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12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2014年中國電視榜

劉宏  李韻哲  詹婕

2015年01月21日11:11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最傳統的提問報道:《家風是什麼?》

從2012年《你幸福嗎?》,到2013年《愛國讓你想到什麼?》,再到2014年《家風是什麼?》,這種海採式提問報道幾乎每年都能在央視節目中引起一定的反響,拋出的問題好像變成了國問。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家庭節日,央視在這個時候探討家風,體現了主流媒體對傳統文化的關注。

此外,記者在節目中的追問明顯增多。通常,在這種大面積提問的節目中,追問往往會有窄化的可能,不一定能夠增加深度,反而可能影響提問的公允性。

同時,採訪對象也開始出現名人。《家風是什麼?》中,除了城市街心公園、大學校園、年貨市場、小吃街等代表性場合的採訪對象,還出現了很多名人的身影,如梅葆玖、柳傳志、王蒙、賀龍的女兒賀曉明和任弼時的女兒任遠征等。這種採訪對象的改變有可能改變此類採訪的初衷,因為這種街採報道一開始就具有明確的草根性,增加了名人採訪環節以后,看上去會影響到這種紀實採訪的真實性。一般來說,名人接受採訪的機會是比較多的,他們常常有所准備,不慌不忙,從容應對,容易讓節目失去偶然性。公平地說,採訪也是一種社會資源,特別是上電視的新聞採訪,所以,在草根類型的報道中看到一些名人,總是令人感覺有點奇怪,如同報道廣告化。

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新聞採訪水平下降了嗎?至少從電視採訪的角度看,如今很少能夠看到一個精彩的新聞採訪節目,央視的《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節目似乎都已經邊緣化了。我們的新聞採訪節目有主持人化的趨勢,主持人越來越會說話,而記者採訪越來越少。過去我們比較擔心的是主持人不會採訪,現在看他們說新聞成為常態。於是,剩下的採訪亮點好像就是街採了。也許我們可以把央視的這種街採視為電視版的讀者來信,隻不過比較起來,更能看出電視的娛樂性大於報紙,或者說畫面比文字更追求趣味性。還可以發現,電視評論體系是缺乏層次的,草根意見一直是個空缺。這可能也說明在電視上發表看法要比在報紙上表達意見難。

最趕時髦的報道:央視大數據新聞

如果說2013年是“大數據元年”,那2014就是“大數據新聞元年”。央視在春節前夕推出了“據說春運”系列報道,隨后“據說春節”、“據說兩會”、“大數據看出行”等一系列報道,都讓人看到了央視積極探索電視媒體大數據新聞的努力。雖然央視目前對於大數據新聞的呈現只是簡單的引用和分析,但這也是一個好開端。

如何運用技術來提升數據可視化效果?如何讓枯燥的數據依托有溫度的故事?新聞從業者如何向數據提供商提出專業的數據需求?如何在大數據的思維模式下保持對於新聞價值的專業判斷?如何加強大數據新聞的深度,而不是僅僅將數據提供商的資料加工成表格、動態圖和主持人的解說詞?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最危險的報道:央視記者走進“上帝之城”

2014年最令人大開眼界的報道非央視《東方時空》的《走進“上帝之城”》莫屬。記者劉驍騫在真槍實彈面前的淡定讓我們看見了一個真實的巴西。

海外調查性報道的操作難度比國內大,對於記者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在《走進“上帝之城”》報道中,協助採訪的聯絡人都是記者在巴西過去幾年採制毒品槍支等調查報道中積累的。報道中,記者與毒販溝通很順利,也緣於記者在前期資料收集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貧民窟中的“黑話”。

可以看到,央視這幾年在報道形式上更加強調駐外記者在現場的作用,記者出鏡和體驗式報道的比重也日益增加。《走進“上帝之城”》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最力不從心的報道:馬航客機失聯

2014年最牽動人心的突發性災難莫過於馬航客機失聯事件,而央視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掌聲與噓聲齊飛,進步與不足並存。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雖然發生在國外,但機上154名中國同胞的安危牽動著國人的心,使其迅速成為當時公眾最關注的話題。中國媒體盡管花了大量時間和人力做直播報道,然而,受眾依然感覺真相扑朔迷離。

央視此次表現隻能說盡力了,表現出專業與創新上的不足,大體上遵循了國際報道的傳統,做連線,請專家,轉播馬方消息等,報道更多集中於搜救進展、家屬情況,缺乏西方媒體深度挖掘關鍵信息上的實力。而且,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相比,在話語權上本就不公平。

看上去央視在直播方面一直在進步,主持人的能力普遍提高,已經不那麼依賴某個知名主持人了。不過,這也許是問題所在,在這種重大新聞直播裡,相對固定主持人有利於觀眾的識別,也有助於推出名主持人。當然不是說把一個人累壞了。

據說在馬航客機失聯以后,法國有關方面對失聯的法國乘客家屬有一個忠告,就是不要看新聞。這當然是出於保護家屬心理的考慮。但是,這也反映了新聞報道在此時的尷尬,一方面,很多人想知道危機的結果﹔另一方面,過度報道往往會對家屬心理產生某種損害。新聞的生產和消費產生了矛盾。

在這次馬航客機失聯報道中,媒體的問題到底有多大?中國媒體此次被指責最多的是大量引用西方媒體的信息,這對媒體來說,確實丟面子。但是,倘若往大了想,對觀眾而言又有多大影響呢?讀者更關注的是新聞的真實性和透明化,至於是誰先報道的,並沒有那麼重要。媒體比拼的最大戰場恐怕還是在國內。

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的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是過程拉得很長。通常,新聞都是離結果最近,展示事件的結果。雖然現在新聞界也喜歡展示新聞的過程,比如電視現場直播,但是這畢竟有人為的色彩,真正展示新聞的全部過程還是要靠新聞事件本身。過程往往比結果有更多的放大效應。

最具爭議的報道:央視東莞掃黃

2013年央視對星巴克價格的報道遭人詬病的事兒還歷歷在目,沒想到2014年初央視的東莞掃黃報道一出,也遭遇了類似的尷尬。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爭議?看上去問題出在怎麼報道上,換言之,就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判斷。這種報道肯定是有收視率的,並且會引發有關報道背景的某些猜測,因為報道是比較集中的。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對傳統媒體的報道經常進行牆報式解讀,這一點要適應。

最好看的科學節目:《最強大腦》

2014年,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節目橫空出世,這檔引進自德國《Super Brain》的節目一上檔就讓觀眾耳目一新。

《最強大腦》中的選手可謂科學怪人,如中國“雨人”周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選手沒有令人羨慕的學歷,有的甚至有生理上的缺陷。此外,節目的科學評委由研究人腦科學、年僅36歲的北京大學副教授魏坤琳擔任,這位外貌帥氣的博士善於用大白話把科學原理變得接地氣。

怎麼看《最強大腦》?看上去這個節目的場面很震撼,會吸引平時對科學節目不大感興趣的觀眾。評委很機智,可以調動觀眾討論科學的意義。流行元素也是這個節目的一個特色,當紅明星做嘉賓展示他們對科學的理解。這個節目既不是簡單的科普節目,也不是表現特異功能的節目,像是尋找聰明人。事實上,在傳者和受者之間可能存在非對稱性。我們通常會以為,在傳播上,傳者越專業,越容易影響受眾。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就電視節目來說,制作人可能對傳播形式很專業,不過對傳播內容就不一定。科技節目和軍事節目都有類似情況。陽春白雪往往需要知音。

最令人困惑的節目:《超級演說家》

《超級演說家》採用導師制和盲選的方式,分戰隊進行比賽,節目選拔了60位選手來舞台上講述自己的故事。

問題是,演講也需要導師嗎?在電視節目中,唱歌需要選擇導師,這個可以理解,也非常流行。但是,不容易理解的是,現在一些有關演講的電視節目也有玩導師的,並且看上去還要培養演說家,讓人大跌眼鏡。首先,這些所謂的演講導師有過什麼好的演講嗎?其次,他們是要提高學生的演講形式還是演講內容?他們能夠決定后者嗎?

最有話題感的電視劇:《大丈夫》

2014年初,這部當代都市家庭話題喜劇登陸幾大衛視黃金檔,電視劇中所表現的老少戀、姐弟戀是觀眾口中熱議的話題,看上去它好像擺脫了以往家庭倫理情感劇一味展現婆媳矛盾的模式。

老少戀是當下國產電視劇很少提及的話題,它本身就極具話題性和爭議性,畢竟電視劇要面對不同年齡的收視群體,這些人群的價值觀相去甚遠。但是,這部劇大膽地將鏡頭對准兩對非常態戀情:老少戀和姐弟戀。

電視劇對社會道德觀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如果對比十幾年前的電視劇,就會發現,如今的社會道德觀發生了很大變化。假如說新聞報道反映的是社會道德觀的上限和下限,電視劇表現的就可以說是社會平均道德觀。比較而言,電影在社會道德尺度的描寫上更激進一些。反過來,我們也能夠看到道德政策對電視劇的影響,雖然官方的這些政策並非明文規定,但是,它可以通過審查和監督對編劇產生影響,比如說,小三都不能有好結果。這就如同政治政策對小品和相聲的影響。

最經典的抗戰劇:《紅高粱》

在2014年尾,熱度最高的電視劇非《紅高粱》莫屬了,這部改編自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小說的電視劇,有鄭曉龍作品的風格,同時又有周迅少見的電視劇演出,更難得的是有莫言在背后做藝術顧問。雖然獲過柏林金熊獎的張藝謀電影版《紅高粱》深得人心,但這部電視劇仍然表現不俗。

抗日戰爭對中國電視劇有很大影響,目前看,抗日題材電視劇在播出劇中佔有很大比重,既有精品,也有神劇,除了官方引導以外,觀眾的接受也值得一提。比較而言,在電影院就很少見抗日電影。現在很多抗日電視劇往往缺乏厚度,為寫抗日而寫抗日,沒有厚重的生活做基礎。在這方面,《紅高粱》就顯得高出一籌了。

比較起來,電影培養的觀眾通常是對明星更感興趣。而電視培養的觀眾往往可以對一個作品保持一定的忠誠度。這反映了電影和電視在培養觀眾上的區別。電視的持續性常常能夠改變一些觀眾的收視初衷,也就是說,它並不完全依賴鐵杆粉絲,它會通過口碑置換觀眾。

最出人意料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2014年10月6日登陸北京衛視首播。該劇將筆觸伸向了中國現代史,選取1948年至1949年數月時間為歷史節點。此時看似平靜的北平城暗流涌動,國民經濟全面崩潰,國民黨強制推行幣制改革,國民黨內部清廉派和貪腐派等多方勢力,在經濟戰線展開激烈較量。

該劇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歷史哲學思考,打破了多年來歷史劇重視歷史策略與歷史陰謀的條框。它沒有用純粹政治化的方式呈現每一個人物的身份,也不是一部政治作品,而是按照歷史規律來揭示一個龐大政權的潰敗,表現出歷史的悲劇性。在當今中國反腐敗越來越引人注目的時候,這個電視劇自然就表現得不同凡響,讓人浮想聯翩。

下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