。辦好黨報,必須遵循宣傳規律、新聞規律和市場規律這三個規律,力爭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三個效益,實現領導滿意、讀者滿意和市場滿意這三個滿意。為此,集團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提高黨報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大膽實施黨報創新工程。

其次,打破常規,實行封面導讀,實現黨報版面形態創新。2008年10月28日,全新改版后的《徐州日報》,以“黨報的心、都市報的身”徹底顛覆了傳統黨報的固有形態。擴版“瘦”身,借鑒都市報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強化版式和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實行封面導讀,熱點問題、鮮活事件、重要評論、精美圖片、各種圖表構成了一版導讀的總體框架。一改過去會議報道佔位、領導活動頭條、呆板圖片主打的舊模式、老面孔。讓領導關注、群眾關心、讀者青睞、市場看好的新聞在一版登台亮相唱主角,讓黨報面貌煥然一新。

第三,重心下移,關注民生,實現黨報報道內容創新。集團確立了“貼近鑄就主流”的辦報理念,強化時政新聞的解讀、經濟新聞的實用、社會新聞的多彩、輿論監督的權威、時事評論的新銳,以親和的面孔貼近讀者,以更富成效的輿論引導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在圍繞中心工作做好政務新聞的同時,重心下移,注重民生報道,把黨和政府關注、廣大百姓關心的結合點、共鳴點、興奮點,作為新聞報道的切入點和主要新聞價值取向,體現信息的權威性和內容的厚重感。同時,設立時評板塊,充分發揮黨報政論的優勢,重構主流話語體系,在深度上開掘,在高度上攀升,在廣度上拓展,掌握話語權,搶佔制高點,堅守權威性,不斷提升競爭力。新聞評論不再是居高臨下的高調論述,不再是不容置疑的生硬說教。內容創新讓黨報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第四,資源整合,媒體融合,實現黨報話語平台創新。面對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集團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以關鍵項目為抓手,以突破瓶頸為重點,堅持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按照建設“一報一網”傳播格局的要求,加快報網機構、人員、平台、渠道等資源的融合步伐,抓住各報特定群體,強化“用戶、需求、產品”導向,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在推進過程中,明確一個目標——通過資源戰略重組,堅持用戶導向,研發全媒體產品組合,進一步提升平台價值,提升媒體集群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構建移動互聯時代的競爭新優勢。定位兩項職能——全媒體資訊供應商,電子政(商)務服務商。推進三項工程——打造產品矩陣,再造業務流程,嘗試項目管理。建設四大平台——報紙平台,網絡平台,移動互聯傳播平台(微博群、微信群、智能客戶端APP),電子閱報屏。受眾既是報紙內容的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既是傳播者,又是參與者﹔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同時,集團積極配合、主動服務“新聞發布、網絡發言、政務微博、‘一把手’零障礙網絡服務廳”四位一體的“徐州發布”新機制,科學調配報紙、網絡、手機等全媒體資源,為“徐州發布”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強保障,增強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為擴大黨報的國際影響力,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實施“走出去”戰略,與世界著名報業集團——國際日報報業集團合作出版《國際日報•魅力徐州》特刊。每周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宣傳徐州的建設成就和新人新事,首開地市級黨報在國際性大報傳播聲音的先河。目前已出刊300多期,隨《國際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在美國、印尼捆綁式同步發行。2013年3月,集團與巴西《米納斯工商日報》建立友好交流合作關系。在充分展示徐州新形象的同時,也在國際傳媒舞台上爭得了一席之地,黨報的海外傳播力、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

“黨報創新”取得了六大顯著效應:實行封面導讀,突出視覺效果,版面“美”起來了﹔倡導以人為本,把握受眾心理,報道“親”起來了﹔持續開展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報道“活”起來了﹔堅持評論當先,設立時評板塊,聲音“響”起來了﹔推進媒體融合,創新話語平台,紙媒“動”起來了﹔加強報紙經營,強化市場營銷,報紙“強”起來了。《徐州日報》這份有著66年歷史的黨報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堅持體制機制改革,是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有力保障

徐報集團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革,努力破解體制機制瓶頸,推進資源整合,提高管理運營水平,激發主流媒體的內生動力。主要體現為:“一轉變”、“兩分離”、“三改革”。

“一轉變”:組建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實行集團化運營,提高集約化管理水平,降低運行成本,實現由報辦報社向集團辦報的轉變。

“兩分離”:積極推進體制改革,實施轉企改制,成立徐州報業傳媒有限公司統管集團對外經營,編採與經營“兩分離”。建立現代媒體運行機制,完善集團預算管理體制,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不斷提升集團管理運營水平。

“三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實行全員聘用制,實現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建立以績效考核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基本實現人員同工同酬、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激發了內生動力。

堅持組織和參與公益活動,是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集團在服務社會、關注民生、開展道德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通過策劃舉辦影響大、意義深、效果好的社會公益活動,陶冶和提升廣大群眾的道德情操,彰顯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連續11年開展愛心助學活動,讓1700多名寒門學子圓夢大學。集團愛心助學團隊入圍中國好人獎,榮登江蘇好人榜﹔連續10年舉辦讀者節,增強與讀者的感情,提高服務水平。“十大孝星”評選,在彭城大地掀起尊老敬老、共建和諧的熱潮﹔“微笑大使”評選,為窗口單位樹立為民服務的標杆﹔設立“彭城好人獎”,開展愛心點對點活動,倡導社會文明、鄰裡互助、家庭和諧﹔城市名片評選,激發市民愛鄉之情﹔十大歷史文化名人評選,為培養徐州文化精神鼓勁助力﹔舉辦“中國(徐州)收藏藝術品展交會”,助推淮海經濟區“文化中心”建設﹔成立“徐州公益聯盟”,整合徐州公益資源,推動公益事業發展﹔與央視聯手舉辦“溫暖中國——尋找身邊的好人”徐州地區選拔活動,展示徐州人文精神。通過這些公益活動,彰顯主流媒體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不斷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堅持發展壯大報業經濟,是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物質基礎

一是做強傳統主業。創新廣告運營模式,大力拓展廣告線下服務,探索廣告產業發展之路,延伸產業鏈,帶動相關行業廣告增量和產業發展﹔通過拍賣、協調,取得市區近800個公交站台和125個報亭的經營權,增強集團可持續發展后勁。充分利用電子閱報屏、大型LED顯示屏等戶外載體,實現廣告經營新突破﹔結合市場需求,組建房產網,深度拓展房地產廣告市場。旅游業務實現網上運營,培育報業旅游廣告增長點。加強廣告業務與新媒體融合,尋求新的發展路徑,形成全新傳媒廣告集群。集團投資2億元、佔地40畝、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的報業傳媒大廈於2013年7月1日投入使用﹔現代數字印刷出版基地第一期投資4000萬元,引進德國高寶公司“高速輪轉半商報型產品印刷生產線”已投入生產運營,第二期將通過與國內印刷龍頭企業合作,進軍高端印刷和包裝業,發展數字數碼印刷,打造淮海經濟區出版印刷高地。

二是延伸文化產業鏈。集團與中國礦業大學、上海文新集團合作組建“淮海傳媒研究院”,為淮海經濟區媒體提供業務培訓、學術交流和智力支撐。作為藝術品展示交流交易基地的徐州藝術館已運營5年,實行“媒體運營、政府補貼、社會參與、文化共享”的運作模式,顯現出較強生命力,得到中央和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漢韻佳人——中國漢文化旅游形象大使”評選活動全力打造“舞動漢風”文化品牌。舉辦“央視尋寶——走進徐州”大型活動,展示徐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城市魅力﹔舉辦CBA籃球聯賽、中國•徐州首屆國際動漫藝術節、國際旅游小姐徐州冠軍總決賽等活動,拓寬了對外交流渠道,開辟了徐州在文化領域與國際合作交流的新裡程。

三是發展多元產業。集團堅持“報業為本,多元發展”的原則,致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參股淮海農村商業銀行、華泰証券直投基金,試水健身行業,涉足立體車庫項目,拓展多元化發展路徑。代理酒類營銷和圖書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審慎推進房地產項目建設,與外地品牌公司合作進入房屋代銷領域。徐州新聞國際旅行社抓住榮膺省文明旅行社的機遇,拓展經營思路,提高經營水平,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

實施員工能力再造,是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打造報業文化,凝聚發展動力。總結提煉具有徐報特色的團隊精神,形成“忠誠、敬業、創新、愛心”的報業理念,在廣泛征集的基礎上譜寫的《徐州報業之歌》是徐報精神的結晶。集團制定《好員工標准》、《好中層標准》、《好領導標准》,不斷提高員工的學習力、執行力和創造力﹔引進和培養一批現代報業傳媒高端人才和領軍人物,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以發展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有效開展“進名企、進名縣(區)、進名校、進名報”活動,在實踐中培養人才,在實干中鍛煉人才,在實績中感召人才。

二是強化員工培訓,實施能力再造。集團定期開辦“名家講堂”,邀請知名報人、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進一步拓展員工的視野﹔每年選派優秀骨干員工參加中報聯等機構舉辦的培訓班,並及時召開座談會、匯報會,讓員工暢談學習體會,介紹外地經驗,變少數人學為多數人學,放大員工培訓效應。將“中國新聞獎”、“江蘇省新聞獎”的評獎標准、獲獎范文整理成冊,利用“網上論壇”組織採編人員學習討論,提高員工學習的針對性。近3年來,集團有3篇作品獲江蘇省新聞獎,1人獲省“戈公振”新聞獎, 3人獲市拔尖人才稱號,2人獲市優秀專家稱號。

三是深化“走轉改”活動,實施精品工程。在“走轉改”活動中,充分結合媒體實際,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動載體,在增強針對性上下功夫,在輿論引導、新聞傳播和服務社會“三個能力”的培育上求實效。集團將報社挂鉤扶貧點、街道社區挂職點、“三解三促”聯系點作為實踐基地,報社員工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基層“接地氣”、“抓活魚”,推動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並由此產生了一批精品力作。江蘇省委宣傳部報刊閱評組文章,稱贊集團“走轉改”報道,推介集團“走轉改”經驗。

集團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礎上,制定了“12345”發展戰略。即緊緊圍繞一個目標——建設現代文化傳媒集團﹔牢牢把握兩個重心——當好新聞宣傳主力軍,爭做文化產業領頭羊﹔突出發展三大產業——繼續做強傳媒產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穩步推進多元產業﹔積極實施四大戰略——數字化戰略,多元化戰略,集約化戰略,動態優化戰略﹔重點抓好五項工程——媒體影響力提升工程,黨報數字化發布工程,關鍵項目建設工程,員工能力再造工程,發展成果共享工程。力爭經過4年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徐州日報》創刊70周年時,將集團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區域影響力、市場競爭力和綜合經濟實力的跨媒體、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現代文化傳媒集團。

文/中國報業協會調研組(執筆:徐鵬)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