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稻谷堆成山 賣與不賣好著急》系列報道簡介
這是一個發生在2013年秋收時節的故事。四川省宜賓興文縣種糧大戶盧建文的3000余畝水稻豐收了,但不想,等待著他的卻是堆積如山的稻谷要折價出售、以及儲存難和烘干難等一系列問題。9月10日,盧建文向《四川日報》打來求助電話﹔兩天后,他所反映的問題在《四川日報》頭版頭條《豐收稻谷堆成山 賣與不賣好著急》一文中,被詳盡呈現。
作為國內糧食生產大省,盧建文的“賣糧難”是否是個案?報道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引發出一場對現行收購制度的持續追問。記者先吃透“上頭”——向省糧食局、省農業廳了解全省糧食的市場行情﹔再摸清“下頭”——在全省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自選擇了幾個種糧大戶了解情況﹔繼而了解“前頭”——10多年來,四川省啟動糧食最低保護價的背景和原因﹔最后了解“后頭”——就目前現狀而言,下一步最低保護價收購適時啟動的可能性有多大。
從最基層到田間地頭,到致信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以及中儲糧總公司,18天的持續追問,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及時行動:在四川,縣鄉各個部門迅速行動,從解決種糧大戶最迫切的問題著手﹔這組報道還被擺到省政府決策會的會桌上,省領導親自開會研究解決之道﹔在北京,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糧食局積極回應,並最終推促當年的中晚?稻托市收購提前啟動。
回顧整組13篇報道報道,體現了如下價值:
報道新聞性強,在第一時間及時反映了新的歷史環境下的沖突——單家獨戶的小農生產逐漸過渡到種糧專業大戶,糧食收割的規模與進度都與往夕不可同日而語,而糧食收購部門開倉放款卻按部就班,由此形成各方都值得重視的新的“賣糧難”問題。
報道建設性強,以客觀報道的方式兼聽各方面意見,堅持了輿論監督的平衡報道原則。以化解難題促進發展為根本取向,既直接推動政府部門及時調整收儲政策,還促進了政府部門舉一反三加快相關行政管理的改進,這對促進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報道可讀性強,記者採訪接地氣,行文注意用農民的話、講農民的事、解農民的困。語言真摯朴素,行文流暢自然。篇目層層追問、步步推進,讀來引人入勝。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