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郭曉鳴:做沾滿泥土的學術

宋艷 熊文瑤

2015年01月23日10:0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郭曉鳴:做沾滿泥土的學術

  人民網成都1月23日電 (宋艷 熊文瑤)一個雙肩包,一雙膠底鞋。上高山、進村寨,趟河流、到田間,足跡遍布蜀山川水,身影印在百姓心間。幾十年孜孜以求,“讓土地充滿希望”,讓“每一個數據、每一個結論都要經得起推敲和檢驗!”鏗鏘誓言,殷殷情懷,這就是郭曉鳴——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一位和農民心貼著心、在農業經濟領域學術碩果累累的科研工作者。

  郭曉鳴在田野調查中,和農戶坐在門前聊天。(四川省社科院供圖)

  別樣選擇隻為夢

  盡管一年中有大半時間都在農村跑,但每次下鄉,郭曉鳴總有種莫名的興奮。

  高低不一的庄稼、田野裡泛起的柔波、此起彼伏的蛙鳴、鄉親們走村串戶的熟絡……這些畫面讓他近鄉而情深。他總喜歡將心中的喜悅與同行的學生分享。

  經常同他出差的學生張鳴鳴打趣地說,“調研的時候,郭老師看到某個東西,就自然聯想到曾經的知青生活,看來知青的烙印深深刻在了郭老師心裡。”

  原來,郭曉鳴對農業、對農村、對農民有天然的親切感,與他青年時代的知青經歷不無關系。

  1976年,19歲的郭曉鳴來到四川雅安天全縣大寨公社3大隊當知青。因為會些醫術,生產隊裡有人生病了,他就幫忙去打針﹔隊裡有人需要剪頭發,他就當理發師﹔每天晚上,他還要去夜校代課......在當知青的兩年時間裡,郭曉鳴與當地的農民一起生產、生活。

  雖說自己亦來自小縣城,但當年農村的貧窮落后、交通不便、糧食產量低、生產技術落后的景象,還是讓郭曉鳴震驚了。

  讓他想不通的是,為什麼農民一年到頭起早摸黑、辛勤勞作,收獲的糧食卻隻能勉強度日?

  那個年代,農村孩子的夢想就是“脫農皮”、“拿國家錢”、“吃飽飯”。然而,來自縣城的郭曉鳴卻萌發了不一樣的夢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廣袤的農村大地盡一份力。

  時代給予了他實現夢想的機遇:1977年冬天,關閉11年之久的高考閘門終於再次開啟。郭曉鳴機緣巧合地考入了西南農學院農業經濟管理系,埋藏在他心中的夢想開始真正點燃。

  1978年到1982年,郭曉鳴讀大學的四年時間裡,正是中國農村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時期。農村開始從人民公社的傳統體制向農戶家庭經營模式轉變,看到中國農村新的黃金發展時期已經到來,郭曉鳴對農村的熱愛也越發強烈,更堅定了把自己的終身與中國農村發展的道路相連的信念。

  他說,一個人選擇自己的命運,僅是一個機會就夠了﹔要改變家鄉的命運則需要畢生的努力。選擇農村,意味著與艱辛與清貧相伴﹔意味著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過上飛黃騰達的日子﹔意味著長期的堅守與付出。但郭曉鳴還是聽從了內心的聲音:用知識改變農村。

  面對就業的機會,郭曉鳴選擇了到西北農業大學農經系當一名老師,而后又來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工作。通過教學,他讓更多的人走進農村,關注城鄉二元結構下產生的矛盾,為新農村建設建言獻策。

  郭曉鳴說,從大學到教學,再到學術研究,他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和夢想都放在了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道路上。

  30多年的農經理論和政策研究生涯裡,郭曉鳴提交的政策建議中,有10多份獲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40多份獲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他先后在省級以上報刊及核心刊物上公開發表研究成果400余篇,獨著和合作出版學術專著20余部,先后榮獲省部級以上學術獎勵60多項。

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