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媒體迅速發展,電台主持人隊伍逐漸擴大,但素質卻是良莠不齊:有的普通話不標准、音色不美,港台腔、大舌頭、咬舌尖當家常便飯。有的沒常識,歷數世界上有多少女總統時,將德國總理默克爾數在裡面﹔世界杯剛決出八強,就說巴西某地是德國和法國進行冠亞軍決賽的地方。還有一些“大嘴巴”,對著話筒“張嘴就來”、百無禁忌,世界杯期間有聽眾問白天上班、夜間看球太累怎麼辦,主持人引用某名人的回答“吸毒啊,吸毒可保持精力不減”﹔就在郭美美賭球被抓的前一天,某主持人還煞有介事地向聽眾介紹自己賭球的經驗:“我嘛,每天隻看比賽開頭,睡醒了再看一下結果,知道自己是不是又輸了,嘻嘻……”令筆者特別氣憤的是今年5月7日早上某城市電台兩名主持人評述一則新聞:江蘇某地一男子因替別人擔保債務當了“冤大頭”又遭遇婚變,一時灰心從橋上跳河自殺,但自殺未遂被河水凍得發抖呼救。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不幸的事,男女主持人就著這件事說開了,男的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干嘛尋死啊?”女的說:“嫌水涼喊救命,多丟人哪。”男的於是正色“批評”女的:“你這樣說可不對……應該說,嫌水涼你為什麼不去跳樓啊……嘻嘻嘻。”
每當聽到主持人這樣“張嘴就來”地亂說,心裡特別不是滋味。回想過去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每位播音員都是“聲音美人”,普通話不標准,出現錯別字、病句都是不可想象的,對社會現象的評述都是給予正面引導。如今的廣播為什麼容許這樣的亂說在電波中暢行?
一、廣播主持人亂說現象頻出的原因
(一)媒體方面
1.盲目跟隨國際流行,大搞“脫口秀”。近兩年來,電台流行起“脫口秀”:先是播音員變成主持人,“播”變成“說”﹔后又流行主持人男女搭配,“說”“評”結合、夾敘夾議﹔漸漸地,說說笑笑、打打鬧鬧蔓延開來,一些新聞節目也被注入了搞笑成分。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素質高且課外功夫下得足的主持人還能拿捏好分寸﹔而一些綜合素質不高的主持人“張嘴就來”,什麼都敢說。
2.盲目信奉市場理論,過度商業化。商業化引發浮躁,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令一些媒體將責任與擔當拋在一邊,內容隻要能夠吸引聽眾就行。為迎合某些聽眾心理,主動向低俗化方向發展,“洒狗血”、搞氣氛,甚至以丑為美。
3.頻率、節目過多,用人標准下降。電台多,節目多,導致主持人隊伍擴大。各類新聞、交通、音樂、時政、經濟、教育、文化、工業、農業、生活、情感節目數不勝數,但主持人並沒有嚴格的標准。用人標准的下降導致主持人隊伍多而雜,一些素質不高的人也混入其中。
4.監管缺失,導致主持人話語權失當。“脫口秀”給主持人留下了太多的發揮空間,即使在進演播室之前實施過審稿制度,但由於某些電台監管機制的不到位與懲處機制的不完善,還是任憑主持人自由發揮。
(二)主持人方面
1.角色意識淡薄。對職業身份沒有正確的定位,在工作中缺乏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
2.平台意識薄弱。由於長期面對看不見的聽眾,搭檔又是生活中的熟人,主持人有時會把媒體平台當成私下場合隨意交流,容易產生油嘴滑舌和“倒垃圾”現象。
3.職業操守缺失。一味講究收聽率,放棄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放棄了對聽眾的正面輿論引導,刻意迎合聽眾的口味,娛樂無底線,往庸俗化和低級趣味靠攏。
4.業務修煉不足。專業素養不夠,學習能力不足,造成無知者無畏,什麼話都敢說,錯了也不自知。
(三)社會環境方面
1.信息泛濫,觀點混亂。信息化時代,各類思潮泥沙俱下,未經篩選的信息鋪天蓋地,各種觀點相互碰撞,媒體立場受到沖擊,價值觀迷失,意識形態多元導致傳統道德失范、是非標准模糊。
2.快餐文化盛行,娛樂心態至上。時代迅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一切仿佛轉瞬即逝,追求輕鬆、及時行樂漸成消費主流,隨意調侃的娛樂心態盛行。
二、如何杜絕廣播主持人亂說現象
(一)增強主持人社會責任感
主持人在節目中告知什麼、反對什麼、提倡什麼,一言一行都要考慮社會責任。有些錯誤是不認真造成的口誤,有些則是誤導或教唆。主持人應增強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自覺追求崇高,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對此,主管部門應加強管理,強化把關環節,制定播前審查和播后追責制度。
(二)加強主持人隊伍建設
提高主持人隊伍准入門檻,加強審查、考評以及實踐檢驗的過程。杜絕那種普通話講得還行、臉又看得過去、隨機還能扯兩句笑話便來主持節目的現象。
(三)加強主持人素質修養
一是角色修養。主持人明確自己的職業身份,在節目中的言語是要影響人、引導人、教育人、提醒人的,應對自己的每一句話負責。
二是思想修養。主持人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能夠對各種社會現象給予正確的引導。
三是業務修養。修煉內功,做到既有專業精神,又有專業能力﹔既是專家——懂行、有自己的觀點、不說外行話,又是雜家——基礎知識豐厚、有多方面知識的積累,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報刊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