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行進中國·精彩故事”——“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人民網>>傳媒>>正文

“箍桶匠”村支書“箍”出的美麗山村

趙倩

2015年02月28日14:32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箍桶匠”村支書“箍”出的美麗山村

農歷羊年到了,外婆坑村少數民族村民在打糍粑,年味十足。

  農歷羊年到了,外婆坑村少數民族村民在打糍粑,年味十足。

  轉眼間,農歷新年到了,一大早,外婆坑村一片忙碌的景象。古朴的煙囪裡冒著縷縷青煙,再配以木質結構的古屋、屋后不遠處的茶山,以及穿著各色民族服飾的美麗姑娘,恍惚間,以為自己身處麗江。

  “這裡離家近,有時間我們可以常來。”“滬×”牌照汽車旁傳來的對話把記者拉回了現實——這裡是離新昌縣城45公裡外的鏡嶺鎮外婆坑村。

  90年代以前,這裡以窮著稱,“有囡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的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耕,缺錢缺糧缺姑娘”的諺語在這裡廣為流傳,而如今,這個小山村早已成為長三角都市人的后花園之一。

  而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的,正是全國勞動模范、外婆坑村村支書林金仁。

  “箍桶匠”把山路變坦途

  1990年4月29日,在東陽箍桶的林金仁回到家,放下簡單的行李,像每次回家一樣,盤算著吃口飯就跟妻子抓緊時間去採茶。奔波了一路的林金仁並沒有發現妻子臉上的愁容,直到屋裡突然來了許多相親——

  大家把目光投向了老村長,老村長對林金仁說:“前兩天,村裡換屆選舉,你被選為新一任村長了!”

  媳婦立刻站起來趕人:“你們誰愛做誰做!我們不做!”

  林金仁聽到這個消息一下蒙了,媳婦趕走“不速之客”,開始嘮叨:“咱們村每人年均收入才96塊,你在東陽一個月就能掙75,這村長,咱不做!”

  可林金仁想想大家期盼的眼神,知道自己做了決定,媳婦並不會反對,於是,在採完茶后,便走馬上任了。

  “村裡條件這麼差,80戶裡有40個光棍,大家選我是盼著致富,一定得做點什麼!”其實,常年在外的林金仁腦子裡早已有了想法——修路!

  以前,從外婆坑外出隻有兩條路,一條“打石路”,一條“五崗路”,五崗路能通到鏡嶺,可是走這條12.5公裡長的羊腸小道,要翻過五個山崗,非常不方便,而“打石路”是石匠在陡峭的岩石壁上鑿出的20厘米寬、60米長的“雞腸道”,一面倚著峭壁,一邊臨著溪坑,十分難行,一到下雨天,路就被淹了,根本沒辦法過去,如果遇上冰雪天,大家就隻能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說干就干,建這條全長1.5公裡的公路,得架8座橋,劈岩填土12.5萬立方米,溪流改坑一處,工程總投資得26萬。

  “可村裡沒有一分錢!”

  為了籌集資金,林金仁一年裡跑了86趟縣城。“當時交通很不方便,縣裡有關部門工程技術人員來測繪,村裡太窮了,沒有錢招待,我就發動村民,每戶拿出5個雞蛋、5斤洋芋、2斤黃豆。就這樣軟磨硬泡,總算拿到了一些錢。”看得出,修好這1.5公裡的路,是林金仁頗為驕傲的事兒,“1992年8月18日,我們修通了路,所以今天你才能坐車來這!”

  大概不太習慣自夸,林書記並沒有過多的描述細節,但一旁的老伴兒說:“他為了修路,天天凌晨三點就往縣城跑,鞋子都磨破了三雙,還敢跟省委書記打賭,硬是‘吹牛’說60天能通!”話語中,透露著對自己老伴兒的“嬌嗔”。

  山裡有機茶香飄四溢

  路修好了,路上運啥才能致富呢?

  當初村裡換屆選舉時也是特意詢問了林金仁的歸期后進行的。而林金仁每年回來那一趟就是為了幫家人採茶。

  “採茶不等人!”道理大家都懂。每年採茶時節是村裡最忙碌的時候,當時,村裡世世代代都做“珠茶”,一斤2塊錢。路通了,看著大家辛辛苦苦一年種出的茶,隻能有那麼點收入,林金仁想到了以前在外面時見到的“龍井”。“我們這裡是山區,種出的高山茶質量比西湖邊的好多了。隻要換個炒法,一斤能賣到30多塊。”

  林金仁挨家挨戶的去做工作,可是世世代代做珠茶的村民無法理解,甚至還有四兄弟來到林金仁家大鬧:“珠茶可是國家包收,龍井要是賣不出去你負的了責嗎?”

  但是16歲就開始走南闖北的林金仁相信,好茶不會愁買家!於是,他從杭州請來師傅,帶領願意嘗試的村民一起做“龍井”。

  后來當村民們看到確實能帶來更高的收益時,都主動來“學技術”了。

  經過幾年的發展,外婆坑,這個紹興有名的貧困村漸漸富了起來,而新昌很多地方也開始學外婆坑村做龍井,這讓林金仁開始焦慮——必須轉型才能生存!

  時常關注外界的林金仁看到了一個詞——“有機”。對,我們做“有機茶”!

  2003年5月林金仁帶領大家成立了新昌第一家有機茶合作社——外婆坑有機茶合作社,注冊資金300萬,入股社員510人,帶動茶農1002戶。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採摘、統一收青、統一炒制、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經濟效益每公斤增加了100多元。

  而當初,為了能保障“有機”的品牌,林金仁也是沖破了重重阻力,把村裡的農藥、噴霧器全部“收繳”!“為這事兒,他又是沒少挨罵!”林金仁的老伴話語裡透著滿滿的疼惜,“我們村的茶地從當初96畝變成了現在的1500畝,年產8噸有機茶,‘外婆坑’龍井根本供不應求!上一年人均收入1萬6呢!你看我們村裡都有不少人有車了呢!”

  從96元到16000,這意味著25年來外婆坑村人的收入翻了近170倍!昔日的貧困村早已變成了小康村!

  “外婆家”的溫暖包圍你

  走進外婆坑,木結構的房子依山而建,不時穿過幾個身著苗族、傣族服飾的女性,恍惚間真忘了這裡是新昌!

  如今的外婆坑村之所以有10多個民族,還“多虧了”當年的貧窮。“當年找不到媳婦的人太多,出去打工的年輕人就娶回來了不少少數民族的媳婦。”

  而這些遠離家鄉,嫁入外婆坑村的少數民族女性,也成為了外婆坑村的重要資源。

  “你看我們這裡建筑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味道,從鏡嶺鎮過來30分鐘的車程幾乎全是山,村裡有明清年代古董500多件,更有少數民族風情,每到節日都有表演,一切都是發展山村旅游的有效資源,這不是跟去麗江一樣嘛!”林金仁調動了村民們發展民族村旅游的積極性。

  2009年7月4月,上海世博會組委會有關專家翻山越嶺來到外婆坑。潛藏在山裡的這個村庄迷醉了考察團一行。考察團負責人錢智表示,要將其打造成江南民族第一村,成為長三角世博主題城鄉體驗之旅的示范點。

  得益於“山”的庇護,從滬寧杭來到這裡的都市人都會選擇住上一晚。而這,讓不少地方羨慕:“市裡人說,上海人到那邊方便,晚上一般就可以回去了,而來我們這兒的,基本上都會住宿。節假日要是不提前預定,來了多半沒有民宿住。”

  這不,馬上要過年了,村裡的床位早就全部定光了。辦農家樂的林柳敏兩口子正忙得不可開交:“來我們這裡就跟‘外婆家’一樣!”

  在林金仁看來,一年6萬人次的游客量還不夠,他還在想辦法,怎麼才能讓村民更富!

  記者手記:讓通向幸福之路長長久久

  羊年到了,外出的外婆坑人從四面八方趕回來,齊聚一堂,吃上了一頓熱氣騰騰的年夜飯。村裡停放的車,有不少是來度假的外地人,但也不煩外婆坑人自己的車,村裡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如今61歲的林金仁已經做了25年外婆坑的當家人,林金仁說,他現在每年隻有1.2萬的工資收入和自己家承包的一片林地收入,但他不后悔當初的選擇,“我獲得了不少榮譽,得到了更多肯定,這一切不是錢能衡量的!”

  當村支書的這些年,林金仁他收獲了很多。但富裕起來的村子也如何才能發展的更好,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說,村民富裕起來之后,比以前更難管理了,他們手裡有錢了,偶爾就會“任性”!

  有錢了,大家都想把房子翻新,蓋現代化的洋房,而為了保持山村最古朴的特色,林金仁鼓勵大家去縣城買房,把老房子保留好。“前兩天又有村民來鬧了,有點勸不住!”

  富裕了之后,想改善生活條件是人之常情,但目前來看,保持外婆坑古朴的特色更有利於村子的長久發展。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林金仁說:“是壓力也是動力吧,隻要大家還選我,我就繼續做下去!”

下一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