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約報刊亭:居民生活的“好鄰居”
文/趙 焱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更多的年輕人選擇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閱讀新聞,報紙銷量越來越少,報刊亭每天進的報紙自然也不斷減少。在若阿金的報刊亭內,報紙被放在一個很不顯眼的位置,進入報刊亭首先看到的是花花綠綠的旅游、休閑雜志。而事實上這些雜志也是裝飾的成分更大,報刊亭充當便利店的角色才是正業。收款機旁擺滿了口香糖、香煙等雜貨。各大手機運營商的廣告顯示,這裡可以購買電話卡或者直接為手機充值,還代賣彩票。
若阿金說,現在雜貨的收入比重越來越大,他這裡還算是比較簡陋的,很多報刊亭都配有冰櫃,出售冷飲和各種飲料,因為裡約熱內盧是個比較炎熱的城市。確實,如果走到繁華一些的地方,特別是地鐵站出口,報刊亭就更加商業化了,會有拖鞋、球迷圍巾、地圖、紋身貼等物品出售。不過出售什麼商品並不是店主自己隨心所欲就能決定的,而是需要向市政府提出申請、進行備案,被批准后方可經營。
當然報刊亭的主人們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也會根據讀者需要改變上架的報紙雜志,比如孩子們喜歡笑話和小畫片,年輕人喜歡時尚家居雜志,上了年紀的喜歡健康美食類期刊。而對於經常來這裡買雜志的老用戶,若阿金還會在新的一期雜志送到后通知老用戶們,對於哪位鄰居喜歡買什麼雜志,他了然於胸。
這種居民區附近的報刊亭營業時間也是根據鄰居們的作息而制定的,一般是早6點到晚7點,因為早上6點開始不少人要出門上班了,可以進來買些書報或者自己需要的東西﹔而晚上7點后大家也都回家或者去餐廳吃飯,報刊亭也就不會再有太多生意﹔到了周末,因為鄰居們都出門度假或逛街了,報刊亭也會在下午4點就早早關門。不過每個區域還都會有幾個24小時營業的報刊亭,滿足人們各種不同需求。
裡約街頭所有的報刊亭都是在市政府注冊的,而注冊時分為小企業注冊和個人注冊。如果是小企業,規模可以大一些,年淨收入最多可達36萬雷亞爾(約合15.6萬美元),每月需要按收入的4%繳稅﹔而個人注冊雖然繳稅相對較少,年收入最多6萬雷亞爾(約合2.6萬美元),但是不得雇用其他人為報亭服務,不得有合作伙伴,也不得開分店。無論何種注冊方式,都需要有一定的啟動資金,並提交自己的營業計劃、選址、銷售產品等,由市政府相關部門審批。
裡約市政府在2002年7月專門出台了規范報刊亭的相關法律,除了銷售范圍、注冊程序等,還規定報刊亭不允許做大幅廣告、不允許銷售有色情內容的刊物等。當然,由於報刊亭已經是注冊企業,不可能想開一家就開一家,更不可能想關一家就關一家。
對於網絡和新媒體的沖擊是否會讓報刊亭逐漸消失,若阿金表示,有這種可能性,不過巴西人干什麼事都慢半拍,要等到街頭報刊亭真正消失,恐怕還有很長時間。
首爾:“獬豸商店”美化市容
文/彭 茜
10多年前,韓國街頭有很多專門的報刊亭,但最近幾年數量銳減。遍地開花的24小時便利店逐漸取代了報刊亭售賣報刊的角色,報紙雜志電子版的普及也讓電子訂閱成為主流,智能手機的出現則擠佔了更多人的閱讀時間。
不過,一種名為“獬豸商店”(Haechi Shop)的街邊販賣台,依然充當著報刊亭的作用。在首爾市區的一些繁華地段,可以見到這些棕色的、裝潢一致的街邊販賣台,店鋪內主要出售飲料、香煙、彩票、電話卡等日常雜物,還在上班時段提供早餐,同時也配備了售賣報刊的貨架。
這些販賣台其實是首爾市政府為美化市容,同時扶助弱勢群體而出台的政策成果。為了美化市容,2007年,首爾市政府通過公共設施標准設計征集方案,推出了四種新式販賣台,內部還設有換氣扇和冰箱等。每個販賣台的造價達7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4.2萬元)。
2008年3月,首爾市首先安裝了四個設計不同的示范性販賣台,隨后開始進行階段性安裝。2008年建了1000個,2009年建了500個。到2009年底,首爾市內的新式販賣台“獬豸商店”已全部建成。
“獬豸”是傳說中能辨善惡、主持正義的上古神獸。從朝鮮時期開始,獬豸石像就頻頻被設置在宮殿內,景福宮光化門前面的獬豸從古時候起就是為首爾“消災降福”的神獸。這些新式的販賣台上都有“Haechi Shop”的字樣,並印有獬豸的圖案,與整個首爾市政的形象設計系統是完全一致的。販賣台的整體顏色設計也採用了“古宮褐”,與這座遍布古代宮殿的古都相得益彰。
首爾市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現在首爾市內共有2297家“獬豸商店”。其中1121家為綜合商店,1176家為修鞋店。店面規格為2.8米長、1.4米寬、2.6米高。販賣台背面牆體則成為首爾市發布公益廣告的空間。
(以上作者單位均為參考消息報社)
上一頁 |