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相聲、編劇、制片、主持,這些看似不同的藝術門類和職業,但您卻能將其融合於一身,而且做得都非常出色,您認為這些有相通的地方嗎?對您的工作和個人發展來說,相互之間有促進嗎?
趙保樂:它們幾者之間肯定會有相通的地方,都沒有離開文藝的范疇,也沒離開我們所學的專業,主要是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感情。說相聲是語言藝術,主持人也是語言藝術,隻不過是角色不一樣,職業也不一樣,我在轉化過程中也是經過一個艱難的蛻變,由過去在舞台上給大家帶來歡樂的表演者,轉到為電視、觀眾、節目服務。我后來在一本專業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主持人應該成為“三大員”》,這篇文章最后獲得了全國主持人專業委員會的一等獎。相聲、編劇、制片、主持可以相互促進,你不了解編導的工作特點,當你做節目時就會產生盲目性,我哪句話該說,哪句話不該說,用什麼樣的節奏去說,節目的時長是多少等,剪輯完后作為成品,最需要的是哪些話和哪些被採訪的內容。如果一個學過編導的主持人,就會站在編導的角度去主持節目,讓話言簡意賅,把最精彩的內容問出來,那將是一位更合格的、更優秀的主持人。至於相聲藝術,我接觸的比較早,相聲表演的經驗告訴我:語言要放鬆,要有幽默感、思想性、邏輯性一定要強。同時,作為相聲藝術看似不經意的編排和語言,其實都有其嚴格的藝術要求,要做到惜字如金、惜話如金、字字珠璣,侯寶林大師通過他的作品也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一個人所有的經歷並不是沒有聯系的,在某個時間或某個點你會發現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你之所以獲得今天成就的必要條件。愛一行再去做一行,做一行就要愛一行,不管今天我們在做什麼行業,把自己的全部熱情與激情拿出來,投入進去,你就會自然而然的有所得,終究會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取得成功。
記者:“控場”是主持人必備的一種素質和能力,請您結合您主持節目的經驗,和讀者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有效控場的?
趙保樂:主持人不是表演藝術家,主持人是電視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是一個欄目的一名成員,主持人永遠是為欄目服務的、為觀眾服務的,是綠葉而不是紅花,一定不要把自己放在紅花的位置上,不要喧賓奪主、過分的張揚自己。一個好的主持人,你意識不到他的存在,但你又絕對離不開他,這才是最優秀的主持人。比如有一些訪談類的節目,我們的主持人往往越俎代庖,把所有嘉賓的藝術簡歷、藝術見解及風格在採訪中已經替嘉賓說完了,而嘉賓則會很被動,嘉賓無可奈何的隻能回答“是”、“是”……如果隻剩下“是”了,那你就絕對不是一個稱職的主持人。合格的主持人在訪談節目時,所說的話隻佔1/3,而嘉賓所說的話要佔2/3,但你所問的每一句話則必須有“肉”,而且問的每個問題嘉賓都能答出很多話,這樣你才是一個合格的主持人。綜藝節目的主持人與訪談類的節目主持人不同,綜藝節目主持人需要活躍現場氣氛,但這在話語的量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比重。如果說主持人的表演超過整場演出的1/2,那麼主持人就是在場上“耍活寶”,被觀眾所厭惡,因為觀眾要看的是藝術家的表演。所以隻有真誠的為節目服務、為觀眾服務,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駕馭節目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在這個人才競爭激烈的新時代,唯有學習才是你成長進步最有效的方式。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趙保樂老師如是這麼做。
記者:網絡上現在流行一句話:八小時以外不學習的人,將會被社會淘汰。不管是您的藝術作品還是節目主持,都深受廣大觀眾喜愛,那麼請問,您是如何保持藝術青春和藝術熱情的?也請您給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分享一下您的體會。
趙保樂:我一直認為,干工作要麼不做,要做就要敬業愛崗,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不論是藝術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還是普通工人,隻要敬業了大家就會敬重你,反之就贏不得尊重。我這麼多年來就幾乎沒有休過星期天,我是個工作狂,一年到頭都在工作,我的團隊裡有很多人就被我給拖垮了,總是抱怨說跟著趙老師受不了,星期六、星期天還得加班。我對他們說:“你們要從事這個職業,就要把無窮無盡的力量都放到工作中來,我是笨鳥所以要先飛,別人工作時我在工作,別人休息時我還在學習,所以這種學習的狀態應該保持一生,不然你就會落后,無法和同行進行競爭,你就難勝任你的工作。”
如今,新媒體發展迅速,現在的學習途徑很多也很方便。我們那時候要學習就得先攢錢,攢點錢后才到新華書店去買書,甚至到地攤上去買舊書回家看,如果再能找到工廠裡的一張圖書証,那就會欣喜若狂!現在呢,一個iPad,甚至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全部搞定,毫不受空間的限制。所以每個行業、每個人都要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提升自己,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現在可以說處處都是人才的競爭,稍有鬆懈,你就會被別人替代,社會就可能將你淘汰。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尤其是處在主流媒體前沿的藝術工作者,更要不斷學習。老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人更應該努力,年輕時不學習、不努力,年齡大了你將以什麼報效社會、回報父母?而且現在知識更新很快,每天的時政你得了解,科技知識你也得了解,同行業的競爭和發展你更得了解,多向別人學習、形成獨特的構思和創意,了解時代發展的潮流、才會指導好自己的工作和前程。
記者:以您看,在新媒體時代,一位優秀的主持人應該用怎樣的互聯網思維去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
趙保樂:互聯網思維就是“短”“平”“快”,包括現在的朋友圈、微信、微博,大家都成了低頭一族、手指一族,為什麼呢?因為它方便、快捷,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什麼事情,人們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第二,我們正處於信息碎片化時代,所有的信息都很短,鑒於做電視節目,我們現在也是要短平快,過去一段戲可能要唱15分鐘,而現在就壓縮到2、3分鐘,把最精彩的部分留給觀眾。但對於經典的作品也應該保持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如果沒有完整的東西,都是文化碎片,會讓你感覺整體文化產生了一種荒落感。藝術有時需要快餐,但也需要精裝本。弘揚民族文化,尤其是習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沉下心來深入群眾,向人民學習、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過去要拍一部電影,老藝術家要在農村住三個月,然后演農民才能像農民,演工人的時候在工廠裡體驗生活半年,才能演工人。現在急功近利,拿來本子就演,扮演的工人與農民就不像現實中的工人和農民,藝術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演員、作者都必須深入到生活中去體會和學習。唯有扎根群眾,熱愛人民,才能創造出受人民喜愛的藝術!隻有不斷學習,不斷磨練,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才能回報社會,報答父母。
(作者簡介:思涵,今傳媒雜志社主任﹔東方緒,今傳媒雜志社編輯)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