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敬意地利用讀者和出版商共享的數據,是這些機構能夠與吸引主流消費者注意力的在線新聞管理、匯聚和過濾平台(如新聞聚合類公司Prismatic和社會化雜志如Flipboard,甚至包括Facebook和Twitter)競爭的唯一方法。在Parse.ly公司,我們相信成功的關鍵是整個機構內使用的數據前后一致,這樣從事銷售、生產和分析的人像編輯團隊一樣使用同樣的受眾數據。這使得人們就如何為實際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達成共識,從內容特征(話題、長度、出版時間等)到本地新聞到商家資助等皆如此。
分析軟件應該指導有意義的新聞報道
我認為技術不應該排擠掉出版商和記者的角色。相反,它應該通過幫助促成以讀者為中心的視野而發揮指導作用。之前從來沒有這樣的時期,一方面,讀者要求建立與信息提供者的更直接關系﹔另一方面,出版商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以這樣的關系為讀者提供產品。
最終來說,隻有在編輯團隊做出正確的決策時,分析平台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把當今可用的受眾觀點當作行業的幫助而不是障礙。新聞出版業的數據使用正在快速變成人人皆知的常識——“傳統智慧”,這部分歸功於被泄露出來的《紐約時報》創新報告的盛行。編輯團隊感受到的沮喪是受眾數據也可能被濫用,如將其與讀者的關系變得瑣碎化或游戲化。這種擔憂很有道理,正如任何編輯指南裡都要求的那樣,它需要進行公開的、激烈的思想辯論。某些出版商濫用數據並不意味著該數據不重要,尤其是當它被用來服務於讀者利益時。
我和那些有此感受的記者想強調的是,有些媒體技術公司匯聚其工作成果以便獲得短期經濟利益,但服務的對象常常是遠離新聞採寫編輯第一線的制作原創性報道的辛勤工作者。
在網絡時代,與古登堡印刷術相當的現代產物並不是內容管理系統。為新一代數字出版商提供騰飛翅膀的技術不是印刷能力而是理解能力,尤其是理解受眾的能力,即了解他們多樣化的閱讀興趣和可觀察到的閱讀習慣。他們能輕易分享的受眾數據中還有其他什麼發現呢?出版商如何鼓勵對其產品更加深入的數字參與?
究竟是現場把握這種理解還是經過一段時間后才認識到,這將決定出版商是生存還是毀滅。
(本文原文為《Using Analytics to write stories that actually matter》,譯自http://ajr.org/2014/11/12/analytics-matter-using-smartly/。作者安德魯·蒙塔倫蒂為大數據分析公司Parse.ly聯合創始人及首席技術官。譯者吳萬偉為武漢科技大學外語學院教授)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